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成皇子,我选择摆烂
作者:月河倒影 | 分类: | 字数:28.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08章 原理
第108章 原理
刘三吾这番话,顿时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同。
然而朱樉闻言,却是笑了:“刘大人,虽然在考场上不能作弊,但是这些富家子弟可以在平时作弊啊。”
在平时作弊?怎么作弊?
众人闻言,皆是有些不知所以。
望着众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朱樉也是微微一笑道:“诸位,你们倒是说说看,这富家子弟的学习条件,是不是要比普通人家好?”
众人闻言先是一愣,随即便是纷纷点头。
对啊,这还用说?
然而,还有少部分官员仍旧是一脸迷茫。
望着那些满脸迷茫的官员,朱樉也是笑了笑,继续道:“众所周知,这富家子弟的学习环境,自然是要比穷苦人家好。”
“就拿学习环境来说吧。”
“要是那些富家子弟想学习,自然是不用担心其他的,他们只要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心学习就好。”
“论衣食,那些富家子弟自然是无需担忧的,甚至就连一些生活琐事,也会有丫鬟小厮来代劳。”
“而那些穷苦人家的子弟呢?”
“作为家里的壮劳动力,或许天还不亮,他们就要起床去帮家中打理农务了。”
“经过一整天的辛勤劳作后,属于他们的复习时间,或许就只有晚上那可怜的几个小时。”
“一边是全力以赴每天复习八九个小时,一边是忙里偷闲的复习一两个小时,这效率哪个高,岂不是一目了然么。”
“而且那些富裕人家,从小就能请得起最优秀的启蒙老师,也能买得起珍贵的教材书籍。”
“可以说从教育资源来说,他们是一点也不缺乏的。”
“可是那些穷人家的子弟呢?别说是跟着老师正儿八经的学习了,他们怕是连几本像样的教材,都买不起。”
“让我们假设有这样两个人,他们先天的智力和天赋都是一样的。”
“其中一个人,是衣食无忧,一心只用读书的富家子弟。”
“而另一个,则是缺衣少食,整天要发愁生计的贫家子弟。”
“你们倒是说说看,难道这两个人考中进士的概率会是一模一样的吗?”
众人闻言,也是沉默了。
这答案,不是明摆着的么。
被朱樉这么一点明,众人也是若有所悟。
或许他们之前以为的公平,也不一定就是真的公平。
眼见众人似有所感,朱樉也是再接再厉,又为众人添了一把火:“诸位,这南方士子和北方士子的纷争,不也正源于此吗?”
“北方从元末以来就是战乱频发,赤地千里,民生多艰。”
“很多北方人,就连吃饱饭也成了一种奢望。”
“而南方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粮仓,战乱也远不如北方来得多。”
“虽然不能说是家家日子过的很好,但是基本的衣食也是可以保证的。”
“那些北方士子的学习条件,难道能比得上这些南方士子吗?”
“要是这些北方士子们能生长在没有战乱的南方,我相信他们的才学肯定不会比南方士子们差!”
众人闻言,也是纷纷赞同的点头。
或许从很久以前,他们对这些北方士子就不是真的一视同仁。
这规矩,是时候该改上一改了!
然而,终归有些人还是执迷不悟。
听着朱樉这一番话,刘三吾不仅没有有所触动,反倒还开口继续诡辩了起来:“太子殿下,我承认你说的的确是有些道理。”
“可是自古以来,科举就是未才学论的啊!”
“那些北方士子们的才学不如南方士子,只能说他们命不好,没有把胎投在一个安详平和的地方。”
“作为文人,就该有文人的风骨。”
“要是随随便便屈服于现实,那还像什么话?!”
一听这话,朱樉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沉声道:“刘大人,你这话说的可就没意思了。”
“我倒是要好好问问你,这科举为什么要注重公平?”
“自然是要为国家选出优秀的人才。”刘三吾闻言,也是信心满满的答道。
然而,朱樉却并不满足于这个标准答案:“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国家要允许普通人也能参加科举考试呢?”
“要是把考试范围圈定在勋贵世家的子弟中,不也能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吗?”
“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施行九品中正制,国家不也治理的像模像样么?”
刘三吾闻言,也是一愣。
对啊,这么做为什么不行呢?
这好像也有点道理啊......
虽然作为一名大儒,刘三吾也是知道这九品中正制的,可是对不起,之前他还真没往这方面想过。
在刘三吾看来,科举追求公平,广纳天下贤士,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么?
正是由于太过理所当然了,所以刘三吾根本就没有考虑一开始为什么要千方百计的强调科举的公平性。
望着刘三吾愣怔的表情,朱樉也是微微一笑,大大方方的解释道:“刘大人,之所以科举要公平的对所有人敞开,本质上就是为了给官场注入新鲜的血液。”
“魏晋为什么会灭亡?本质上就是因为魏晋的统治阶级,实在是和民众离的太远了。”
“在魏晋,上层阶级根本不关心如何才能使百姓生活的更好,反倒是整天谈论虚无缥缈的玄学。”
“在他们眼中,百姓是什么?百姓只是提供粮食的工具人罢了。”
“压迫百姓,逐渐演变成为了上层阶级的一种传统。”
“毕竟,那些上层阶级的消息来源也只有同阶级的其他人,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百姓,也根本不能与百姓共情,理解他们的困苦。”
“而魏晋所有的政策,自然也都是偏向于那些上层人士,帮着上层人士去压迫百姓。”
“久而久之,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们自然要奋起造反。”
“而科举制度的优越性,正在于此。”
“只有通过科举制度,那些贫民百姓们才能入朝为官。”
“只有朝中出现了贫民百姓,那些眼高于顶的勋贵弟子们才能看清百姓们的真实情况,官场才不至于和百姓们严重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