扫码手机阅读

天衍遗录

作者:耕者桑田 | 分类:玄幻 | 字数:37.8万

(一)学子徐林

书名:天衍遗录 作者:耕者桑田 字数:4340 更新时间:2024-10-30 10:30:30

大楚帝国昭武二十九年,腊月初一。

晨钟三响,东方初白。

浑厚的钟鸣声在古朴的建筑群间穿行,直到扩散至包围这群建筑的山林间,惊起一片飞鸟。

坐落于北域岚州天碑山上的这片奇伟建筑群,正是大楚帝国的最高学府,天下之文枢——天碑学院。

往日里井然有序的学院,今晨显得略有些嘈乱。院内几乎所有的学子辰时未至便已洗漱正冠完毕,然后匆匆用过早膳,或独自脚步匆匆,或三两成群交谈甚欢,不约而同地向着学院最中心的礼堂汇聚。

今天,这里将迎来一位他们期待了多年的贵客。

当初得知贵客要大驾光临的消息时,全院师生可是整整欢庆了一天。连一向抱朴守素的院首大人,也特地亲自下山,从山脚下的镇子上雇了最好的木工石匠,对学院内外进行了一番修缮与装潢。由此可见,全院上下对此事有多么的重视。

不过,今天这个大日子可苦了学院里著名的“早起困难户”——徐林(字丛安)。

当学院大部分学子已经陆陆续续汇聚到接待贵客使用的礼堂——明理殿时,徐林还在自己的被窝里仍未醒来。

“砰!”徐林的房门被人一脚踹开。

首当其冲踏入徐林寝房内的是一名面容英朗、身姿健硕挺拔的青年学子,名为李栎(字乔阳),他的身后还跟着两位同样风度翩翩的年轻人。

“无可救药!徐丛安,你当真是朽木不可雕也!”怒视着床榻上的徐林,李栎大声呵斥道,随后一把掀掉了他的棉被。

掀完之后,李栎头也不回地大步踏出房门,离开时仍余怒未消。

“这……乔阳,你这又是何必。”跟进来的另一名学子江源(字逸澜)微微怔住,面对李栎突如其来的火气,他只好朝着李栎的背影劝解。

“其实也不能全怪他,他自幼……自幼便养成了这种习惯。圣人云,积习难返也。”

江源回头看了看在床榻上蜷缩成一团的徐林,他散乱的头发遮住了面庞,此刻正因为初冬清晨的寒冷而不自禁地瑟瑟发抖,江源的眼中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

江源想拾起地上的棉被盖回徐林身上,但他刚弯下腰,又止住了动作。在拾与不拾的矛盾中挣扎了一会,江源最终还是摇了摇头,直起了身子,任由徐林在初冬的寒冷中受苦。

“丛安,快些起来吧!你这身子怕是受不了冻的,小心染了风寒。况且……今天这个日子,你自己不也是心心念念许久了吗?”

江源话音刚落,突然被去而复返的李栎从身后拽着,拖出了屋外。

同来的第四名学子周舫(字牧舟)倚在门框上一语未发,始终带着一副戏谑表情饶有兴致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等李栎与江源离开了房间,他也快步跟上了二人,并未理睬床上的徐林。

三人往前走了没几步,江源挣脱李栎的手,仍是不放心地驻足转身,高声向着徐林的房间补了一句:“丛安,加把劲,咬咬牙起床吧!我们在明理殿等你,你可千万千万莫误了时辰!”

无人回应。

“还加把劲?还咬咬牙?这是该加把劲咬咬牙的事吗!?江逸澜,你可不能再这样纵着他了!你真当自己是这小子的保姆了不成!?”李栎一边继续拽住江源往前走,一边愤愤地斥责道。

“这个徐丛安,平日里早课从不见人影也就罢了!你难道不知道他已经连续两年缺席了学院的春祭大典了吗?真是太不像话了!赵教授已经放话了,

他明年如若再敢第三次缺席春祭,就要将他从学院除名逐回原籍,以正学院之风!到时候……”

李栎不依不饶的斥骂声随着三人的脚步渐行渐远,渐不可闻,但他语气中那种强烈的不满与焦虑仿佛凝固在了走廊的空气里,久久不能散去。

待三人彻底远去,徐林才缓缓地从床榻上坐起。他略带灰暗的长发披散至胸前,若隐若现间,显出一张苍白消瘦的脸,眼窝深陷,一副气血两亏之相,仿佛年纪轻轻,就已经快到了行将就木的田地。

“呼……”徐林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冬日清晨的冷冽空气让他整个人瞬间清醒了几分。

“君子知行合一……君子知行合一……”徐林小声地念叨着什么,声音细若蚊吟,轻到只有自己能听得见。

腊月的清晨实在不是穿着睡衣能支撑的,不一会儿,徐林便被冻得哆哆嗦嗦地离开了床榻,摇摇晃晃地站起身去取衣架上的学士袍。

这时,徐林瞥见地上摊在一旁的棉被,回想起刚刚自己睡意朦胧间发生的一切,眼前浮现出自己几位同窗表情各异的脸,心里不自觉地涌起了一丝暖流。

李栎几人,表面上看是“来者不善”,尤其是李栎,嘴里没一句好话,但实际上徐林知道朋友们是真心在替他着急,为他担忧。

只是徐林自己也很无奈,他无法早起的“原因”,是自己天生患有极为罕见的隐疾。

在徐林三岁时,他的父母便发现,小徐林的体力明显弱于同龄人。当其他同龄孩童精力旺盛满地满街乱跑时,徐林却连多走几步都会加重呼吸,小脸憋的通红。徐父徐母一开始只觉得徐林是患了什么胸肺小疾,便带他去看了县里的郎中,结果一番诊脉却发现了小徐林的脉象极不寻常,县里的郎中完全诊断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后徐母带着徐林用了近一年时间,从老家青州千里迢迢去往中州,一路寻访名医,却始终查不出病因。最后,就连徐父托官场上的关系找到京都第一名医沈念出手,沈神医也是束手无策。神医几番尝试诊治无果后说,徐林患了一种源自先天的怪病,这病找不到病根,因此也无从根治。于是,小徐林的病最终只能定性为一个“天生畸症”的结果。

不过,沈神医对徐林的这种“畸症”的症状判断却是极为准确的:根据脉象推测,患者的气血会随着日常活动不断流失,并且,即便患者白天不进行任何体力活动,身体进入睡眠后,全身血气也将降至底谷,使得次日清晨复苏时甚为困难。

这种症状还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明显,至弱冠之岁时,患者将连日常生活自理都产生困难,到而立之年时,患者将逐渐失去一切行动能力,并且极有可能在某一日睡下后,便就此长眠了。

不幸的是,沈神医一语成谶。

年幼时,徐林自己对这个病尚不知情,随着他逐渐长大懂事,他发现自己总是比同龄人体弱,常常做一点小的运动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十一岁时,他渐渐出现了早上起不来床上学堂的情况,满心疑惑之下,他终于忍不住向母亲追问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瞒了儿子近十年的徐母,终于是抵不过徐林的追问,将天生畸症的一切对徐林道明。徐母声泪俱下地对徐林说,是自己对不起他,未能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但徐林是个敬爱父母的良善孝子,他幼小的内心中虽有对残酷真相的惊骇与对不公命运的愤懑,却绝无对母亲的怨怒。

然而自那天起,这种注定早夭的人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还是彻底改变了这个身体羸弱却天资聪慧的少年。

徐林的性格变了,变得更加孤僻。虽然他从小就因身体不好而喜静不喜动,但知道生病的事后,徐林就开始索性不接触除了父母兄妹之外的任何人了。

渐渐地,外人都知道徐家有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凡事都靠佣人服侍的“二公子”,而徐父对外宣称的理由是徐林醉心读书,将精力都用在了钻研圣贤学问之中。

本以为会一个人在清冷中默默过完一生的徐林,却在十五岁时迎来了一次人生的重大转变。那年,父亲徐坚(字陆岩)因在青州家乡任县令政绩出众,得到当朝太师赏识,从一届微末地方官被征召升迁进了中州京都太师府任职,全家人也跟着父亲鸡犬升天,搬进了京都。

大楚帝国的行政区划沿用了前朝形制,分为州、郡、县三级,天下分九州,以帝国权力中心的中州为圆心,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划两州,每州再分设十郡,每郡又设十县,县级之下,有亭、里等大小辖制不计其数。帝国朝廷的官员体系,只任命、管理、监督到郡一级,在这个体系内的,属于真正吃皇粮的朝廷命官,共有九品之分。

最下等的九品官就是负责管理下级县、亭、里等属地行政官员的郡丞,而郡丞之下的县令、亭长、里正等等治理属地的官员只有官籍而无官品高低之分,只按照职能架构区分上下级,按照京都贵族老爷们的说法,都是芝麻绿豆,还分什么大小。

一郡之地的最高长官——承宣布政使则是六品,掌管一郡所有的军政大权。布政使代表了朝廷的施政意志,是皇权的触手,也是整个帝国官员系统从中央到地方最重要的纽带。与布政使平级的郡级地方官员还有不少,但只有布政使有资格每年入京述职。可以说,承宣布政使是被视作“帝国磐石”而委以地方重任的,因此布政使的六品官阶也成了进入京都任“京官”的最低品级。

换言之,非贵族、公卿世家出身的普通官员,必须在地方上努力干到六品,才能摸到入京为官的门槛。像徐林父亲这种,从没有品级的县令直接升迁到京都的太师府里任职的履历,绝对称得上是奇遇。可以预见的是,徐家在青州的祖坟,在徐父升迁之后的若干年里都会成为各路风水大师观摩学习的圣地。

徐父进京履职那天,因为《大楚律》规定三品以下不可在京都内骑乘,但随行的徐林身体又因长途跋涉而导致无法自己行走了。所以徐父只能含泪花重金(京都的花销对于刚刚入京的徐家来说确是贵的夸张)雇了一顶轿子把徐林抬进太师府安排的官邸中。

于是乎,那一天,穿着土气的徐家一行人伴着一顶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华贵轿子就这样“招摇”地穿城而过,造就了昭武二十四年的一则奇闻——一个从地方刚升迁上来的小府官,在进京都的第一天就花了半辈子的积蓄雇了顶轿子,招摇过市地把“自己”抬进了府邸,可见中州之外,皆是粗鄙不堪。

虽然徐父事后及时向上司与同僚们澄清了事实——轿子抬的是自己生病的二儿子,但在人多嘴杂的京都,这样的澄清却演变出了另一个更戏剧性的谣传——一个“宠溺儿子”的青州小府官,在来京上任的第一天,就用半辈子的积蓄雇了顶轿子,招摇过市地把自己小儿子抬回了家,果然中州之外,皆是教养不济。

徐林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以讹传讹描绘成了一个从小被溺爱长大, 毫无自理能力的纨绔子弟,一时之间竟成了京都士族教育子女的反面典型。有了这件离奇事件的铺垫,徐林干脆顺势在人前营造出一个好吃懒做的废柴公子形象。让几乎所有的外人都以为他在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爱睡懒觉”与“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因为自己自小娇生惯养形成的“不愿”,而非身患绝症的“不能”。

就连如今在天碑学院的同寝密友三人,也只有江源知道一点实情。因为徐、江两家在青州老家时便是世交,江源从小与徐林相识,对他的真实情况略有耳闻。正因如此,两年前徐林在刚进入天碑学院偶遇江源时,也特意叮嘱了他不要泄露任何有关他生病的事。

说起进入天碑学院,则完全是得益于父亲的升迁和在仕途上的顺风顺水。徐父进入太师府后,以出色的办事能力很快便崭露头角,得到当朝太师的喜爱,也结交了不少朝廷权贵。父亲人脉圈子的进阶,让徐林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似乎不再只有隐居家中默默消磨完自己的一生这一种出路。这种可能,就是由京都翰林院推荐,参加天下士族心中圣地,天碑学院的入学考试。

潜心学习了多年的徐林,也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作“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只用两年时间,完全自学,在十八岁时便通过了翰林院的推荐测试,并在同年中秋的天碑学院入学大考中脱颖而出,在全国举荐来的五百名榜生(成功通过翰林院与地方官学举荐考试的学子被称为“榜生”)中获得了甲榜前三十的成绩,一举成为了万里挑一的天碑学院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