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三的财富蛙跳
作者:钉耙捞月 | 分类:都市 | 字数:201.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0章 访古
到家后,莫兰便计划去哪些景点。
晚上,莫家老两口回来听说后,很支持莫兰带凡三到周边游玩,只是叮嘱他们开车注意安全。
离莫家最近的景点,当然是迎江寺。
迎江寺,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十里开外就能看到。
它上接九华山,下临匡庐,北攘天柱,南临长江,可谓得天地之灵气,占人文之辉光。
寺庙大门口,右边墙壁上:“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左边墙壁上:“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大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
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
说到寺里的振风塔,也有不少传说。
据说,安庆地形像船,可惜的是缺少风帆。因此,当地文风虽浓,却没有出过状元。于是,风水先生建议,在迎江寺修建一座振风塔。
于是,有乡绅带头募捐,最后建成了这座高达七层的佛塔。
自从建了振风塔,安庆文风鼎盛,出了7个状元,更涌现了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文学名家,开创了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的桐城派。
这种民间传说无法考证,但凡三知道,民国初年的财政总长兼实业巨子周学熙,曾经在这里留下一段真实故事。
周学熙是江对面池州人。
一次,他乘船去武汉,船过安庆。这时,他想起笃信佛教的老母亲嘱托,便信步上岸,一路寻访到迎江寺,进去上香。
当时的住持是月霞大师,他知道周家是大香客,因此,便热情招待,盛情留餐。周学熙无法推辞,只得入席就座。
两人很是投缘,饭后,借着兴奋劲,他们登上振风塔,极目远望无限江山。
两人谈兴正浓,忘记了时间。不料,远处客轮,汽笛长鸣,已经离港。
月霞大师劝慰道,船既离岸,说明你们缘分到此,不必惋惜,明天再走不迟。
周学熙站在塔上,眺望晚霞中西去的客船,无可奈何,当晚就在寺中住下。
第二天上午,周学熙尚未动身,就有电报发了过来。那艘客轮,当夜在九江附近触礁沉没,船上乘客几乎全部遇难。
得知消息,周学熙惊出一身冷汗,知道是方丈救了自己一命。自此,他对迎江寺与振风塔,多了一份感激。
后来,这位商业巨子返乡,感念当年恩德,带头出资,对迎江寺进行了大修。
这件事,莫兰竟然从未听说过。
她不清楚,三哥怎么知道这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的事。
凡三笑着说:“多读书而已。”
惹得这小妞直翻白眼。
当地最有名景区,自然是天柱山。
但隆冬季节,山上没有什么玩头,凡三便开车带着莫兰去了怀宁,拜访两位名人故居。
安庆当地,影响了现当代中国国运走势的人有两个,一个是中共创始人陈独秀,另一个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这两人都是安庆下面怀宁人。
“一枝独秀开正艳,捐介狂傲众人羡。政治潦倒心失意,才华锋芒实难掩。”
有人这样描述陈独秀的一生。
这个安庆人,在政局混乱的时代,却生就一副不会钻营的傲骨和思想先进的才骨。这也许决定了他未来在文化思想界的巨大成就和最终在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
单纯从社会影响看,陈独秀的人生,在1927年前,是一条蓬勃发展的上升通道,1919、1921是重要节点;
1927年,他离开了中共总书记职位,从此,人生步入下降通道。
因此,这个怀宁人的命运曲线,显然是一个倒V图形。这是股市里一种比较恶劣的走势,确实令人可惜,引人深思。
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试爆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两弹研发试验总指挥。
不过,陈独秀青少年时期,生于斯长于斯,邓稼先则是生于安庆,长于京城。
一个为民启蒙,一个为国铸盾,他们都是中华文明进程中彪炳千秋的伟人。
这些人,莫兰也都知道,但远没有凡三了解的多。
她更没想到,这两人都是海归,一个东渡日本5次,一个留学美国2年。
从历史上看,明清以来,安庆影响最大的,还是桐城派文人集团及“清真雅正”的文风。时人曾感叹:”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对当代学子而言,有关安庆,印象最深的文章,除了方苞《狱中杂记》里揭露的大牢黑幕,另一个恐怕就是《孔雀东南飞》里,小吏焦仲卿与村姑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刘与焦的故事,发生在安庆下面的潜江县河湾村焦家畈。
刘兰芝故里在怀宁县小市镇刘家山,位于焦家畈东南面。两家相隔不过六七华里,中间有一条皖河。
凡三是半个文艺青年,《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他上小学就知道。
当时,他以为这事发生在江南,没想到,竟然是离老家不远的潜山。这次过来,他自然要实地过去看一眼。
焦家畈沃野阡陌,据说春天菜花飘香,风光很美。但隆冬季节,田野里却是一片萧索。
田畈中间,原先有一株蓬蓬勃勃的千年古杨树,树心的空间可容纳1张桌子和4条凳子,足见树之大。
相传,这就是当年焦仲“自挂东南枝”的那棵庭中树。
可惜,1961年第一次包田到户时,为了多一把粮食收成,当地人四处开荒,把这株古树砍掉了。
不然,这株大树,现在可能成为孔雀东南飞景点的核心标志。
千年之后,焦家畈已找不到一户焦姓人家,早期的焦家庄园也早已荡然无存。
离焦家畈不远处有座古桥,名叫韩家大石桥。这座桥是焦家畈到怀宁小市镇的必经之路。
睹物思人,凡三不由联想:“当年刘兰芝回娘家,是不是曾在这座桥上歇脚?”
莫兰倒是知道这个故事,但这小妞显然没有三哥那么多愁善感。
上千年过去,物是人非,她心里只有冯素珍的机智勇敢,无从体会刘兰芝的那种痛苦无奈。
宜城是水陆要津,皖江文化发源地,近代工业兴起早,当地经济发达程度与人文素质,远远超出当时社会平均水平。
目前的省会庐州,当初远远不及宜城,恐怕给对方拔鞋人家都嫌弃。
不然,你就很难理解,黄梅戏为何萌芽于鄂省黄梅,却光大于皖省宜城;就像京剧起源于徽州,却扬名于京都一样。
“为什么?”
莫兰有些困惑。
“无他,当地有钱人更多而已!”
凡三笑道。
见莫兰还不明白,他便解释道:当地经济发达,有钱有闲的人多,票友圈也更大。如果没有观众,没有票房,那是不可能养得起戏班,捧得出名角的。
只是,皖省省会后来从宜城迁到庐州,两者的地位便颠倒了。
北盛南衰,宜城现在除了黄梅戏,已几乎没有哪样能与庐州相比了。所谓沧海桑田,大概也不过如此。
这番访古,让莫兰意识到,凡三知道的东西真多。
她觉得,三哥就像一本厚书,自己不过是刚刚打开,里面还有很多内容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