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前传,轧钢厂风云
作者:尝道 | 分类: | 字数:77.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7章 小村炊烟
马车跟着易白军进入村子,往村中心去。
快要中午了,村里还是静悄悄的,只是每家每户房顶上冒出来的浓烟,显示着家里有人。
不时还有孕妇或者十岁出头的小姑娘,巍巍颤颤的老太太出门泼水,才能见到人气。
农忙时期都这样,全家老少齐上阵,家里留下做不了重活的老人、孕妇、小姑娘做饭。
从早上天不亮起床,趁着露水下地,忙碌一上午,大概也就中午能够休息一下。
马车缓缓向村中心行驶,胆小的姑娘们,趴在门口张望,老妇人们则两眼注视着,目送他们前行。
偶尔遇到易中海认识的老妇人,他们还会停下来打声招呼,叫一声奶奶,或者伯娘。
等走到村中心的时候,村里已经有不少人知道六房的易中海回来了,还带着大量货物。
大房大爷爷门前老杏树下,两个老头正在下着棋,树上黄澄澄的杏子随风摇摆,不时还有布谷鸟叫上几句。
“豌豆叭姑……豌豆叭姑……”
易白军背着枪,飞快的跑到树下,拿起桌上的茶壶灌上一口,“太爷爷,您看谁回来了?”
说着用手指向易中海夫妇。
顺着手指看去,两个老爷子远远的望着远处而来的马车。
“就你个皮猴子没大没小的,多大人了,那是谁,卖什么关子。”一老头笑着用烟袋锅敲了一下易白军的脑袋。
易白军就是不说,只是嘿嘿的笑着。
等马车走近,两老头仔细一看,“嘿,这有点像六房易守信家的四儿子啊?”
“大爷爷,三爷爷,我是易中海,易守信家的孩子,我爷爷易兼理,六房的。”
易中海看到两老头急忙跑上前去,恭敬的说完,然后通通的就是六个响头,一人三个,谁也不落下。
在山东远游的孩子回家是需要给长辈磕头报平安的,谁要是疏忽了,你就是失礼,让人挑理的事,一般人还真干不出来。
两老头看着易中海,嘴巴直哆嗦,“像,像,真是太像了。”
“孩子,赶快起来。”
又想了一下说道:“孩子,我记得你是逃出去了吧,能回来真好,这十几年也没个信儿回来,大家都担心你回不来。”
“你说你要是出了什么意外,老六家的就得断了香火。”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易中海听着长辈的关切,哭的稀里哗啦。
“爷,不是不想回信儿,而是担心把鬼子招惹进来,给大家惹麻烦,只能躲着。”
“后来鬼子投降,山东又乱,也没敢成行,等从报纸上看到解放的信息,第三天就赶走回来了。”
大爷爷听了,也知道了易中海的苦衷,“好孩子,你是念旧的,这次回来不走了吧?”
“先在我家住着,你家祖宅我跟村上说一声让他们还回来,毕竟是你的家产,我这点面子还是有的。”
易中海连忙起身作揖感谢。
“不了,大爷爷,三爷爷,我回来请假二十天,目前还是在北平城一家机械厂上班。”
“现在已经是中级钳工师父了,工资现在一个月六十多万人民币,还是够花的,折现大洋也有六十个左右。”
“而且老板对我也挺好,走之前还给了五十万路费,额外还支了两个月工资,这要是不回去,有些不仗义。”
“再说我们两口子在北平还买了两间房子,定下了。”
“回来工资还不一定有北平高,我还是想留在\u0026皇城根儿下。”
“祖宅村里用了就用了吧,那么多的房子就算回来,我们两口子也住不了,最后还得荒废了。”
老爷子点点头,“看来你是逃到皇城根儿了啊,还混的不错,是我易家好儿郎。”
“行,祖宅就交给村里吧,到时候让他们给你开一个捐赠证明。”
“不过你家那一百多亩地是要不回来了。”
“当时房子和地一起让后来前来调查的日本警察给没收了,再后来被跟日本人混的一个伪军头子给买了去。”
“秃党接收又转了一次手。”
“这是要不回来了。”
易中海知道自己家产情况,也无力反抗,当时土地又卖不出去,没人敢要,乡亲们能帮忙把两口子给送出去已经很了不得了。
指望别人对抗日本人,那是想瞎了心。
知道无法挽回,易中海又跟老头说,“大爷爷,有个捐赠证明就够了,这对我是有好处的。”
“至于这次回来,一方面是天下太平了,后来看看大家。”
“另一方面是打算回来把家里爷爷奶奶,父母叔伯,婶子,兄弟姐妹们的坟好好修一修,立个碑,不能让他们就那样随便埋在土里,连找都找不到。”
两个老爷子听了,忍不住点头,“你是个有孝心的。”
“坟是一定要修,我们茂字这一支,这些年也逢年过节的给你家坟头上添了香火。”
“本来还打算要是再没有你们消息,就给你们这一支再过继一个孩子。”
“好继承香火,再说了,六房的坟总得有人看着吧?”
“对了,你家孩子呢?”
“怎么就你们两口子?”
易中海听了,也不好受,这些年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孩子。
李兰也在旁边跪在地上哭着。
易中海硬着头皮说道:“大爷爷,三爷爷,当年兰子收拾流产,一直没治好,现在还在吃药呢。”
“再等等看,万一治好了呢?”
两老头听了也不在问了。
指着易中海身后的马车问道:“这些是什么?”
易中海平复心情,回答道:“大爷爷,这不多年没回来了,难得回来一趟,给各位爷爷和叔伯家,还有兰子娘家,以及当年帮忙安葬家人的的亲友们,一家备了一份礼物。”
“当年走的急,也没能好好感谢,这次回来顺便上门感谢,好把坟好好修一修。”
“行,你的孝意我们收到了。”
老头说道:“我们老一辈的就剩下我和你三爷爷了。”
“下面跟你同辈的兄弟伙不少,还有十四家。”
“当年帮忙安葬的除了我们这支,其他四支也有人出力的。”
“老一辈的不多了,四支加起来总共就5家,到时候都去看看吧。”
“哪怕出了五服,可也是一个血脉出来的,上门看看是礼数。”
说罢又转头看向在旁边站着的易白军。
“白军儿,帮海子把东西卸下来,顺便进厨房喊你嫂子中午再加五个菜,赶车师父中午也留下,这都中午了,回去赶不上饭点儿。”
“大中午的上门不吃饭,说出去别人还以为我们易家没礼数。”
“老三中午也不要回去了,中午好好喝一口。”
又转头看向易中海,“海子,你看这样安排没毛病吧。”
“中午让你侄媳妇再收拾一个房间出来,你们这段时间就住家里。”
“这麦收,眼瞅着最后三天方圆几十里就弄完了。”
“也幸亏有解放军帮忙。”
“等麦收过后把方圆几十里和青岛城里石匠请上十几个,争取在你走之前,把碑刻好,坟修好。”
“走,进屋喝杯茶凉快凉快。”
“送礼,等晚上大家都下工了再送,这时候男人都不在家,你们上门不好。”
“晚上送礼虽然失礼,但是农忙时期,不讲究这些,麦收为先。”
易中海听着大爷爷一顿安排,佩服的无以复加,简直是老当益壮,八十多了,各种事情安排的周到妥帖,一如往常一样。
连马车车夫都安排的很周到,别人完全挑不出错来。
“行,我听大爷爷的。”
老头傲娇的笑了“这才对嘛,自家晚辈,回来可不跟自家一样,别讲礼,老六家的就你一根独苗,不照顾好,下去咋见兄弟和列祖列宗啊。”
“走吧,进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