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 分类:武侠 | 字数:226.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8章 床头捉刀人
床头捉刀人
作者:【南朝】刘义庆
魏武将见匈奴使[1],自以形陋,不足以雄远国,使崔季珪[2]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注释:
[1]魏武:即曹操(155—220),汉末任丞相,封魏王。其子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世称魏武帝。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游牧在大漠南北,善骑射。[2]崔季珪:即崔琰,字季珪,三国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建安初为袁绍所辟,后归曹操,历任丞相东、西曹掾、魏国尚书等职,为人质朴梗直。后被诬指诽谤朝政,自杀。
赏析: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容止》。
古代人们习用“奸雄”二字形容曹操,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也相当简单明了。这两个字把曹操的品德和才干都概括了。
是啊!魏王曹操不愧为一个大政治家,治理国家有一手,论文才,也是第一流的。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法很高明,充分显露了“奸雄”本色。
虽然陈寿《三国志》的曹操传,亦即《武帝纪》,对曹操不够光明磊落的种种尽可能回避,或加以掩饰,甚至篡改,但是三国鼎立的局面,使曹操父子没有法子控制吴蜀两国的史学论着,所以吴国人还是写出了资料详赡的《曹瞒传》等书,使这位“奸雄”的本来面目公之于天下,流传于后世。
曹操的猜疑,曹操的妒忌,曹操的居心叵测,在中国历史上罕见其匹,在世界历史上也不多见吧!
《曹瞒传》篇幅不小,最能有声有色地刻画曹操的精神面貌的则是以下这一部分:
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
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
常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军中言太祖欺众,太祖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
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到,曹操一贯就是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把一切功绩全归自己的。
曹操的“酷虐变诈”的事情太多了,《曹瞒传》不及备载,把《床头捉刀人》这一则集“酷虐变诈”之大成的记载遗漏了,幸而《世说新语》收录了,使我们后世之人大开眼界。
文章之妙处在于不用《曹瞒传》那种褒贬之词,而是比较冷静客观地记录这一事实,但曹操的“酷虐变诈”则更为形象化,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令人不寒而栗矣!
“自以形陋”,可见形并不陋,又何以要崔琰代他接见匈奴使节呢?怕遇刺么?要寻找一个谋害崔琰的机会或借口么?谁都不知道。
曹操是否真的认为自己的风度气概不如崔琰呢?大概是的吧。《三国志·魏志·崔琰传》载:“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所以曹操要他假扮自己接见使者。但他也许希望匈奴使节真的行刺,这样既能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又借手除了他所忌惮的崔琰,以后和匈奴打交道时则更能处于有利的主动的地位了,岂非一举三得么?所以这种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再说,曹操又为什么要自己扮作捉刀人,为什么一定要亲临现场进行观察?为什么还要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节对接见时的“魏王”的印象呢?
匈奴使节很有眼力,看出了床头捉刀人是英雄,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把性命也送掉了。这真是祸从天降!
照理说,崔琰此次假扮魏王既未被识破,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也应得嘉奖,但事实发展并非如此,后来还是被曹操借故逼他自杀了的。
《床头捉刀人》文长不过百字,可以让我们进行思考的问题则很多,也十分深刻。
历代历朝不乏为曹操翻案者,总是说曹操是个难得的人才,总是说曹操采取过一些促进生产繁荣经济的政策,等等,但全是多余的话。因为这些从没有人否定过,根本用不着翻案。
正因为他是难得的人才,而又聪明绝顶,被他妒忌、被他怀疑的人就更难逃避他所精心编织的罗网而一命呜呼。
虽然如此,历史总是无情的。曹操满以为他的“割发代首”等欺诈手段会赢得身后的歌颂,结果却与他的愿望相反,人民群众由此更信服了曹操同时代人对他所作的“奸雄”的评价。
至于戏曲中的《战宛城》《华容道》等等都是大快人心的好戏,和这篇《床头捉刀人》是好文章一样,都展示了曹操阴险卑鄙的一面。顺便补一笔,其实《三国志》里边也并非对曹操一味歌颂的,也有所不满。在《崔琰传》的末尾就写道:“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冤崔琰即所以责曹操,这就同《曹瞒传》说到一块儿去了,可见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