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前传,轧钢厂风云
作者:尝道 | 分类: | 字数:77.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29章 易中海的建议
“张科长,你们宣传科的赶紧行动,到广播室播音,让工人们们按车间有序出来买粮,特别是要说明咱们粮食有限,每人限量购买,按家里的人头来,不能多买,让其他工人家里饿肚子。”
“李副部长,你们安保部的开始支援安保人员维持秩序。”
“王副部长,你们财务部的人过来统计收钱,工人没钱的记账,然后从工资扣除。”
“宋专员,你们工会体系和工人学习动员体系要安抚好工人的情绪,并且跟工人说清楚,粮食涨价这事,我党很快就会解决,让大家不要担心,不要抢,政府和国家不会忘了他们,最多一个星期就能处理好,请大家放心。”
“人事部的孙部长,麻烦你带着部门人员按车间统计,排队买粮,并且负责分发。”
“后勤部的赵部长也跟着孙部长一起,负责分发粮食和称重,这点大家都没问题吧?”
马向东的话一出口,红党的党员们立马配合行动,并且照做,不过来看热闹的人事部和后勤部的管理人员则是把目光投向娄振华,带着一丝询问的表情。
娄振华没好气的吼了起来,“看我干什么,按马书记的话,照做,这些粮食是马书记好不容易从上级申请的,这是为了咱们厂能安稳的生产,为了工人们能安心的工作,你们不好好的配合,还在发什么呆?”
人事部和后勤部的管理人员听了娄振华的怒吼,立马行动了起来。
而工人们听了广播里面的通知则是很震惊,车间里面除了机器的轰鸣声,没有其他一丝杂音,工人们安静的听着广播,直到等广播播送完毕,工人们才欢呼了起来。
不少工人都松了一口气,这短时间的粮价真的是起起伏伏,最高的时候甚至赶上了解放前,秃党守北平的时候,可想而知这种情况对百姓的生活压力是多大,工资不变,粮价跟波浪似的,哪个敢随便的折腾,一家子那是全部的收入都用在买粮上了,生病都不敢生。
贾东旭在工人们高呼红党万岁的时候,悄悄的走到易中海身边,“师傅,还真让您说对了,政府不会不管百姓的死活的,看来粮价会落下来的。”
“师傅,你家一会儿买粮么?”
易中海拿起水壶,喝了一口,慢吞吞的品了品,“东旭啊,我说过了红党跟秃党不一样,那是真的为百姓着想,要是放任粮价不管,街面儿上呐,就要乱了,这对政府没好处。”
“你看着吧,那些奸商不会有好下场的,至于粮食,你我两家都是有的,何必跟困难家庭抢粮食,我们不买,分到别人头上就得多一些,别人日子也宽松些。”
“厂里像你我这样的家庭估计不少,还有部分家里本来就在郊外的工人,他们家里也有粮食,也不会买,再说了就算是政府的平价粮,也比我们自己的粮食贵一些啊,何必呢,等粮食价格下来了再说。”
“走吧,咱们也去看看热闹去。”
说完,易中海和贾东旭师徒也跟着车间里飞快的往外跑的工人们出去看热闹。
等到了长办公楼前,那真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挤着,压根就看不到里面买粮食的场面。
这时候现场的广播又响了起来,“同志们,别挤,注意安全,听从安保部的话,好好排队,咱们按车间来分,叫到一个车间大家就配合着让一让,粮食很多,每个人都有,大家别担心。”
“注意点秩序,别闹出踩踏事故,人人都有,别紧张。”
经过马书记多次在广播里面播送注意事项,工人们终于被安抚了下来,然后有序的开始按车间排队,争取顺利买粮食。
而易中海和贾东旭却没有排队。
同车间的赵铁柱见状,连忙招呼,“易师傅,小贾,你们怎么不排队啊,厂里的粮食比外面便宜,买点回去免得在外面买高价粮啊?”
同车间的工人都齐刷刷的看着两人。
易中海镇定自若的笑了笑,“赵铁柱师傅,别担心我,我们两家都是有粮食的,贾家是前段时间买地,给了青苗钱,所以粮食就是他们家的了,够吃。”
“我们家是前段时间我回老家探亲,老家的邻居们给送的粮食,再加上自己买了一些,现在还没吃完,大家不用担心我们,你们买你们的,我们不买,你们还能多买一些。”
两侧的队伍里,不管是不是易中海他们车间的工人,听了易中海的话,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不过没有嫉妒,因为大家都知道贾家的地是用老贾的抚恤金买的,是置办的家产,该得的,易中海的粮食是人家大老远的,老家的亲戚送的,有啥好嫉妒的?
工人们纷纷对易中海两人说着感谢地话,感谢两人不跟工人们分粮食份额,让自家能多买点,易中海倒是没什么,可是把贾东旭夸得飘飘然。
这时候马向东书记和娄振华看着这里的热闹劲儿,走了过来。
“大家在谈论什么呢,这么热闹?”
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就把易中海跟贾东旭两个人的事情说了。
马向东听闻后,哈哈大笑,“易师傅,谢谢你啊,你这做了一个好榜样,咱们厂里现在的粮食资源本来就不多,你们两个能想到困难家庭,很不容易。”
“这样吧,我们一会儿在广播上对你们两人提出表扬。”
“同时号召厂里跟你们两家一样,家里粮食超过100斤以上的就不参与买粮食了,把省出来的量给人口多,收入低的困难家庭,你们认为我这个建议怎么样?”
贾东旭不知所措,满脸写着局促,低着头,手都不知道放哪里,可是易中海就没有这个毛病了,见过多次厂领导的他,还是应对自如,“马书记,娄厂长,我认为这个建议很好,向我们两家的情况本来就不缺粮,这个就不用算在内,就我们两家都能省去近百斤斤。”
“再加上其他在村里有地,今年有粮食收入的家庭,也有不少,总共能省下来粮食数量就比较可观了。”
“凑一凑,能让像我们院儿孙家一样的家庭能宽松些。”
马向东和娄振华点了点头,表示易中海说的有道理,“易师傅,你说的我们都清楚了,就按你说的处理吧。”
“对了,你们院儿的孙家是什么情况?”
易中海详细介绍了孙家的困难。
娄振华很是震惊,“一个人十几万的收入,养活三个大人,五个小孩子,这是咋过来的啊?”
马向东也非常的同情,“这样吧,孙家的事情,我们过段时间在厂里再举行一次升级考试吧,他要是技术过关就评级,转成正式工吧,不用在意三年的学徒期,家人都养不活了,还在乎规矩?”
“同时厂里也要统计一下,类似于孙连成这样的城市工人家庭,凡是困难的,厂里都给于部分帮扶,要是合适再在厂里或者其他单位给介绍个工作,多个工人就多一分收入,这个怎么处理,还是要好好开会讨论一下。”
马向东又转头看向易中海,一把握住易中海的手,“易师傅谢谢您啊,您给我们提的意见和其他工人遇到的困难,让我们收获很大,我和娄厂长代表全体娄记机械厂的工人感谢您嘞。”
易中海连忙摆手,“应该的,应该的。”
互相寒暄了一会儿,娄振华和马向东就离开了,旁边的工人们佩服的看着易中海。
不一会儿广播里又传来了表扬易中海和贾东旭的声音,同时传来的还有号召家里存粮多的,不要买粮。
这边的事很快就传到了厂里工人们的耳边,部分家里存粮多的工人懊悔提意见的怎么不是自己,还有的工人一脸的不屑,好好的挣差价的机会给整没了。
而低级别的工人们,对易中海的感激那是发自真心的,易中海的名声很快就传到了厂里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