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死
作者:小王的小空 | 分类:玄幻 | 字数:61.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七章 南都兵权
“看来哪位严内阁,已经做出了相应的部署了。”
延横侯沉声,看着离开的张仑,才收回目光。
他是第二任延横侯,父辈是大元降将,太祖皇帝位拉拢前朝官员、将领,恩赐了一批侯、伯之爵位。
又因为是前朝降将的原因,第一任延横侯一直非常的低调,太祖皇帝掀起元武三大案,也没有收到任何牵连,后来太宗皇帝靖难成功,也是一如既往。
直至还是太子的宣康帝,奉命坐镇南都的时候,第二任延横侯被起用,处理一些军务,后来宣康帝继位,与自己两位叔叔日益尖锐的矛盾,安排了英国公府的大公子前来南都坐镇,无奈交出了点滴的权力。
而,一旦得到了权力,无论大小,自然是不愿意继续做又爵位的富家翁的。
众人看来对于张仑急匆匆的离开,并没有任何的意外,一个出了名的纨绔,根本不会有什么心思、算计。
反而是,坐镇南都内阁的严佐,才是众人不能忽视的存在。
别看南都上到内阁大学士、下到九卿官员,无法与北都相比,只管整个南直隶而已,也是不是养老的地方,按照仁宗皇帝和宣康帝时期的惯例,基本上会回到北都,真正成为天元高层。
当年的三辅是最好的例子。
“此刻不易轻举妄动,龙凤宴将要开始了,再那个时候,再说。”
海清下定论道。
内阁,成立永盛十年,作用是左右侍奉皇帝、咨询国事。
深层原因,还是太宗皇帝在处理政事上面,无法像是太祖皇帝一样,由此成立,来协助自己的,后来仁宗皇帝继位,加封了当时三辅大学士,已经尚书,超越了六部尚书,开始慢慢统领六部九寺。
南都内阁,在太宗皇帝时位于保和殿中,仁宗则是改为了文渊阁。
在宣康帝登基后,则是把南都的内阁,从南都皇宫文渊阁中迁出,单独修建了一处。
张仑的马车很快来到了内阁,下了车由中书舍人在前带路,穿过三重院落,来到最深处办公之地。
内阁大学士办公的地方,修建自然不像是魏国公府正厅,恢宏大气,反而有点狭隘。
张仑走入其中的时候,在南都六部尚书,九卿和左都御史已经到了,坐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各位大人,本将来迟了。”
张仑向众人道谢。
他接替自己的大兄前来南都坐镇,整理军务,自然不是白身,宣康帝赐予一个千户身份,后来正雍帝又加封为指挥使。
“张将军,请坐。”
严阁老很是平淡道。
张仑走到属于自己位置上,不理会其余人对于自己的轻蔑的目光。
“张将军,今日上午由北方而来的八百里加急。”严阁老声音低沉,让中书舍人把文书,交给张仑:“三十万大军覆没,除陛下外,无一人幸存。”
张仑看着文书上的内容,颤抖的厉害,整个入失去灵魂,呆坐在椅子上,视线更是朦胧起来,两行清泪流出。
“张将军节哀。”
严阁老出声安慰道。
“张将军节哀。”
众人也是齐齐开口,却没有什么安慰话语。
此次皇帝亲征草原,基本上带走了全部三朝时期的勋贵,却没有想到落的一个埋骨他乡。
但,对于文官来说,也有一些老臣死亡,却是乐见其成,毕竟老臣不死,占着位置,后人怎么可能上的来,更有文官的默契,想要借助勋贵势力伤筋动骨,重现宋朝之事。
可以说,从诸子百家出现以来,历朝历代的文官们,都是出之诸子百家。
而,像是文官自己的家族,同样也是依附诸子百家。
“张将军,如此天崩,无论朝廷会有什么旨意,我们都应当做一些准备。”
严阁老郑重无比道。
“将军收陛下信任,英国公府更是受四代皇帝圣眷,掌管、整理江南七省的军务,需做好准备。”
南都兵部尚书常如道。
张仑仍旧充耳不闻,内心则是冷笑不已。
“江南七省,以及沿海卫所,总共五十万人,南都内阁和兵部的意思,是抽调二十万人北上,充斥空虚的北方。”
常如继续道。
“江南七省的王爷,除了宁王以外,无需理会。”
南都礼部尚书李至刚道。
当今陛下有子嗣在,那么传承太祖皇帝陛下的世袭藩王,就不会有任何异动。
至于宁王则不同,当年太宗皇帝靖难,挟裹宁王一起,更是说出了‘分天下’的誓言,直至现在宁王一系都不安分。
“而且,马上龙凤宴将要开始,诸子百家的天才,国教的天骄都会齐聚南都,南方出现任何情况也不会出现问题。”
李至刚继续道。
龙凤宴,是中原大陆最为重要的日子。
“由谁领二十万大军北上。”
左都御史明知故问道。
从太祖皇帝元武二十五年起,规定唯有勋贵能够领兵,文官不得插手军务,就算是兵部也不过负责征兵、统计,后勤,连将士晋升也被剥夺了一半。
张仑仍旧充耳不闻,当是没有听见,沉默在自己父亲逝世的情绪中。
他是不在乎兵权的,却也不能送出,毕竟兵权是勋贵的底气,也是英国公府能成为第一勋贵的底蕴。
别张仑是没有合道的圣人,只要展现势力,自然什么都会有。
但,那样与自己心中的想法不同,说不定会被束缚在中原大地上。
整个世界很大,从张仑到了如今的高度才知道,大陆之外还有危机存在,更是有诸多恒古的辛秘,被埋葬在看不见的地方。
圣人不是终点,合道的圣人才是终点。
一句很矛盾,却很好理解的话。
“张将军,本阁老会用鸿雁传书把南都决议,交予北都内阁。”严阁老珍重,道:“望将军三日内整务二十万大军,等待北都内阁旨意下来,领二十万大军北上。”
众人互相看了一眼,脸上没有表情,却是志得意满。
甚至左都御史、几位九卿仿佛看到了,宋朝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