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三的财富蛙跳
作者:钉耙捞月 | 分类:都市 | 字数:201.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章 不肯去
第三天,凡家人去了紫竹林,这里有“不肯去观音院”。
据历代山志记载,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奉观音像回国,船经普陀洋面受阻。
他以为菩萨不愿东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张姓居民供奉,称为“不肯去观音院”,是为普陀开山供佛之始。
有人为此题诗:“借问观世音,因何不肯去?为渡大中华,有缘来此地。”
紫竹林前有陡峭的礁石,站在那里,朝前望去,是一望无际的海洋。
风大浪急时,普陀山的观音大士,一定是附近渔民心中最后的指望。
不肯去观音院左边,有很长、很宽、很平的沙滩。较小的一处叫做“百步沙”,较大的一处叫做“千步沙”。
上午没有涨潮,大人小孩在沙上行走,软绵绵的,比踏在草地上还舒服。
沙滩上有各种各样的贝壳,凡家一帮孩子兴奋地寻找。
阳阳捡了一个小海螺,虽然吹不响,还是跑到凡三面前显摆,让爸爸帮她收拾好,带回去作纪念。
从千步沙上去,就是“法海潮音”的法雨寺。去法雨寺途中,导游给孩子们讲了观音菩萨戏盗贼的故事。
相传,清朝初年,有个日本和尚来普陀朝山拜佛,挂单在法雨寺。这家伙看到藏经楼里经卷精美,就想偷几本回国。
当时,有个香客阮俊,是个江洋大盗,看透了这家伙的心事。于是,他来到日本和尚房里,两人嘀咕了半天。
一天晚上,阮俊潜入藏经楼,偷出了《华严经》《金刚经》《大悲经》等十部珍贵经书。
然后,他同日本和尚一起,连夜离开普陀山,开船驶往日本方向。
当天夜里,观音菩萨从紫竹林去洛伽山,发现莲花洋上有一条帆船,舱里正是偷经书的阮俊与日本和尚。
她用手一指,这条船改变了航向,在洋面上打起圈圈。那两个家伙已经睡觉,对此浑然不知。
一觉醒来,他们发现船只在海上打转。正惊讶间,却见一条鳌鱼游过来,直接将船拖回了千步沙。
法雨寺和尚闻讯赶来,将这两个盗贼当场抓住,找回了被盗的那些宝贵经书。
观音娘娘的神通,小家伙们在电视剧《西游记》里看到不少,但她戏弄两个盗经贼的故事,让孩子们觉得最解气。
法雨寺门前有座桥,桥下是莲花池,也是放生池,里面锦鲤成群,还有不少被放生的龟鳖。
这里,成了许多孩子最喜欢的地方,他们趴在桥上,观赏锦鲤出游。
寺庙迎门处,康熙御书的“天华法雨”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进门后不远,有一处九龙壁。
这座九龙壁宽12米,高9米,厚1米,全部用青石浮雕砌成,群龙飞舞,栩栩如生。
思念看着九龙壁很眼熟,突然想起在故宫里曾见过类似的一座。
不过,故宫的九龙壁是陶瓷的,这里全是青石雕刻后镶嵌在一处,天衣无缝,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一天参拜下来,凡家老小都累了。晚上,就住在法雨寺旁的锦屏山庄。
山庄古朴典雅,古樟环绕,开门见海,环境优雅。
饭后,凡三叫上张强,两人去了普陀山西南,一处名叫“短姑道头”的码头。
相比于前山码头的繁华,这里有些偏僻,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远古有嫂子和小姑子两人,常年礼敬观音菩萨。
有一年,姑嫂俩攒够路费,远道航海到普陀山进香。
船到普陀山,姑嫂正准备登岸,恰在此时,小姑子来了天癸。按习俗,女子此时不清净,不能上山礼佛。
嫂子一见,就借小姑子的短处取笑她,小姑子既惭愧又痛恨:到了山前却来了那事,白费了多年心愿。
嫂子上山拜佛去了,小姑子只能独自坐在船上,静等嫂子进香回来。
快中午了,海水涨潮,很快淹没了船靠岸上山的小路。小船成了海中孤舟,小姑子既饥饿又害怕,只能默念观音菩萨。
正当小姑子孤苦无依的时候,岸上来了一个手提盛饭竹篮的老妇。
老妇向海水中投下石子,小石子见水后就化为礁石,最后连成一条石砌小路。
她踩着小路走到船上,将饭篮子递给小姑子。小姑子刚要问话,那老妇却二话不说,转身就走。
小姑子饿得厉害,饭香诱人,没想那么多,先吃了再说。她边吃边念叨,还是普陀山好人多。
傍晚,潮水退了,嫂子下山,踩着刚成形的石路回到船上。
小姑子指着竹篮,感谢嫂子让人送饭。嫂子一听,大吃一惊。她并没让人送饭,谁这么好心呢?
嫂子突然想起,临下山前,她拜别莲花座上的菩萨时,看到观音衣裙湿漉漉的,当时还以为佛殿漏雨了呢。
这时想起来,她才知道,原来是观音有感于小姑子的诚心,显灵送饭来了。
从此,姑嫂俩停船的这个地方,就被称为“短姑道头”,有人还修了三间尼庵。
如今,观音菩萨扔石子形成的小道,历经千年狂风巨浪,依旧丝毫无损。
伫立在这条海边石径,遥望远处的海洋,凡三仿佛看到姑嫂二人,奋力摇船渡海来朝的身影。
那一瞬间,他不禁想起自己当初,孤身一人前往银海的情形。
姑嫂二人的这个传说,非常契合凡三的经历与心境。
十几年间,他何尝不是孤身一人,在市场大海里一叶孤舟,搏风斗浪,几经生死,侥幸搏得一家人衣食无忧。
这期间的酸辣苦甜,生死时速,凡三无法向家人倾诉,怕他们担惊受怕,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
在这条小路上徘徊良久,去尼姑庵进香后,凡三才转身离去,带着张强上山。
第四天,凡家人坐早班船,渡过莲花海,去珞珈山朝拜。
自古以来,普陀洛迦融为一体,有“南海普陀去烧香,不到洛迦烧半香”的说法。
站在船上,向东望去,洛迦山酷似一尊大佛,安详地仰躺在烟波浩渺的莲花洋上,头、颈、胸、腹、足清晰可辨,故有“海上卧佛 ”之称。
古时候,“须经过二十四个莲花浪方能得渡彼岸”。21世纪的游轮,只需40分钟。
下船后,走上码头,就是3000余米的磐石磴道,名叫“洛迦山香道”。
登上洛迦山,极目远眺,南望白沙、朱家尖怪石嶙峋;北眺数山巅圆如釜,是为葫芦岛 ;西看普陀山,逶迤起伏,犹如蟠龙戏珠……
据说,这里是当年观音大士修行发迹之地。得道后,她才由此跨越莲花洋,去普陀山开辟道场。
因此,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作诗云:“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
洛迦山上古迹,文革期间几乎都被毁坏。山上建筑,多为改开后恢复重建。
不过,相比普陀山三大寺的金碧辉煌,这里的景观还是逊色不少。
回想起光州净居寺的兴衰,这里或许又是一处祖庭不及成名道场的案例。
幸运的是,两岛相隔不远,普陀洛迦在很多信众心里,始终还是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