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乾监国太子
作者:邺余 | 分类: | 字数:107.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13章 科举、取士、文武,放榜之日
萧奕本就有心想要培养这些新晋的大乾进士们辩证思维。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分出一个对错来。
也不是什么事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在黑和白之间,还有灰色区域。
这八百进入殿试的学子,最后会留下七百多人。
至于最后的名额是多少,还是要看他们的最后表现,在殿试的环节,表现的不那么差,都会被留下来的。
武举就比较简单了,一千米长跑、射箭、举重等,然后就是擂台分名次。
在文举进行笔试的时候,武举也开始了第一场测试。
文举进行殿试的时候,武举也要进行擂台比武。
当然,文举在前,武举在后。
而这一场殿试,简单来说,进士们要做的是扣着题目写出一篇同时拍太子殿下马屁与指出大乾施政弊端、解决方法等的政治策论文出来。
只要马屁拍得好,同时策论的到位,那这就是一篇典型的殿试好文章,不愁有个好名次,更不担心被刷下去。
八百篇糊了名字的文章,太子萧奕不可能挨个看完,只是要求尚书、九卿、侍郎、舍人从四品之上的官员们一起审阅,定下大略排名,然后选取优秀的定名词。
非但如此,随着开始正式糊名审卷,不管是何等出身,太子萧奕御笔一旦定下名次,都不许做任何更改。
试卷还要贴到宣德楼外的告示栏上面供人观看,以示朝廷无私。
但是,有些卷子,哪怕是糊了名的,也可以透过一手文章引得集英殿中的君臣们各自愕然,谨慎对待。
比如赵玖拿着赵玖望着手中这份写满了颜体工整小字的试卷,从头看到尾,只觉得内心震撼已经不足以表达其心情。
比如,萧奕现在手中拿着的就是文天祥所写的殿试文章,通篇一万多字。
关键是,这一万多字通篇干货,直指时弊,犹如出自积年干员之手。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三个问题融合为一个整体,大局意识充斥全文。
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奸相当道,太守称王,四夷虎视眈眈,大乾风雨飘摇,民不聊生,国将不国,然自太子监国起,朝廷行事不拘凡俗,乱世重典,方有统一之局。然既统一,治世以安民为先,安民以立法为要。”
简单来说最重要的是就是让新收复地区的老百姓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
然后就是从治水到安民心,从治水、安民心到祖宗之法是否可变,条理清晰无比,还有不少确实是能够值得称赞的策论,就算是六部九卿的大臣们看了,也是赞不绝口。
仅仅只是这一卷殿试答论,大家就觉得这是个干尚书的苗子。
结合题目,指出休养生息肯定没错,怎么做汉文帝时期就有了模板,但本朝更进一步地发展了均田制度和摊丁入亩,这是体恤农民的千古善政,一定不能因为中间出现了问题就反复。
好的国策就要一直坚持施行,有碍于发展的国策,就要想办法改制和废除,还要重视底层政治,防止良法恶厉,加强监督最好建立体系。
关键是,这后面直接写出了底层百姓们的需求,也写出了底层百姓如今的生活状态,以及底层百姓们如今遇到的一些难题。
比如,因为连年征战造成的青壮劳动力不足,就算是太子殿下创造了曲辕犁,极大地提高了耕地的效率,可是因为青壮不足,导致很多村落只有老弱病妇幼。
好在如今的大乾政吏清明,地方上也没有盗匪出现,百姓们也都得以安居乐业。
然而,如今边关战事不多,可以进行小规模的裁军,让地方上多一些青壮劳动力,如此一来,不仅仅能够稳定地方,也可以促进发展,开垦更多的耕地,提高粮食的产量。
最后又补充了一句,他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把认为有用的建议写在试卷上。
萧奕非常满意,通篇就没什么祖宗之位君权天授,全是从民生政治的角度谈论,不愧是历史上的名人。
萧奕指着卷子说:“此人当为状元啊。”
真的是很欣慰,力排众议推行新学,终于改变了一些精英的思维。
话说,太子萧奕坐在那里看着这篇文章,先是啧啧称奇,然后是惊艳一时,再是失态大笑,最后又说出这样一句话来,早已经引得殿中上下重臣一起侧目,不晓得是何等文章。
也都想要看一看,能够一一张试卷让太子殿下当着百官们的面露出如此神态的,必然不简单。
眼馋了。
而萧奕看完之后,回过神来,也毫不在意,只是将此文交给了身边的三宝太监,让他传给六部九卿的重臣们来看。
狄晏一目十行,看过后没有表态,只是满脸微笑地将其传阅给戴光,而后是郭子仪、包拯至李大亮等人。
众人是一直叫好,也是一样很欣慰,大乾以后有了这样的治世之才,他们以后老了,也能放心把大乾交给这样的人。
于是乎,这一封书卷也就成为了殿试的第一名,也就直接定下了状元郎的名额。
至于试卷的撰写者,那自然不用问了。
肯定就是他们已经见到过的那个人,也是太子殿下在见到此人之后,就来了兴趣,专门带着张久陵等人找到他们所在的酒肆,听一听这位的高谈阔论,庐陵人——文天祥。
待到下午时分,随着八百篇文章尽数送达。
一众准进士或忐忑或自信出西华门而归国子监,眼瞅还得再等几日放榜。
却不知这边集英殿内,太子萧奕带着朝中大臣们早已经从简从速得了大略结果。
讲究的便是一个效率。
毕竟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就比如文天祥在策论里面所写的内容,就值得他们君臣一起讨论,然后看一看能不能实施,若是能够实施,就要写在国策之中。
等到放榜之后,再把文天祥的策论张贴出来,然后国策也会随之而出。
仅仅是两天后,在京兆尹官差的宣告之下,第二天一早,大学士们都挤在了宣德门前。
“放榜!”
一声高呼。
榜单出来了。
文武榜都有。
而这一次,六榜加起来,一共是七百六十五位进士,其中,状元郎乃是庐陵人文天祥。
武举也是六榜,加起来是七百三十二位武士,直接加封为校尉,其中武状元乃是宁州彭原人李彦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