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重返复苏年代

作者:王天霖 | 分类: | 字数:70.8万

第六十七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书名:重返复苏年代 作者:王天霖 字数:2531 更新时间:2024-10-30 02:38:36

杨平接过包裹,放在茶几上没有打开,然后看着老妈道:“妈,我明天就去市里,等我回来,设计好图纸,老家的窑洞推了重盖,过年,咱们就不回去了。”

只能这样做了,只要母亲不回家,就不会知道老爹的消息,然后抽空私下见一见老爹,看看情况咋样再说。

“那怎么能行?还得给你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上坟呢?”

贾玉芳反对道。

“那就上完坟再回来。”杨平很坚决。

“妈,咱们还回去干什么?这里一大堆事情,够咱们忙的了。”大姐杨华劝道。

“就怎么办吧。”杨平一锤定音。

“平平,是不是还有事情?”

知儿莫若母,贾玉芳从杨平一进屋就知道,杨平肯定有事,但绝不是刚才说的改造窑洞和去市里的事情。

“妈,还是您厉害,是这么回事,一公司执照过几天就下来了,二我去市里估计得待个两三天时间,二姐跟我过去,顺便把三轮车买回来。”

贾玉芳听得很仔细,马上就发现了漏洞:“买三轮车用得着两三天吗?”

“罐头厂有些业务,找我过去帮忙,我想多挣点钱。”

“就这些?”贾玉芳有些不信。

杨平一本正经:“就这些。”

“那你今天为啥回来这么晚?”贾玉芳继续追问。

“今天学校开晚会,我还得奖了呢。”

杨平说着,坐在老妈身边,搂着老妈说道。

“考试成绩什么时候出来?”

贾玉芳终于问出了心里最想知道的事情,只要成绩没降下来,那就说明儿子没啥问题。

“明天下午之前应该能出来,到时候让我大姐去拿成绩单。”

杨平对考试结果有一定的把握,至少比期中考试成绩要好。

贾玉芳稍微松了口气:“行,若是考得好,妈奖励你,若是考得不好,寒假哪也别去,就在家老老实实学习。”

“大弟,你快看看这些东西值不值钱啊,可急死我了。”

杨华见母亲不再提回宝洼村过春节了,暗暗松了口气的同时,及时岔开了话题。

“你大弟就是个学生,他能看懂什么?”

贾玉芳埋怨道,正跟儿子说话呢,你添什么乱。

杨平在大姐夫许忠第一天开始收购的时候,就特别交代过,一些老物件,尤其是铜器,铁器,石器,瓷器,家具等,能收则收,实在价格高吃不准回来商量。

上一世,杨平退休之后,跟小区里的老干部们混得挺熟,有两个老干部非常喜欢古玩,家里藏品不少,杨平跟着也涨了见识,后来还专门看过不少这方面的书籍。

不能说跟专家一个水平,至少比普通老百姓强得多。

收购老物件,其实是杨平开回收公司的主要目的之一。

老干部的当初一席话,杨平记忆犹深:若是换成早些年呐,大家对古玩还没啥概念的时候开始收藏,一直藏到现在,那价值就大了去了,给个十架飞机都不换。

杨平见老妈小瞧他,也为了以后大家对他不产生怀疑,一边打开包裹,一边说道:“我们学校的赖老师就喜欢年份久远的老物件,我跟着也学了点。”

贾玉芳一听儿子是跟学校老师学的,便不再言语了,就是杨兰和杨华也相信了。

打开包裹一看:一个生了锈的汉代铁矛,一把发黑发霉的三国时期的青铜剑,一块黑黑的清代端砚,还有四五本清末民初的线装书籍。

的确是老物件,而且品相还不错,从未来价值的角度:端砚,青铜剑,书籍,价值比较高。

杨平看了一会,心里愈发有紧迫之感:“姐,以后遇到这种老物件,单独放起来,等积攒得差不多了,我找间空房单独存放,另外告诉姐夫,这种老物件,尽可能多收购。”

“大弟,若是你姐夫一个人收,还没什么,但若是三十多个一起收,那咱们的钱恐怕不够。”

这个问题,杨兰这几天一直在纠结。

“二姐,我早想好了,三十四名工人还有姐夫,一个月统一六块钱生活费,另外,收购物资的话,需要他们垫钱来收,然后咱们溢价百分之五进行回收。”

顿了顿,见二姐认真听着,杨平接着道:“第一次下乡收购所需的本钱,可以借给他们,然后回收的时候,从溢价里面扣,也不全扣完,保证他们第二次收购所需的资金就行,如此,直到扣完为止。”

“什么是溢价?”杨兰问道。

“溢价就是,工人们收的废品价格是多少,咱们高出百分之五收购。”杨平解释道。

“那若是他们虚报价格呢?”杨兰瞬间想到了关键。

“所以,我让大姐夫先收,然后摸清各种品类的价格之后,结合市物资回收公司的定价单,咱们再拟定一个合适的价格。”

杨平很欣慰二姐的成长速度,笑着说道。

“那若是大姐夫报的价格也高呢?”杨兰下意识问道。

“他敢!”大姐杨华白了一眼杨兰说道。

“大弟,是不是这些你都算计好了?”杨兰笑着道。

“二姐,创业之初家族式企业,是很多其他模式的不能比拟的,比如,大姐夫前期肯定不会虚报价格,后期就看大姐的监督工作是否到位了。”

说完,杨平就跑到贾玉芳身边了,他害怕大姐揍他。

果然,杨华气得鼻子都歪了:“好啊,你们一个个的,把你姐都算计上了。”

“好了,他俩也不容易,你这个大姐不坐镇帮衬着怎么行,再怎么说,这个屋子里的人才是真正的一家人,许忠是不错,但千万别再像你大舅,没有钱的时候啥都好好的,有了钱,自己把自己作死了,唉。”

活了四十多年的贾玉芳,有些大道理的确讲不明白,但有些事情她见得多了。

“妈,你就惯着她俩吧。”

大姐杨华忽然笑了,然后接着说:“你们就放心吧,财政大权,永远在我手里,量他也翻不起什么浪花。”

“平平,一辆三轮车那么贵,都免费发给工人?”贾玉芳还真问到了关键。

“前期肯定是这样,但车辆保养维修需要他们自己做,等咱们赚钱了,我准备给三轮车上按装小型发动机,到时候,就得签订车辆保管,保养,维修,损耗,押金等方面的协议了。”

杨平详细解释了一边,贾玉芳听得一知半解,不过她就认准一点,儿子能想到这一层就行了。

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又谈了一会,贾玉芳便让杨兰和杨平睡觉去了,单独留下杨华,也不知道她们在屋子里说了些什么。

从此之后,大姐杨华工作起来非常认真,不仅管做饭,而且看见什么不对劲的就管,不管是谁,包括杨兰在内。

家族式企业若利用好了,的确能传承很长时间,但若把握不好,很快就能分崩离析,杨平对此有很清晰的认知。

比如现在,老妈的定位,大姐的定位,杨兰的定位,还有自己的定位,杨平觉得过些天再宣布也不迟。

一夜很快过去,杨平仍然不习惯了房间里味道,所以起得比较早,而且起床之后,马上开窗通风。

早饭还没开始做呢,酒厂大门方向便响起了汽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