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的1980
作者:土郎中 | 分类:其他 | 字数: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卷 迷失的少年 第一章 陌生的都市
李铮,李正刚被李老爷子亲自送出了村子。
李连文,李连忠看着他们消失在夜色中,只能回家了。
李连文回到家打开了李铮留给自己的那张纸。
爹:
儿不孝,暂别家乡避祸。
爷爷的事情尽量不要干涉,有些东西并非不信则无。
学业之事还望爹同意姐姐代之。
爹,少抽烟,少喝酒,保重身体。
娘,无须牵挂孩儿,儿在外当照顾好自己。
哥,命中无时莫强求,努力过就好。代弟尽孝,拜托。
姐,命里有时终须有,人生精彩,一生幸福。
我走了,勿挂!
儿:李铮,拜。
甲戌年腊月二十五夜
字并不多,不过看的李连文肝肠寸断。
天色蒙蒙亮,李老爷子带着挑着行礼的两个少年来到了几十里外的县城。
老爷子看着前面的汽车站,还没有开门,于是招呼他们到了一个正做手擀面的母女俩摊位前。
“三碗鸡蛋面。”李老爷子说了句。
“一会就好,你们先坐。”中年妇女指着一张矮桌旁的凳子。
“你俩想好去哪儿了吗?”李老爷子问道。
“我想去南方,有个表亲在哪儿。”李正刚看看李铮,道:“咱们一起过去吧。”
李铮摇了摇头,说道:“我想去到处转转。”
李老爷子叹口气,眼神古怪看看两人,说道:“吃完饭买了票你们就按照自己想去的地方走吧,到时候安顿好了给我来封信,我也好让你们家里放下心。地址就写我给你们说的那个,别直接寄到家里去。”
“麻烦您了祖爷爷。”李铮笑着道。
“出门在外遇到事儿可别这么冲动了,一个人在外面遇事多想想,太远了想帮你们也帮不上。”李老爷子心里叹着气,知道今日一别可能就再也见不着了。
“阿姨你好。”
正在下面的妇女看了看清秀的少年,笑着道:“面还要几分钟才好。”
“嗯,我问下附近有照相馆吗?”
“有,对面就有两家,不过要到八点才开门呢。”妇女指了指大街对面。
“车站几点开门?”
“七点半。”
“谢谢啊!”
“没事儿。”
“祖爷爷,现在六点了,吃完饭咱们照张相再走吧。”李铮看着李老爷子道。
李老爷子愣了下,不过还是点了点头。
“快的十几分钟就出了,慢的要三天。”
“快的吧。”李铮听完老板介绍,决定道。
很快照片就拿到了手。
快速照片是没有底片的,因此三个人每人都有一张照片。
照片上,李老爷子坐在高凳上一脸慈祥,笑容中带着一丝不舍,一丝牵挂,还有似有似无的一丝遗憾;李正刚站在老爷子身后左侧一脸阳光笑容,站的笔直;李铮在右侧弯着身子,双手揽着老爷子腰间,头在老爷子右肩上露出来,脸上带着尊敬,微笑和不舍。
看着两个人分别上了车(李正刚去省城倒车去南方,李铮去的本省一个城市,距离家乡数百里),这才转身走了。
老爷子手中的照片看了看,脸上笑容出现,看了几分钟才揣进了贴身的棉袄内兜里,大步而去。
汽车终于到站了,上午八点半坐上车,下午三点多才到目的地。
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城市,站在车站外的大街上,李铮一手提着一个大口袋,土里土气的。
旁边不时地还有“黄包车”(人力拉的三轮车,电影上大家都见过的)司机亲切地搭话。
喧闹的声音充斥在耳边。
李铮对这些充耳不闻,他可是听李老爷子说过的,车站附近做小生意的人人品大都差,因此不敢应声,直接走开了。
漫无目的的走在异乡都市,看上去这个城市也不繁华,人也不是很多,不过车挺多的,都是自己在县城偶尔才能看到的小汽车。
李铮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也不敢走开车站太远,因此就在车站附近来回溜达。
车站南面不远就是一片芦苇地,很大很大看不到边际,就算是站在高处也看不到头。
看来这个城市还是不太好,李铮心里嘀咕。
将大口袋放在路边,坐着一个,头枕着一个,想着自己该怎么办。
冬天的爷来的很快,转了几圈下来,已经夕阳西下了。
在这儿半坐半躺没多大会儿功夫,天色就黑了下来。
李铮拿起口袋,再次在车站附近转悠,不知道要去哪儿过夜。
大街上路灯已经亮了,虽然照的不很亮,还是能大概看清东西。
车站东面不远是一个村子;南面是芦苇荡;背面是比较繁华的;西面应该也挺热闹。
李铮溜溜哒哒走着,感觉又累又饿。
大街两旁的店面大都亮起了灯,店面口有的灯火璀璨,有的黑漆漆一片。
书上不是说这个地方是全国有名的大油田吗,自己只看到芦苇荡外围有大管道横铺在河沟上,应该就是油田运输油的管道吧。可是自己怎么才能找到活儿干啊?首先要找个管吃管住的地儿。
边走边想的李铮走向了车站西边。
这条大街很宽,至少对李铮而言没见过这么宽的路,油漆路是双向六车道(李铮当然不懂了)。
路的背面是一片商业,灯火通明,热闹得很,人来人往的;南面是一村子,白天的时候看到有的地方挂着“南王屋理发店”的招牌,还不止一家,这个村子应该就叫“南王屋”了吧。
现在正是华灯初上的时间,在路南的南王屋村子临大街的店面开门营业的并不多,黑漆漆的,不过这个村子旅馆挺多的,李铮白天走过的时候看到小巷子里挂着的招牌上很多旅店,旅馆的字样。
现在这些招牌都投射出橘黄色的灯光,这里的条件应该不算好,也不会太贵吧,不过靠近车站,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很坑人。
李铮边想边走进了一条巷子。
这条巷子很深,通过门口挂着不大的灯箱招牌看过去,能有几十米深吧。
李铮走过第一家的时候,发现条件是不算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是一个四合院的样子。布局和家乡差不多,只是家乡大都是半土半砖平房结构,这里是砖瓦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