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四合院前传,轧钢厂风云

作者:尝道 | 分类: | 字数:77.3万

第52章 树下聚首

书名:四合院前传,轧钢厂风云 作者:尝道 字数:2556 更新时间:2024-11-01 02:34:26

“豌豆叭姑……”

“豌豆叭姑……”

高亢而幽远的鸟叫声叫醒了沉睡中的易中海。

忍着浑身酸痛,坐起来一看,房间里大舅哥早已没影了。

磨磨蹭蹭的起床穿衣,好久不做农活给易中海带来了透心的肿胀感,四肢活动一下疼痛能传到骨头缝里。

不同以往在工厂当钳工,做农活,割麦子,挑担子,需要全身用力,腿要时不时的弯曲,腰要频繁的直起、弯下,两只胳膊要不停的伸出收回,肩膀还要压上一百多斤的麦子回家。

钳工只需要调动手、两只胳膊,顶多加上搬重一点的零件时腰部使劲,而割麦子却要调动全身,同时割麦子动作幅度大,活动频繁,以前没调动过的肌肉全部高频使用。

易中海慢吞吞的穿起衣服,艰难的往客厅走去。

此时太阳已经透过大门,照进前厅。

哪怕没有钟表,也能判断现在最起码已经八点半以后了。

这算是丢了大人,传出去还以为李家的女婿是懒虫,农村哪有这么晚起床的?

迈着沉重的步伐,易中海走出客厅。

院子里男人们正在收拾麦垛,新鲜的麦子不仅要防止被雨水淋湿,还得码起来。

让秸秆等还活着的小麦组织,在无氧呼吸下产生的高温杀死秸秆,同时也有利于还没成熟的麦粒加速吸收秸秆里的营养,更快成熟,跟秸秆脱落。

女人们帮忙搭防雨的棚子,盖在麦垛上。

孩子们洗碗,喂牲口。

各自的忙碌是农村农忙时节最好的写照。

看到易中海一小步一小步艰难的往前走,院里不管大人小孩,都善意的笑了起来。

还是大舅哥帮忙解除尴尬,“怎么样?”

“全身疼是吧?”

“一看你就没干过什么重活,白白嫩嫩的,跟文化人似的,要不是你满手的茧子,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拿笔杆子的呢。”

“是我们疏忽了,你说你在北平干工人,我还以为你做的重体力活呢。”

“是重体力活啊,需要抱着一个几十斤的铁疙瘩,慢慢的动,运动幅度并不大,主要靠腰和手,干得是精细活儿,跟割麦子全身动不一样,短时间内突然不习惯。”

“活动开了就好了。”

易中海尴尬的回道。

大嫂子看这样子,也笑着说道,“还好你机灵,把草鞋换了回来,你看兰子的脚。”

“昨天晚上好好的,早上起来起了好几个泡,你们两口子都是娇贵人。”

“赶紧洗个手脸去厨房吃饭去,饭菜还给你留着,今天你们两口子就别折腾了,也没什么多余的活儿了。”

“陪着娘好好唠唠,爹走的早,家里几个小的,都是娘拉扯大的,不容易,现在就盼着老二回来,一家就团圆了。”

易中海听了大嫂的话,问候了丈母娘一声,就进厨房洗脸吃饭去了。

吃完饭易中海自个儿把碗筷洗了,毕竟就剩下自己的碗筷了,也不好意思让几个外甥女折腾。

等收拾好,易中海搬了一把椅子坐在院子里杏树下阴凉处,李兰和丈母娘都在这。

虽然还没到夏天,可这坐在太阳底下,不一会儿也会是一身汗,清晨穿两件衣服,坐在树荫下正舒服。

一个小时不到,大舅子他们就已经把麦垛整理好了。

一群人也搬着椅子坐过来,二嫂子拿了一个大茶壶,把昨天易中海带回来的茶叶泡上一些,四弟又拿了一个框子,蹭蹭的爬上杏树,摘了一筐熟透的杏子,放在中间的桌子上。

小孩子们一人抓了一把杏子被四弟赶到旁边去玩儿了。

易中海等大家都坐下拿了一把杏子,一边吃,一边问道,“大哥,现在家里情况怎样?”

“缓过来没?”

“需不需要帮助?”

李强倒了一杯茶水,咂了一口,“绿茶就是好,十几年没喝过了,沾了妹夫的光了。”

“家里现在情况吧,还行。”

“娘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就不说了,我这边因为是党员,又受过伤,给我安排了村长的位子。”

“你大嫂今年也34了,在家帮忙照顾孩子。”

“二弟李山信上说也这几天回来,32了,回来党和青岛军管会应该会安排工作。”

“老三李军儿,今年25,媳妇也找了,孩子也有了,之前一直帮我做联络员,积极分子,后来又跑去支前,现在也是民兵队长。”

“老四李华,22,去年结的婚,现在在家务农,过段时间等二弟回来安顿好了一起进城去。”

“老五李文,20,前段时间青岛解放后,也在村里报名当民兵了,等过段时间结婚了,弟媳妇怀上了,送他去参军去,本来就闹着要参军,要不是娘死活让他留个后,早就走了。”说着还瞪了老五一眼,看的老五头缩起来跟鹌鹑一样。

“大妹妹李兰,就是你媳妇,你自己清楚。”

“二妹妹李珍,26,早嫁出去了,也是我们党内人士。”

“三妹妹李芳,19岁,最小,高中毕业,外面世道乱,没让她出去工作,在家务农,前段时间女子支前她也去了,估计农忙过后也要去城里吧。”

“家里现在都挺好,前途都还不错。”

“上面农忙前让党员们去城里开会,说是麦收之后,要土改,分地,到时候按人均算,估计家里地还得增加。”

“虽然现在家里地没多少了,粮食勉强够吃,也不再从商了,可是我们一家子不少人也算进体制内了。”

“也算发达了吧,毕竟往上数三代也没出过当官的。”

“我们条件都在变好,主要是担心你们两口子,快三十了,还没个孩子,你说你们老了咋过?”

“实在不行,回北平前从宗族内过继一个带走,或者收养一个战争孤儿,即能给政府减轻负担,又能找个养老的。”

李兰听了很是意动,悄悄的望着易中海。

易中海听了之后,又看到了李兰的眼神,不为所动的说道:“还是在等两年吧,51年之后,兰子要是还没怀上再说。”

“现在收养了,要是万一兰子治好了呢?”

“那不是很尴尬?”

李家人听了,也不再劝,“行,你们看着安排就是,你们两口子自己的事,我们就不多参与了。”

“以后回北平城里了多多配合政府工作,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新政府是工农阶级做主,所以你是工人,积极提升技术,积极参加党的活动,对你今后发展还是有好处的。”

“哪怕不当干部,可是积极分子总得落一个吧。”

在座的都是识字的,连丈母娘曾经也是上过私塾的,都是聪明人,又经历过家庭落魄,所以大家都很支持红党思想。

纷纷参加讨论,以前秃党统治,不敢明目张胆的谈论,现在可无所顾忌。

在老党员李强的讲解下,大家对红党思想理解更深了。

这就是先发优势,像易中海他们村,三家大姓控制着村里一切,思想还是比较传统,往后麻烦不少,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听着李强的介绍,易中海很是意动,打算回北平了,多去听听马书记他们厂党支的宣讲会,回易家的时候,把这事也跟易家长辈们说道说道,也让易家跟上时代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