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 分类:武侠 | 字数:226.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6章 尚书·夏书·甘誓
作者:【先秦】佚名
大战于甘[1],乃召六卿[2]。王曰:“嗟[3]!六事之人,予誓告汝[4]:有扈氏威侮五行[5],怠弃三正[6],天用剿绝其命[7],今予惟恭行天之罚[8]。
注释:
[1]甘:地名,有扈氏国都的南郊,故城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2]六卿:本指六军的主将。郑玄曰:“六卿者,六军之将。《周礼》六军皆命卿,则三代同矣。”本篇泛指六军将士。下文“六事之人”同。[3]嗟:叹词,表示呼告。“嗟”实际上是记录呼唤声的文字符号。孔颖达说:“嗟,重其事,故嗟叹而呼之。”[4]誓: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马融:“军旅曰誓,会同曰诰。”[5]威侮五行:《经义述闻》:“‘威’乃‘烕’之讹,‘烕’者‘蔑’之借。蔑,轻也。蔑侮五行,言轻慢五行也。”所谓轻慢五行,夏曾佑说:“即言有扈氏不遵守洪范之道。”[6]怠:懈怠。三正:指正德、利用、厚生三大政事。见《尚书易解》。[7]用:因果连词,因此。剿:绝。[8]恭行:恭,《墨子·明鬼》《史记·夏本纪》都作“共”。共行,奉行。
第一段,记叙夏启兴师讨伐有扈氏的缘由。
“左不攻于左[1],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2],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3],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4];弗用命,戮于社[5],予则孥戮汝[6]。”
注释:
[1]左:车左。孔传:“左方主射。”攻:善。见《尔雅·释诂》。[2]右:车右。孔传:“右,勇力之士,执戈矛以退敌。”[3]御:驾车的人。非:违背。蔡传:“古者车战之法,甲士三人。一居左,以主射;一居右,以主击;御者居中,以主马之驰驱也。”[4]赏于祖:据孔传,天子亲征时必载着祖庙的神主一道行军。赏赐有功者必须在神主前进行,表示不敢专权。[5]戮于社:天子亲征,又载着社主。不听命的,就在社主前处罚,也是表示自己不敢专权。[6]孥:孔传:“子也。”“孥戮汝”即“戮孥”“戮汝”,“戮”与前面的“孥”与后面的“汝”分别构成动宾关系。
第二段,记叙夏启严明赏罚纪律。
点评:
《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巡行东方,死于会稽,益即帝位。三年后,益让位给禹的儿子启。启很贤明,受到诸侯的拥护,于是继承帝位,史称夏后帝启。有扈氏不服。《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说:“有扈,夏启之庶兄也。”夏启举兵讨伐,在甘地大战。战前,夏启誓师告诫将士,史官记录其言,写成《甘誓》。这是《尚书》中第一篇反映上古战争的历史文献。
《甘誓》虽然篇幅短小,却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夏启“即天子之位”,有扈氏举兵造反的原因是“自尧舜受禅相承,启独见继父,以此不服”。甘之战体现了“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时两派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这场战争最终以启的胜利、有扈氏的失败告终,反映了原始氏族部落基本瓦解,王位世袭制的初步确立。甘之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夏启废除禅让制度,确立王位世袭制度,古老的氏族公社为国家所代替,“公天下”为“家天下”所代替,夏启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长达近四千年的王位世袭制。
《甘誓》篇末,夏启规定了严格的军纪赏罚。其中,“孥戮汝”的惩罚尤为严厉,不仅要砍“汝”之首,还要砍汝子之首,要你断子绝孙。有学者认为“古者罚弗及嗣,孥戮之刑非三代之所有也”。《书集传》:“盖罚弗及嗣者,常刑也;‘予则孥戮汝’者,非常刑也。”“盘庚迁都,尚有‘劓殄灭之,无遗育’之语,则启之誓师,岂为过哉?”尽管战时法令不能与平时的法令等量齐观,但如此严苛的惩罚终归透露出国家机器渐趋成熟、奴隶制度渐趋完善的信息。
《甘誓》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也有重要价值。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工具,然而,“五行”的词源义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在传世典籍中,“五行”一词最早见于本篇,而对“五行”最早的具体说解则见于《洪范》篇。《甘誓》和《洪范》中的“五行”都指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各有特性。金属可以任意改变形状,木性可以弯曲也可以伸直,水向下润湿,火向上燃烧,土壤可以种植和收获百谷。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战国时期的学者据以提出“五德终始”说,西汉学者又进一步将其理论化和体系化,创立以类比为特征的阴阳五行神学体系。详见《洪范》篇点评。
“五行”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这次战争的性质。文中启列举了有扈氏的两条罪状,一是“威侮五行”,二是“怠弃三正”。“威侮”即“轻慢”,也就是说有扈氏的罪状首先就是轻视五行,亦即轻视运用物质力量的发展为民众造福,阻挡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启的战争动员符合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得到支持,并取得胜利。
此外,也有文献记载说攻伐有扈氏的不是启。《墨子·明鬼》引本篇称《禹誓》,认为是夏禹伐有扈氏;《庄子·人间世》也说“禹攻有扈”。《吕氏春秋·先己》则说“夏后相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虽然诸说纷纭,但《甘誓》中夏征伐有扈氏的史料应该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