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七八年拥抱大时代
作者:申子辰生亥卯未 | 分类: | 字数:40.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7章 师徒联手巧安排
半个月时间三河老刘和王老板可是急坏了,陈玉怀给他们拿出来的都是些民国的玩意。
还有一些明清两代的民窑,都是大路货色的粗瓷器,这个年代这些玩意都没人收货,还没有收藏价值和炒作价值。
不过,陈玉怀也是给王老板他们留了一些大件古董,那些都是些明清大件红木古董家具,这些古董家具虽然香港那边也有市场。
但是,这个年代大陆各地公路都有检查站,投机倒把和倒卖文物都算违法行为的年代。
这种要用大货车送货到深圳蛇口港的货物,王老板也没那么能力安全送到港口那边。
这时候,陈玉怀和王老饭提议去他师父家看看,师父李再文可是解放前就在京城当铺里的大朝奉,
师父李再文和现任的国家博物馆馆长是师兄弟。现年已经八十几岁师父李再文,可以算是北方古董界的泰斗级人物。
陈玉怀十三岁开始就晚上用渔网捕鱼,白天就步行十几里去集市上卖鱼,时间一长逐渐和摆摊收古董的李再文熟悉起来 。
那时候,已经是六十几岁的李再文也很喜欢陈玉怀这个孩子,有时间就教给他的一些古董知识。
陈玉怀只有小学毕业文化知识不足,后来,也是师父李再文给他补足了知识文化底蕴,这才让陈玉怀有了比大学生还深厚的文学功底。
陈玉怀到了十六岁以后,他就骑自行车载着师父李再文去农村下边去看货。
师父李再文收每次收到古董货物以后,马上就跟陈玉怀讲这些古董真伪的鉴别方法,特别是书画瓷器等大项古玩的真假鉴定方面。
只有把是真品和赝品放在一起直接对比,很快就上手能辨别真假,还能掌握到实际鉴定操作要点。
陈玉怀可是知道师傅李再文有一个院子,那里面是专门收藏瓷器和书画的高仿赝品,明清朝代古人高仿的青铜器也有几百件。
这次就看王老板和三河老刘的眼力水平了,他们虽然也算具备专业古董鉴定水平,但是,那些古人仿古的特别古董专坑行里人。
神秘的给师父弄了一个神秘而庄重出场渲染,陈玉怀满怀敬意地谈论着师父李再文。
李再文的老家是清朝皇陵大圈里的满人族羿,这个身份让师父马上充满了神秘色彩。
知道清东陵大盗事件的人听到这个信息,他们就不由自主的产生某种方面的幻想
用语言艺术对三河老刘和王老板讲述着师父的经历,特别是,早年间在当铺当朝奉鉴定古董的传奇故事,
他言语之间充满了钦佩和崇敬之情。他夸赞师傅李再文的古董鉴定技艺高超,智慧非凡,师父李再文是一位无人能及的古董收藏大师。
陈玉怀的描述容易让人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李再文在亲古玩收藏圈中的卓越表现,一位鉴定收藏古玩的大玩家的形象出现在脑海里。
李再文传承满人贵族公子的日常生活,更是让人充满羡慕和追忆的想象空间。
而陈玉怀则巧妙地利用这种吹捧,为即将展开的设局烘托出一种紧张而期待的气氛。
三河老刘和王老板被陈玉怀的话语所吸引,他们的兴趣逐渐被激发起来想着马上就看货。
这个局究竟会是怎样的一场智谋较量?在陈玉怀的吹捧下,众人的心情愈发兴奋,期待着接下来的发展。
农村小年这天很少有人去别人家串门,但是,陈玉怀知道师傅肯定会欢迎他们过去做客。
因为,师母已经过世快十年了师父很孤独,师父的儿女们还在北京生活不回家,因为文化大运动时期儿女和李再文划清界限。
虽然,国家那场十年浩荡都结束两年时间了,北京那边的儿女后代还是不愿意过来看他老人家。
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陈玉怀都会带着老婆孩子过来看师傅,他们也算一家人一起过年过节。
这次,因为小儿子感冒了没有带着过来,不过,开着军用小卡的王老板他们跟随陈玉怀一起过来。
到了师傅家门口停好车,陈玉怀就开卸物资,
过年需要的米面粮油,还有烟酒副食等礼物给师傅搬进屋子里,那些鸡鸭鱼肉都装进院子里的一口缸里冻上。
然后,陈玉怀才介绍王老板和三河老刘给师傅认识,陈玉怀招待老王他们一起坐下喝茶闲聊天。
王老板和三河老刘一会就有些坐不住了,他们一路上保持着神经亢奋的情绪,现在就想马上去看古玩宝贝。
陈玉怀眼神闪烁的和师傅李再文眨眨眼睛,微微抬手引领着王老板两人在前面走,陈玉怀向师父示意去往前方那个神秘的院子。
这个大院子里弥漫着一股 陈旧古老庄重的气息,只要打开这个古朴的院子就会被吸引,院子里面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秘密。
李再文打开门领着众人踏入院中,接着把王老板几人领进正房屋子里面,随后先看起了地下摆放着的一堆堆青铜器。
三河老刘和王老板仔细审视着每一件高仿的赝品。三河老刘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器物的表面,不断感受着它们的锈迹和纹理。
时而皱眉沉思,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似乎在与这些古董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在这个古董行里真假并非绝对的概念。每一件物品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价值,每个行家里手需要用心去感受和领悟。
陈玉怀和李再文凭借着他们的经验和眼力,就能在赝品中寻找着真实的痕迹,
这不仅是鉴定技术的较量,更是对古董鉴定力和知识储备的一次深度考验。
三河老刘和王老板看完这个屋子里的青铜器,随后,马上又看了柜子里包装好的精品古玩瓷器。
三河老刘和王老板好像有些心不在焉,他们急着要看那些字画类的大项古董。
这个时代,那些古代的名人字画已经在香港被炒到很的高价格了,李再文领着王老板几个人去正房的东屋。
在这个满是古董名人字画和珍贵瓷器的房间里,老刘和王老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六个大板柜中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古董名人字画,每一幅字画都散发着岁月的气息和艺术的魅力。
数百件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和元明清青花、官窑精品瓷器更是让他们眼花缭乱,这些都摆在火炕上。
这些瓷器或精致典雅,或雄浑大气,或轻盈飘逸,上面的花纹和图案细腻入微,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匠人们的高超技艺和无尽智慧。
老刘和王老板瞪大了眼睛,仔细端详着每一件瓷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沉浸在这艺术的海洋,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宁静的东屋大炕桌子上,王老板和老刘正专注地查看古玩,一旁的李再文师傅则展现出大家前辈的风范。
他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着两人的举动,不时与陈玉怀进行一次眼神交流。
李再文的表情沉稳,透露出一种历经风雨的从容。他的眼神犀利而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
陈玉怀则静静地站在李再文身旁,他的目光时不时地扫过货物。
与李再文的眼神交汇时,两人似乎在瞬间传递着某种默契。
他们宛如稳坐钓鱼台的智者,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等待着最佳的时机。
此时,王老板开口给出了古董的价格。李再文毫不示弱,凭借着自己的理由与王老板激烈地讨价还价。
陈玉怀也在一旁帮腔,声称古玩精品字画难得一遇,自然应该卖出高价。
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李再文面色坚定,言辞犀利,
不断强调古董的价值和独特性。他指出古董的历史意义、艺术价值以及市场稀缺性,以此来支持自己的高价要求。
陈玉怀则在旁边频频点头,表示赞同李再文的观点,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议价立场。
王老板则显得冷静而谨慎,他仔细聆听着对方的意见,但也坚守自己的价格底线。
他以专业的口吻阐述着自己对古董市场的了解,试图说服李再文和陈玉怀接受他的出价。
整个场景充满了紧张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每一句话都牵动着交易的走向。
在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房间里,王老板仔细端详着眼前的一百多幅古董字画。
这些字画散发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幅都似乎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李再文站在一旁,张口要价一百六十万,他表情坚定毫不退让的咬着价格不松口。
王老板深知这些字画的价值,但他也不愿意轻易让步。讨价还价的过程就像一场拉锯战。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每一次的出价和还价都充满了策略和智慧。
双方经过无数次的智慧交锋,王老板终于决定掏出九十万收购。
这个价格虽然低于李再文的要价,但也是他所能接受的极限底价了。
价格商量完以后双方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较量这场交易终于达成。
在这个过程中,王老板展现了他的精明和果断,而李再文也证明了他对这些古董字画的珍视。
这不仅仅是一场交易,更是一次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在交易开始前,李再文与王老板达成了一项特殊的约定。他们深知这笔交易的风险
但双方都决定承担后果。当交易完成时,这些字画无论是真货还是假货,后果都将由自己负责。
王老饭瞪大了眼睛,他明白这是一场冒险,但他也知道这是成长的机会,即使吃了亏也只能默默承受。
每次吃药就只能打碎的牙咽进肚子里硬撑。他紧紧握着拳头神情有些忐忑不安。
陈玉怀知道王老板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只要一个不小心这就是一次交学费的过程。
虽然,每一个吃药打眼的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但是,这笔资金是他这两年奋斗资产的一大半。
这次要是吃了药以后,他就只能退出古玩倒卖这个行业,不光不会被行里人同情反而会被轻视笑话。
李再文则显得相对沉稳,他知道市场的变幻无常,也明白风险与机遇并存。
他眼神坚定的看着王老板和三河老刘。对王老板接下来的遭遇似乎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王老板的吃药的结果都是源于他的贪婪,李再文见惯了这种人物起伏的故事情节。
在这个决定命运的时刻,两人都展现出了一种决然和坚定。他们明白,每个成功者需要勇气和智慧,
而失败者则是成功者成长过程的垫脚石。但是无论前方等待他们的什么结果,他们都将勇敢地迈出这一步。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个约定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将见证他们对自己的所做所为的历史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