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前传,轧钢厂风云
作者:尝道 | 分类: | 字数:77.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15章 贾家买地(下)
中午大家急匆匆的回到院儿里,正好贾张氏正喜气洋洋的,在中院儿的院子里激情飞扬的说着自己的经历。
“你们不知道吧,我们贾家买地的事成了,往后我们贾家也有了传家的田地了十亩地啊,哈哈哈……”
宋桂芝好奇的大声打断贾张氏的话,“张翠花,快点说是咋办的?”
贾张氏咳嗽了几声,“咳咳……”
“我是昨天听说有人卖地,今天上午就去打听,结果有不地主真的要卖地,然后对比了几家,才挑了10亩的水浇地。”
“约好了下午和明天再过去办一些手续,然后给钱就能把地买下来了。”
邻居们又是一阵羡慕,有点想法的,也纷纷发问。
“贾张氏,多少钱一亩啊?”
“张翠花,要办什么手续啊?”
“贾张氏,我不是听说土地交易已经停止了,不给办过户了嘛,你是咋办的?”
“贾张氏,政府不给办过户,就不会给契约,到时候政府不认咋办?”
这院儿里的动静不仅把袁老头吸引过来了,甚至连后院的老太太也引出来看热闹了,还包括现在已经康复了,正瘸着腿的后院儿孙启祥。
袁老头走到院子正中间,不怒自威的大声吼道:“行了,行了,都消停点,让小张慢慢说,这胡乱起哄,到底啥时候才能打听清楚?”
“小张,你慢慢的说,不急,你是办过的,想必知道流程,把邻居们的疑问都说出来吧,大家也会记你的好。”
有了袁老头的支持,贾张氏支棱了起来,脑袋昂的老高,眉飞色舞的讲了起来。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我就勉为其难的来回应一下大家的疑惑”
“首先我上午出门就打听,问清楚了,卖地的价格,旱地一亩,水浇地,反正价格差不多这个样子,但是有高有低,要是大洋买的话就划算点,旱地15大洋一亩,水浇地20一亩。”
“我们家买的是水浇地,说好的是一亩。”
这下下面就炸锅了,现在有几家家里还有大洋的啊,大洋基本上在解放前那几个月上涨几十倍、上百倍的粮价中花光了,政府兑换也才300人民币一个大洋啊,外面咋这么贵,这不是坑人嘛,真是黑心啊。
见这状态,袁老头又站出来发话了,“都安静点,有事回家讨论,或者等小张说完了,再讨论,别耽搁大家的时间。”
院子里的人们立马就安静了下来,贾张氏继续开始讲。
“刚才你们说的那个政府停止土地交易是真的,现在确实不给办地契了,不过民间还是有办法的。”
“大家应该听过红契、白契吧。”
“红契是过去不动产买卖与典当经向官府纳税盖官印的契约,只有纳税盖印,才能取得法律效力,政府才认可,这种契约称为“红契”。”
“咱们民间自己买卖土地房屋时,由交易双方协商拟订,有中人作保并签名盖章的契约,称为“白契”,也叫“草契”,这里面包括交易的性质、产业的数量或面积、坐落地点、价格、交易条件等。”
“当然拿着白契,等官府盖章,交了契税之后,也能称为红契。”
“我们家马上买地要办的也是白契,到时候现场交割,找我们家买地的地方的村长、保人等有名望的作证,然后签字,这还是那家卖地的管家告诉我的窍门呢。”
“尤其是还要找现在租这个田的农户,重新签订租赁合同,当然解除合同自己种也行,不过这一季地里的粮食该分给人家租户的还是要分给人家租户。”
“最好是能让人家全村都知道你在那买地了,还要做见证。”
这下所有人都弄懂了,“那岂不是说现在地里的粮食也还要再补偿地主?”
贾张氏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那当然啊,本来人家这一季就要收走五成的粮食,现在突然把地卖了,你不给人家补偿,人家能愿意?”
“就算最后一亩地分150斤粮食,等这季春小麦收了,也有42万块钱的收益啊,更何况水浇地还不止150斤的收益,所以我们还得每亩地补偿人家地主50万块钱,10亩地就是500万。”
这一听,院儿里不少人都咋舌了,10亩地,院儿里的邻居们挤一挤还真能挤出来,可是给人家地主的青苗补偿就有些难为人了。
仔细算了一下,这贾家总共得出530万,才能买下这些水浇地,也幸好贾家有老贾的抚恤金。
院儿里买得起的就只有易中海家、袁家、赵祖德家、钱启富家、贾家、何大清家、刘海忠家、许富贵家,至于后院的孙家、前院儿的吕家、闫家,肯定是没钱买这些地的,就算能买下,可是青苗钱交不起。
这时候贾张氏又发话了,“不过我还悄悄的到当地乡政府打听了,当地乡政府的干部说,原则上不许买卖土地,买了政府也不给立契,政府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是要是想自己的土地保住,最好是把户口落在当地村上,还要给村上交点入户的钱,作为村里的好处,好让村里的人不是那么排外,这也就几十万就行了。”
“等政策下来了,再重新办地契也是一样的。”
“不过当地的乡政府一个小干事,听说了我们家的情况,知道了我是拿我们家老贾的抚恤金来买地,还特意交代,别人均5亩地去,说我们家是工人阶级,为国家做贡献,做出牺牲不容易。”
这时候何大清发话了,“这么说要是想要那地,还得转成农村户口?”
贾张氏挥了挥手臂,“农村户口咋了?”
“起码有自己的地,自己的粮食啊,现在城里的粮食一天一个价,多贵啊,地到手了,等农历八月份(阳历9、10月)秋收的时候,粮食就到家了,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那不快活?”
这下大家就没问题了,不少人心里盘算着,买不起的孙家、吕家、闫家就走了。
留下的买得起的就是各种思索。
何家、易家、钱家、赵家那是纯粹纯粹不需要,许家还没回来,有点想法的也就是袁家的老爷子和刘家的媳妇赵梨花。
袁老头那是铁了心的要买,“散了散了吧,有想法的,回家商量去。”
说完就带着袁家的人走了,赵梨花见状也死死的拉着刘海忠往家里去。
“爹,你真的要买地啊?”
听着大儿子的疑问,袁老头叹了口气,“我年纪大了,在城里待着不自在,去乡下种地也好,我跟你娘可是好多年就盼着有地种啊,这么好的机会,当然把握住啊。”
“反正家里的孙子辈儿都长大了,也不需要我帮忙带了,我到乡下过也不错,每年种地的粮食还能跟你们几家份一下,也能缓解一下我们家的压力。”
“老三,你今天回来也是想看看买地的事吧?”
袁振声点了点头,“是啊,上午买地的事厂里传遍了,工人们哪有什么心思干活儿啊,我想着这事从我们院儿起来的,我就回来看看,到底是咋回事。”
“爹,你真的想回去种地啊,咱们北平经过统计,确实人均五亩地算是贫农,可是您回去一个人种五亩地,每年才多少收益啊,还不如留在城里呢,我们兄弟几个又不是养不活您,要是传出去,那别人不是说我们不孝?”
袁老头一拍桌子,眼睛瞪得老大,胡子吹得飞起,“别跟我扯淡,爱说让他们说去,你们多抽空下乡看我孝心就有了,别人还能说啥?”
“这地我必须要买,谁也不能阻止,家里有了自己的地,到时候我们家的祖坟就有了,不至于连坟地还要到处买。”
家里现在就两个儿子在家,老二,老四都分在外面单过了,见劝不住,只能听之任之。
后院儿刘家,赵梨花也缠着刘海忠要买地,刘海忠发脾气了,“我以后是要当官儿的,咱们家买地了,谁去做农民?”
“你去?”
这下赵梨花也不缠了,就是心里不甘心。
果然下午贾张氏又急匆匆的出去了,等晚上回来白契就弄好了,接下来贾张氏还打算明天再去从里随便买个住处,在村里落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