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三国:穿越成曹操,振兴魏武雄风

作者:世家千年 | 分类: | 字数:25.8万

第45章 荀爽归颖川

书名:三国:穿越成曹操,振兴魏武雄风 作者:世家千年 字数:2349 更新时间:2025-01-23 02:01:47

曹操以名篇《阿房宫赋》,力压太学、鸿都门学诸生。

所有读书人在他的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后来,曹操提出“华夏民族论”,促进民族的融合。

大汉疆土广袤无垠,各地的百姓在文化、语言、历史上,与其他人群存在客观上的区分。

只要认可中原文化,都可以加入“国族”。

几百年的血腥杀戮、残酷镇压,已经证明了一件事。

凭借这些手段,无法凝聚大汉的全部力量。

任何一个强大的王朝,肯定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大汉已经做得很好了,接纳了匈奴、乌桓成为附庸,成为边境的屏障。

再加上和山越、南蛮、羌氐的共处,进一步扩大了疆土和大汉的战备力量。

美中不足的是,各民族还不能相互倚靠,彼此信任对方。

这为后世,埋下了隐患。

曹操的胸襟和气魄,都非同凡响。

他有志解决这样的隐患,将腐朽的大汉,推向新的高度。

大汉成为多元化的王朝后,才会一步步迈向世界,争夺资源。

荀彧拜读了数篇文章,都是关于“民族”的论述。

卢植、蔡邕、杨彪、曹操等,都参与到了研究中。

荀彧随着他们文字的表达,视野越来越开阔。

曹操甚至提到了贵霜、安息、罗马等国家,和大汉相互比较。

窗外寂静的阳光,映照着翻滚的尘埃。

荀彧仿佛喝醉了酒一样,双眸漂浮着一行行字。

“民族论不只是进行融合,还有辨别敌我的作用。”

“不认可华夏的文化,那就是异族。”

荀彧能够看到金戈铁马的战争,以及残酷、无畏的掠夺。

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叔父,好消息。”

荀攸匆匆而来,振奋道:“叔祖回到颖川了。”

第二次党锢之祸后,荀爽隐居海上,再南逃到汉滨。

他专心着书,人称“硕儒”。

上书的曹鸾刚死不久,风波刚刚平定。

按理说荀爽不可能这么快回来,容易被宦官针对。

“叔父这一次回来,有没有说是为了什么?”荀彧疑惑道。

“自然是为了鸿都门学的事。”

“听说,叔祖很在意曹操的‘华夏民族论’。”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的格局,很可能被打破。”

荀攸心潮澎湃,对曹操的印象越来越深刻。

“莫非,叔父要拉拢曹操?”荀彧眼神中掠过一丝诧异之色。

曹操犀利的文章,也随之浮现在脑海。

“谁知道呢。”

“叔祖回来,一定能够壮大颖川荀氏的威望。”

“至于他要怎么做,不是我们这些晚辈随意揣摩的。”

荀攸定了定神,心底涌出一种强烈的干劲。

大汉宦官当政,危如累卵。

仁人志士都在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试图找到澄清玉宇的道路。

年轻一辈,更是孜孜不倦。

现在曹操走到了最前面,光是刊石经文的功绩,一般人望尘莫及。

很难想象,这样的人物到底经历了什么!

曾经的曹操,还是一腔热血,当堂打死宦官。

而今有所改变,走向了思想的道路。

在大汉污浊的泥潭中,曹操依然在趔趄向前。

尽管步履蹒跚,有时踯躅,有时摔跤。

但曹操没有当叛徒,没有做宦奸,没有放弃他远大的理想和信仰。

曹操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最勇敢。

最坚决。

最忠实。

最热忱。

以至如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曹操见解精湛,敢作敢为,正是朝廷所需要的栋梁之材。”

“我要找个机会,和他接触一下。”

荀攸跃跃欲试,已经按捺不住他的激动了。

“还是先回颖川一趟,拜见叔父吧。”荀彧正色道。

他希望这是迎来黎明前的破晓。

“好。”荀攸爽快地答应下来。

叔侄二人将曹操的学问,梳理了一遍,准备拿回去当做礼物,送给荀爽。

荀彧越梳理,越觉得心惊。

曹操的成就,绝对不会止步于此。

“刊石经文已经持续了一些年了,按照进度应该快结束了。”

“以曹操的功绩,肯定会入朝为官。”

“只是不知道宦官会不会阻拦,设计针对曹操。”

荀彧沉下声来,语气变得淡漠。

谈到宦官,他越发感慨万千。

“以曹操在士族的威望,只要他不是谋逆,根本不会有性命之忧。”

“最差劲也就是到边境地区,担任郡守。”

“就看曹操能不能学会韬光养晦了。”

荀攸缓缓转动着眼珠,心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由于荀爽的事,颖川荀氏低调了很多。

族中子弟都很有才学,却没有用武之地。

他们真正发家,还要等到朝廷解除党禁。

荀彧和荀攸叔侄带着曹操的着作,返回了颖川,一时间轰动郡县。

宦官当政,天下民不聊生,各地反叛不断。

动荡中也伴随着思想的萌生,这是对动乱的总结。

一如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历史上三国混战后,也掀起了“魏晋玄学”。

这是和“宋明理学”比肩的思潮。

刘宏登基以后,地方的蛮夷反叛多达十余次。

很多都是地方官府的欺压,导致底层的反抗。

曹操的“华夏民族论”应运而生,为解决动乱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当然。

真正平定动乱,还需要倚靠大汉精锐兵卒。

但理论的依据,同样重要。

荀爽收到侄儿的书信后,第一次接触到了“民族论”,惊为天人。

他甚至给出了评价:

“曹操英才卓越,功盖千秋。”

曹操成为了士林谈论的焦点,愈演愈烈。

荀爽坐不住了,暗中潜回颖川荀氏。

沿途的地方官,即使发现了他的踪迹,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着名的党人张俭出逃时,孑然一身。

他跑到哪里,都到当地豪绅家中住宿。

只要是读书人,没有不敬重他的名气和品行的。

即使会家破人亡,仍然愿意收容他。

张俭投靠自己的好友孔褒,结果孔褒不在家。

孔褒的弟弟孔融做主收留了他。

“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

后来事情泄露,郡守、县令都为张俭隐瞒,继续保护他出逃。

孔融和孔褒被逮捕入狱,一门争相赴死。

孔融:“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

孔褒:“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

孔母:“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

可想而知党人在读书人中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