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好圣孙可旺三代
作者:枠罗汉 | 分类:历史 | 字数:54.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32章 内阁的成立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太子之位定下来之前,朱棣是不会轻易让朝臣看到任何有着明显政治象征意味的东西或者事情的。
当天晚上,不出意外的是,朱瞻基还是继续留宿在紫禁城中。现在的紫禁城内,上到值班的大臣,下到守夜的宦官,基本上都已经知道,皇孙是否留宿,已经是皇上心情好不好的重要参考标准了。
三四天后,朱棣手中如期接到了徐辉祖的贺章。看着信上徐辉祖对自己尊敬有加,朱棣心中甚是欢喜,他知道,这份尊敬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徐辉祖在看到了大明的未来之后才生出来的。
无比欢喜的朱棣自然不会亏了徐辉祖的这份心意,当即大笔一挥批示:“魏国公爵位不变,太子太师的官职也不变,岁禄再增加一千五百两,今后魏国公的排名,仅在张玉的荣国公和邱福的淇国公之后”。更有甚者,朱棣也没有忘记为自己当内应而被建文帝诛杀的徐增寿,他不顾徐皇后的劝阻,愣是也追封了徐增寿为武阳侯,并向其子颁发了世袭爵位的丹书铁券,以表彰其的功绩。徐家,不但继续着自己的辉煌,还因为同门出了一公一候,成为了永乐一朝和张玉、张辅一般炙手可热的两大豪门之一。
紧接着,朱棣就开始精心的挑选着自己的内阁班子成员了。要说这内阁,还真不是他的独创。而是当年他的父亲朱元璋因为胡惟庸案的爆发,愣是牵连着直接把宰相这个行业从大明的行业目录中直接抹去。但是皇帝身边总还是需要参谋的,故而就试着安排了几个精明能干的人,直接当起了皇帝本人的秘书和参谋,因为办公地点在紫禁城内的一间阁子里,所以都叫内阁。
朱允炆虽然没有设立内阁,但是身边能参与议事的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人,实际上和内阁差不多。只不过他这选人的眼光实在是让人无法恭维,内阁成员里面一水儿的纯文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做做策论理论题还行,一到实战环节,就被超级实干家朱棣给打了个七零八落。
朱棣自然吸取了建文一朝的教训,在挑选内阁成员的时候,均是从实干的角度出发。本来朱棣想要让道衍进入内阁,却被道衍严辞拒绝了。他表示自己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把朱棣送上了皇位,眼下只想提前退休,在鸡鸣寺喝喝茶、晒晒太阳,度过余生就行了。没办法的朱棣只能去找另外的人选,经过近一个月的进行筛选,朱棣选择了这几个人作为他的得力臂助。
解缙、胡广、黄淮、杨士奇、金幼孜、胡俨。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但每个人的缺点和问题也很明显,但当他们凑到一起的时候,却又可以形成资源互补,准确的分析和确定大明的各项事务。
朱棣对这几个人选还是很满意的,而且他也不屑于去隐藏这份满意,在当天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就将成立内阁的任免圣旨拿了出来,对着正努力扒饭的朱瞻基夸赞道:“瞻基啊,你看爷爷选的这几个阁臣,各具特色,但缺点明显,导致他们没有办法单独成事,所以官职不会太高,只能依靠爷爷的皇帝威严方能制衡群臣,所以他们只能依附在皇帝身边,而无法起异心。而且他们必须齐心协力发挥自己的长处,方能将一件事做的圆满,若是互相拆台,那便一事无成,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这就是爷爷教你的第一课,为君者如何制衡臣子,你要牢牢的记住,就是一个原则,不可让一人独大!”
朱瞻基放下了自己手中的碗筷,擦了擦自己的小嘴,恭敬的对着朱棣夸赞道:“皇爷爷运筹帷幄,如此以来,他们便只能乖乖干活儿,而不能再图异志,不然若是失了皇爷爷圣眷,他们马上就会被个个击破,再无翻身的机会了。”
“对喽!瞻基,爷爷就是这个意思,既要这些千里马跑,还要给他们吃草,可这缰绳却是要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切莫拱手让人。”朱棣很满意朱瞻基的悟性,一仰头干了杯中的酒,咂摸咂摸嘴唇,又用形象的比喻朝着朱瞻基解释道。
“皇爷爷教诲,孙儿谨记。可孙儿还有一事不明,求皇爷爷教导。”朱瞻基眨了眨眼睛,准备委婉的提醒朱棣一件事情。
“说吧,瞻基,什么事不明白,爷爷都给你解答。”朱棣心情大好,准备再解答朱瞻基的问题。
“皇爷爷,孙儿想,这内阁阁臣日常总是齐心协力的。可国是重大,总有因此龃龉争辩之时,若是这些阁臣一方势大,还便得了,若是两方均势,岂非是一直要争下去了,到时会不会误了事?”
“嘶。。。这。。。”朱棣万没想到,自己的孙子看问题的角度确实奇特,这阁臣是个双数,平日里确实没有问题,可要是遇到重大事宜,两边争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可不就是一直均势解不开了吗?
“噗呲”在一旁看着爷孙俩的徐皇后忍不住笑了出来。轻轻的推了推朱棣说道:“陛下,怎么样,当局者迷了吧?瞻基说的这事儿,您是不是还真没注意到?”
“朕确实没想到这种局面,而且瞻基提的这件事又让朕意识到了,若是内阁成员之间结党,形成了制衡的局面,岂不是天下事都过不了内阁,全部要朕亲自上阵裁断才行?朕可没有父皇和大哥那一坐一天的本事啊。”朱棣搔了搔鬓角,自顾自的说着。
徐皇后见到朱棣眉头一皱,便知关于此事朱瞻基确实说到了关键的地方。一方面,内阁成员之间要互相制衡,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防止他们结党营私,抱团欺瞒。徐皇后想了想,忽然心生一计,对着朱棣劝谏道:“陛下何不安插一个正直的能臣进去,破了这人数上的均势。然后规定议事中必有定论,不可欺骗隐瞒,不可鼠首两端,不可弃权不言,这样便再无瞻基所说局面的可能了。”
朱棣顿时眼前一亮:“皇后说的对,就这么定了,明日朕便照此进行。”
徐皇后以手掩口,微微一笑:“此乃国政,臣妾什么都没说,都是陛下您自己想出来的,千万别把臣妾牵扯进去。”
朱棣看着徐皇后对着他挤眉弄眼,便知徐皇后话中有话,连忙将徐皇后双手抓住放在胸前,慷慨说道:“家国天下,朕在皇后这里没有国事,说的都是家事,是我朱家天下的事。皇后身为朱家的媳妇儿,自然应当为夫分忧。皇后今后只管说,这些奴婢若是敢乱传,朕便将他们统统剁了去,着狗吃了,皇后这下放心了吧?今天朕就在你那里歇了,给你宽宽心如何?”
徐皇后双颊浮起两朵红云,连连推着朱棣说道:“一说到正事,陛下就不正经了,下次不说了。”换来的却只是朱棣嘿嘿的笑声。
实在看不下去的朱瞻基无奈的低下了头,继续专心致志的往自己嘴里扒着饭,但是总觉得这一桌子的饭菜,透出一股子狗粮味来。
就在这时,却有禁军赶上前来,行了礼后报告:“启禀陛下,世子求见。还带了个人来。”
朱棣听闻朱高炽到来,却是有些疑惑:“这么晚了,高炽来干甚么?是有什么要事吗?”
禁军答道:“世子说,他在清理京城人口的时候,无意间找到了一个人。事关重大,他不敢决断,特来面见陛下,请陛下圣裁。”
听到朱高炽说这个人很重要,朱棣顿时认真的起来,连忙吩咐禁军让朱高炽进来。待朱高炽带着身后的人亦步亦趋的走到他的面前的时候,朱棣顿时就明白了为什么朱高炽不敢决断了。 因为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人的身份,不由得惊呼一声:“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