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天下周天子
作者:八千年来家国 | 分类:历史 | 字数:187.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56章 宫学
进了这偏殿殿内,便看到已经来了一好多人,六七个面目清秀的小男孩儿,周围则是和清宁一样带着他们来的家长,分为几个小群体,正小声的议论着什么。
看到清宁一行进来,有认识的命妇便牵着自家儿子过来打招呼,又让儿子来给清宁见礼。
清宁笑容满面地回礼,又让薛平平上前见礼:“平哥儿,快来见过你张伯母!——这是你父亲的好友张益之家的伯母。”
薛平平便上前深深一礼。然后那位张贞张益之的妻子便让自己孩子上前,与薛平平见礼。那孩子名叫张温,眉清目秀的一个小男孩儿,不过个头要比薛平平矮了半头,却要比薛平平“大了”小半岁,清宁便让他喊哥哥。
薛平平瞅了瞅那比自己还要矮大半个头的小屁孩儿,有些不乐意。清宁伸手在他后背用力一拍,只得上前敷衍着行礼,小声叫了声哥。那孩子眼睛眨了眨,得出来很是兴奋,回了声弟弟,又回了一礼。
清宁朝周围扫视了一眼,小声向对方询问道:“这都是来给陛下七哥做伴读的?”
对面那张贞妻子郑氏,便笑着答道:“可不是。”又瞅着规规矩矩站在清宁身后的薛平平,小声说道,“郡君家小郞倒是生得高大,我听说才九岁?”
清宁笑着答道:“嗯……是啊!九岁……年前才过的八岁生日……”随口问道,“都在这里等着吗?”
郑氏点点头答道:“是啊!我们最先来的,便被告知在这里等着。”
清宁朝周围看了看,除了这郑氏竟然全不认识,不禁皱了皱眉:“怎么都不认识?这都是哪家的?”
郑氏低头一笑,似乎有些不屑,小声答道:“我也不认识,大家到了后,各自一堆儿,也没套什么近乎,看着都还想着争宠似的。”
清宁笑道:“哦……原来如此啊!”瞥了一眼薛平平,“这有什么好争的?我家这位……这孽障……先前还不想来呢!”
郑氏笑道:“郡君家的小郞君,有神仙弟子之称,多少孩子都比不了的,来不来的都能成才。像我们家的这个……我这个是我家的老幺张钦,到现在才开蒙,只认得几个字,和你的平哥儿是比不了的。”
清宁又谦逊一回,看着对方的小男孩儿夸了几句好个清秀儒雅的小郎君,一看就传承了其父的文才与智慧之类的话。
那张钦看着比自己年龄“还小”但个头更加高大的薛平平,开始“收小弟”的兴奋劲一过,心情有点复杂,看那神色似乎有些怕他,小心翼翼地走近了,小声问道:“喂,我叫张钦,小字钦哥儿。你叫郭仪?小名平哥儿?”见薛平平点头,便又问道,“听说你有个哥哥,很是了不得呢,你哥哥怎么没来啊?”转头看了看周围又轻轻一笑,“是年龄大了吧?我几个哥哥也年龄大了,也来不了。”见薛平平只是微笑不语,便又问道,“你开始读书了吗?”见薛平平又只点头,便有点兴奋地问道,“你都读了什么书?我开始学《千字文》,学了一半,都会写了耶。”
薛平平觉得这小子有点话唠,低头瞅瞅他,见他正仰头看着自己,笑了笑道:“我……我读的书……哦,我也读过《千字文》,另外读过《蒙求》、《千家诗》、《三字经》,还有别的一些书。”
张温眨了眨眼睛问道:“《三字经》《千家诗》?《三字经》是什么书啊,还有《千家诗》,我怎么没听说过?”
薛平平一怔,随即想到,坏了……莫非《三字经》、《千家诗》之类的书现在还没出现?但他不想跟这小屁孩儿多做解释,便随口敷衍道:“哦……是以前跟一位老先生学的。至于是什么书……我也不知道。”
他们这边小声说着话,此时外面走进来两个内侍,其中一个为首的扫视一眼殿中的各个家长和孩子,说道:“皇后驾到!”随后便退到一旁,躬身侍立着。
众人急忙整理自身,随后便屏气敛声,看着大殿门口。
几名衣饰雅致的宫女簇拥着雍容华贵的李皇后走进大殿,径直走到正中主位坐下。
众人便转过身来,齐齐地向皇后施礼。
李皇后右手伸出虚扶一下,旁边的宫女道:“平身。”
众人这才站直了身,恭恭敬敬地看向李皇后。
李皇后满面笑容地看着众人,语气和蔼的说道:“吾对大家送幼子入宫与七哥一起读书,非常欣慰,故设宴相待,诸位不妨在此一用,亦可等候诸位卿家幼子放学。”
众人便又行礼谢恩,仍然恭恭敬敬地站立着。
李皇后笑着说道:“不过大家亦请放心,宫里请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师,不会耽搁了诸位的小郎君的。”
众人都笑了起来,纷纷表示,自家幼子能跟随皇上七哥读书,都是天大的福气,对于皇家选的老师,当然更加相信。若是凭他们自己家的能力,或许能请到一两个饱学之师,但不可能像皇家那样,能任意选择最好的老师来给自家儿子教书。
第156章 宫学
李皇后笑了笑,便命内侍带领七八个来伴读的少儿,去资善堂。那里是皇帝命人改建的,专给皇子上课读书的地方。
几个家长又急忙嘱咐了自家儿子,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高兴。唯有清宁,皱着眉头,拉着薛平平的小手,叮嘱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一个内侍走来,方才十分不舍地放开他,可随即又上前按住他肩膀,上下打量一番,又给他整理了一番,才挥挥手让他跟着那内侍离开。
薛平平一丝不苟的向清宁行礼,清宁有些不耐地挥挥手。他眼睛迅速地朝李静姝瞥了一眼,手又往自己胸口点了点。李静姝稍微一怔,随即微微点了点头。薛平平这才转身走到那群少儿的后面。
待内侍引着那些少儿们离开,诸位家长们——基本上都是五品以上的外命妇,方又转过身来。清宁见大家都盯着自己,李皇后也面含微笑将目光投向自己,知道自己方才比别的母亲更加不舍,便笑着说道:“让殿下见笑了!小儿这些天来还从未离开过,因此有些不舍。”
李皇后摆摆手道;“舔犊之心,人皆有之,吾亦不能免。——郡君是没见吾与七哥……呵呵,若是见了,只怕也会见笑的。”
大家都笑了起来,气氛为之一松。
李皇后又扫视了一眼,便站起来笑道:“吾若在此,大家未免有些拘束,吾宫内还有些小事,就不在这里陪诸位了,诸位请自便。”说罢便抬手朝众人行了一礼,便带着随侍朝殿外走去。
众人又转过身来,躬身行礼,恭送皇后。
李皇后走到殿门口,又回过身来朝大家挥挥手,淡淡一笑,目光和清宁对视,微微点头,使了个眼色。
清宁自是明白了皇后之意,也微微点了点头。
皇后离开后,便有内侍们提着食盒进来,分别摆在先前这些命妇们坐位前的几案上,随后便退了出去。
李皇后留下的一个宫女走到中间,声音柔和地说道:“诸位请用。大家可以单独坐着等候,也可以和相熟的合桌,这样也热闹些。若是有什么需求,可心告诉我。”
七八位命妇笑了笑,都谦逊地表示没什么要求,只是有几位命妇表示要和自己熟悉的合桌。她们都带着侍女,并不需要宫内人在旁服侍,要不都会觉得不自在更加拘束呢。
那宫女笑了笑,便唤进几个内侍来,将她们的几案并到一块儿来。张贞妻子郑氏,则和清宁合到了一块儿。
两位贵妇坐下后,郑氏悄声问道:“郡君,皇后临走时和你……”
清宁笑了笑,回头看了一眼李静姝,方才答道:“没什么,或许是看我家哥儿太高大了,觉得稀奇吧。”
郑氏一听,不觉小声笑了起来:“先前看着你家平哥儿就长得高,不过几天没见这又往上蹿了一大截儿,要不了几年你家哥儿就能长成极为雄壮英俊的少年郎了。”
清宁叹息一声,摇摇头答道:“只是有个空皮囊,其实皮的很呢,天天都让我头疼的要命!一天不打就要给我惹出一堆麻烦来,我都怀疑是不是上辈子造了什么孽,这孽障是来报复我来的!”又看着郑氏道,“我看你家钦哥儿倒是文文静静的,想是非常懂事。”
郑氏笑道:“唉!哪个男孩子会安安静静的让当娘的省心呢?他也就是出门时看着还好,若是在家……那也是皮得不行的!”随后又凑近了问道,“你们家平哥儿……说亲了没有?”
清宁心说怎么问起了这个?是想保个媒还是她家有女儿?便摇摇头道:“孩子还小呢,看着好像是十多岁的人,其实还没过九岁生日呢!”
郑氏一听,更加惊讶:“那才虚岁九岁……可看着倒像是十二三岁了!若是跟外面那些十五六岁的孩子站一块儿,那个头也足够了呀……”
清宁笑了笑道:“不能够的。虽然个头像是十来岁的,可这心智还是几岁不懂事的一样!”说到这里,眼角余光一扫,便见门口走进一个宫女,目光朝这边看来,和她一对,微微点头,随后又转身走出。
清宁便小声说道:“嫂子慢用,我去方便一下。”说罢便站了起来,微微躬身表示了歉意。
郑氏急忙说道:“弟妹请便!”
清宁便带着李静姝等人走出大殿,看到不远处等待的那宫女朝她点头示意,便慢慢朝她走去。来到近前,那宫女躬身一礼,小声说道:“郡君请随我来。”
清宁点头道:“有劳!”便跟着她离去。
那宫女带着清宁一行走了一会儿,绕过几座宫殿,来到一间稍显矮小的宫室门前,朝门外守候的宫女点点头,便转身恭恭敬敬地说道:“郡君请进!”
清宁回头看了一眼,小声说道:“你们几个在外面候着,翠姐儿跟我来!”便带着李静姝进了这宫室。
这宫室内,只有李皇后一人独自安坐,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茶盏,也不知在想些什么,见清宁带着李静姝进来,便放下茶盏款款站了起来,笑着说道:“郡君可来了,让我好等。”
第156章 宫学
清宁急忙上前施礼:“见过殿下。”
李皇后笑道:“这里没外人,郡君不必多礼了。”说罢便走上前,朝清宁身后的李静姝打量着,“这……就是……我那位妹妹?”
“啊?”李静姝一惊,有些不知所措地看着她,又回头看着清宁,“干娘……这……我……”
清宁转过身来,怜爱地看着李静姝,随后便拉起她那纤柔白嫩的小手,有些伤感地说道;“对!这就是前朝庄宗陛下的女儿李静姝,其母尹氏与臣妾是义结金兰的姐妹。”说到这里,又有些黯然,“不过我那位二姐……早已经不在了……”
李皇后自是知道清宁少时曾被选入庄宗的后宫,后因不得皇帝宠幸被遣送原籍。只是不知道她的结拜姐妹,不过这事在宫中也算是寻常。那些巴望着能得皇帝宠幸而不能如愿的美人们,常常以此结援,希图结拜的姐妹中若有得到皇帝宠幸的,或许会吹吹枕头风,让自己也能得到天恩圣宠。不过现在她看着李静姝,心里有些莫名的激动,虽然不是同胞姐妹,但两人的父亲可是兄弟,而且先后为帝,庄宗还是自己的叔父。
虽然说起来开创后唐基业的李存勖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嫡子,而她父亲后唐明宗李嗣源只是养子,但这时代的养子与亲子的名分地位,除了嫡长外,其余的差别不大。而且因李嗣源在李克用诸子之间,算是出类拔萃、脱颖而出,文武双全最为英明睿智的一个,只可惜为帝时年龄太大了,精力不及;李嗣源比李存勖要大十八岁,但却是在李存勖遭遇兵变后,平定了叛乱才继而为帝;若是年轻个二三十岁,以他的能力,只怕石敬瑭根本没有机会更没有胆量造反,说不定中原之地早就平定,南方诸侯也都归于一统了!因其精明睿智,其逝后谥号为明,乃是朝野公认应得的。
李皇后眼圈一红,落下泪来,急步上前,抱着李静姝就痛哭起来:“不想我还能见到叔父家的妹妹……”痛哭一阵,又抬起头来,抹了把眼泪,仔细打量着李静姝的面容,“嗯……这眉眼与叔父倒是极像,脸型、鼻子嘴巴……”她用力回忆着,缓缓点着头,“想起来了……曾经与你母亲尹妃见过一面,那时你还在襁褓之中,被她抱着出来见过一回。你倒与她也有几分相像,你母亲……身段相貌都是极清秀窈窕的,当年也是宠冠后宫的倾城绝色啊……”
李静姝先是有些不知所措,随后便被她的伤心感染,也默默落泪,只是仍然不吭声。
清宁听了李皇后一番话,有些不以为然,根本没把她这番话放在心上,心说尹悦虽说得了那皇帝的宠爱,可也没见得是宠冠后宫呀,这是当面恭维还是显示自己现在的身份?不由得腹诽了一下,但还是上前劝慰道:“殿下……往事已矣,还是朝前看吧。如今殿下与静姝相见,倒也是一桩喜事,臣妾要恭喜殿下了。”
李皇后听了,便破涕为笑,点点头道:“郡君所说在理,我这些年来,有时也曾想起在闺阁里的姐妹们,那时也像静姝这般年纪,无忧无虑的,只知嬉戏玩乐,不想一晃就过去了那么多年,如今连孙子辈的也有了……”
清宁也笑了:“殿下是有大福气大气运的,如今与静姝相会,姐妹重逢,是不是要请臣妾喝一杯来庆贺一下呢?”
李皇后笑了笑道:“自然要谢郡君的!不然我不知还能不能与静姝妹妹相逢!这人年纪大了,见到娘家人可就觉得亲,越是见不到就越想的慌,今儿见到了,这心里呀可是真的高兴!”随即便唤过随侍宫人,吩咐在这殿内摆酒设宴,自己相陪来款待二人。
清宁轻轻说道:“殿下,妾身来时还跟那边的几位说过,是出来方便一下的……”
李皇后摆摆手笑道:“不用管她们!如今咱们也算是自家亲眷,自家亲眷相逢又不碍别人事,咱们来这边坐着,好好说会儿儿话才是!”说着便拉着李静姝坐到旁边,又招呼清宁,“郡君也坐。”见清宁有些迟疑,便笑着说道,“我听说静姝认了郡君为干娘,那也是我的长辈了,郡君在自家晚辈面前,又何须客套!坐吧!”
清宁一笑,心说我哪敢做你的长辈啊,让外人听到了,不得说我不知天高地厚?连说不敢,又谦逊了几句,方才坐在下首。
李皇后便拉着李静姝问道:“妹子今年多大了?”李静姝低着头小声答道:“我……我今年十三了……”李皇后笑道:“正是妙龄,豆蔻年华!”豆蔻年华出自杜牧赠送扬州雏妓《赠别》诗二首中的其中之一,其诗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此时她信手拈来,也不知是不是另有所指;赞过了李静姝,又看着清宁问道,“可曾给静姝相看过人家?”
清宁听李皇后用杜牧诗来夸赞李静姝,心里有些不高兴,但也没法说什么,毕竟人家是在夸李静姝,虽然可能用词不当。等她听到李皇后问起李静姝的终身之富,不免有些尴尬,脑海中迅疾闪现出两个小屁孩儿同睡一张床榻的糗事,急忙摇摇头答道:“孩子……还小呢,没有说过这些。想着是等她及笄时,再提这些事。现在我就想着教她读些书,比如《列女传》之类的,再教她些女红。女孩子虽然不像男人那样在外面打拼,需要识文断字的,可也不能当个睁眼瞎,手上的功夫更不能太差了。”
李皇后听着清宁的想法,缓缓点头:“倒也想的极周到了。”又转问道,“我听说静姝还有个妹妹,怎么不见来呢?”
清宁心里一沉,可面上倒没有任何异样,笑着答道:“她年龄小,爱热闹,一听说亲戚家有喜事,便闹着跟着我们家老太太一块走亲戚去了。”
李静姝这时才插上一句话,小声说道:“我自小爱静怕吵,就没有跟着去。”
此时宫人提进几个食盒来,在三人面前各安放了一只几案,便将酒菜摆上,随后又退了下去。
李皇后笑道:“想必郡君和妹妹也都饿了,不必客气,请随意用。”
清宁和李静姝谢过,便拿起筷子尝了尝菜肴,随后又陪着李皇后喝了杯酒,三人便浅饮慢啜着,小声叙谈起来。
再说薛平平和一群少儿跟着内侍,朝宫里学堂资善堂来。这里稍远,走了好一会儿方才来到。
进了资善堂,内侍们安排着这群少儿分别坐到摆后的桌案后边,又给他们讲了一些礼仪规矩,便退到一边侍立等候着。
殿内静悄悄的,原本应该好动吵闹的少儿们,此时也都老老实实地坐在自己位置上,一动不动,一言不发。
薛平平虽然也老老实实的坐着,但他的一双眼睛可没闲着,不停地转动着,观察着周围,心说以前上过小学中学大学军校,现在的这学只是听说过,如今却要身临其境亲自体会了,不知这个算什么学?宫中学堂……宫学?
等了不过一柱香的时间,便听外面传来脚步声,一个内侍轻轻说道:“起——”
一众少儿们便随着他的话音站了起来,虽然仍然规规矩矩的,可目光不禁都进门口瞥去。
先进来几个内侍,进来后避到一旁;随后便是被内侍宫人簇拥着的,身穿常服的皇帝和几位身着公服的大臣,他们身后跟着一位抱着六七岁的皇帝七子石重睿的内侍,再后面则是几个内侍人各牵着一个七八岁左右的小男孩,看来也是来做皇子伴读的。
站在课桌后的少儿们虽然年幼,却也从服饰上认出了皇帝和大臣,以及那位他们将要陪同读书的皇帝七子石重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