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春娇
作者:四月三三 | 分类:古言 | 字数:46.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50章 书馆差事
陈四夫人虽在温塘县居住,不知是否自恃门第清高,极少同县里富绅官吏之家往来。
宋姝登门之前,同样也是抱着客气应酬一番的心态,并不指望深交。
如今听她夸赞之语说得恳切,又要叫女儿出来相见,心里多少有些意外。
她笑意堆积,缓缓与陈四夫人话些家常。
心里却暗暗忖度,陈家女儿几乎不出门,坊间丁点儿传闻不见,不知是个什么性子、又是否能相处融洽。
少顷,丫鬟来报知鸢姑娘到了。
陈四爷无妾室,只有陈四夫人所出一子一女,因此对独女十分娇宠。
陈知鸢与宋姝同年,是个个头娇小的清秀佳人,长相不像母亲那般棱角分明,大概是肖像其父,只是性子腼腆害羞,甚至有些沉默寡言。
进屋后,她与宋姝互相问过礼,便坐在母亲身旁一声不吭,只听别人往来谈话。
直到她看到那幅猫趣图后,才惊讶的插嘴,“这猫眼的配色甚是绝妙,光泽流转自然,衬的猫眼宝石一般好看。宋姑娘小小年纪,不知师承何人,竟有这般深厚的刺绣功底?”
便是叫侯府的老绣娘来绣,手艺或许有,配色却不见得有这分新意。
陈知鸢本有心想问询一二,但听宋姝说是其母祖传的手艺,便抿嘴不肯再问。
倒是宋姝见她模样,轻声道:“这是我无事时随意绣的,只好做个小桌屏摆着。姑娘若是喜欢,往后可来我们绣坊选一选其他样式,我再同你一起绣。”
听闻这位姑娘婚期已近,不论是被褥床帐枕头、还是屏风摆设,都是可以揽些活计的。
宋姝并不指望挣她的钱,只是对陈山长的赏识投桃报李罢了。
有了这个共同话题,二人慢慢地搭起话来,说完刺绣,又谈及茶事。
宋姝不欲出风头,笑着摇头道:“我哪里懂茶事,只跟着爹爹学了几日,勉强能简单煮茶而已。”
她于此道略懂些皮毛,陈知鸢却十分精通,只性子内敛些,一副跃跃欲试却不好意思显摆的模样。
宋姝觉得这姑娘着实可爱,身上娇纵毛病全无,反而过分地谦逊有礼。
于是,笑着鼓励她,“家母擅刺绣,我打小耳濡目染,就极喜欢研究这些布匹丝线。但点茶、分茶这些雅事, 却是一概不会的。陈姑娘风雅知趣,可否教我一教?”
陈知鸢红着脸点点头,望向母亲的目光里带着一丝期许。
陈四夫人知她愿意,便唤来丫鬟在北面罗汉床上另铺设了坐褥,烧了红泥小炉,将茶事诸件一一摆好,令两个小姑娘闲话玩耍。
又忙不迭的命人备了干鲜果子、自家蒸的枣糕、白糖糕之类招待宋姝。
叹道:“知鸢打小性子静默,往常一旬讲的话加起来都不如今日多,我只道她天生是个沉静寡言的,如今才知是没找到话搭子。既是你二人投缘,宋姑娘往后必要常来常往才好。”
宋姝笑着应了,又举着茶盏品尝。
陈知鸢道:“母亲忘了,宋姑娘的绣坊不日开业,她哪里有许多空闲陪我?倒不如我常去找她,顺便学着做些裁剪针线。”
少年人没有不爱热闹的,陈知鸢岂能例外?
无非是因随父上任换了地方,幼时手帕交都不在身边,而陈四夫人又鲜少同温塘县诸官眷往来,带累她也没甚机会交际。
陈四夫人宠爱女儿,这次误打误撞遇到宋姝与她投缘,自然都依着她们。
爱怜道:“春日时光正好,你们可尽情玩乐几日。我看徐郎君很是着急娶妇,大约年底宋姑娘便要嫁到上京城,届时你们少不得分离一阵子。”
“不过,明年初你的婚期也到了,你们又会在上京城相聚,往后各自生儿养女的,带着孩儿们做个干亲,依旧是好姐妹。”
陈知鸢定了工部郎中牛泽中的嫡长子,婚期日子择了明年二月,如今家里正在准备嫁妆。
“娘真是,无论何事都要拉扯到婚嫁,也不怕说臊了人家!”
陈知鸢微微顿足,怕宋姝被打趣不好意思,对着她悄悄耳语,“你别听我娘的,咱两个一起玩。”
宋姝哑然失笑,越发觉得这姑娘羞涩得紧,当真是个乖巧性子。
别说陈四夫人言语婉转,就是比这更直接的荤话她都不知听了多少,小门小户没那么些讲究,并没有什么可羞的。
但人家这样说,她也只好配合着做出三分娇羞模样,红着脸点了点头。
陈四夫人拿眼瞪她们,口中戏道:“你们都到了嫁龄,成婚生子不过眨眼的事,又有何羞臊?我看宋姑娘与大郎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开花结果快得很。”
这回,宋姝是真的羞臊起来,撇开头道:“夫人是长辈,倒这么拿晚辈说笑。”
陈四夫人大笑,不忍再逗弄她们,任由她二人悄悄嘀咕。
她原以为,请宋姝来客气几句、喝杯茶便要散了的,谁知她竟是这般聪慧灵动的小娘子,倒与知鸢做了好友。
于是,陈四夫人起身去厨房,吩咐厨娘丫鬟好好准备一桌酒菜,要留宋姝用午饭。
前院,宋秀才与陈四爷一样是相谈甚欢,一拍即合。
话说,如今纸墨金贵、印刷不便,读书人最费钱的一项并不是束修,反而是购买各类书籍。
自陈四爷任职山长一来,深知读书万卷对学子们的重要性,曾拉过不少本地土绅捐款购买书籍,扩大青桐书院的书馆,以方便本院学子借阅。
然则书籍管理一事却颇有点费神,这件差事不难却繁琐,除了将学子借阅、归还的书籍登记造册,还需按内容分类归纳,以便日后查找。
这就需要管理者通文墨,能识得各类书籍的内容,并且每日从早忙到晚搬抬、清点、查阅大量书籍。
然,这个职位属于不受重视的临时安置,俸禄不高。
所以,腹中没甚墨水的干不成,而有墨水的年轻人或是期待科考跃龙门,或是开馆教书,同时兼顾复习备考,都不愿意做这种耗时费力又无前途的活计。
目前书馆里只有个积年的老童生带着两个小童支应。他岁老体弱,精力有限,随着馆内书籍越来越多,搬搬抬抬累个半死,归纳分类时便做的马马虎虎。
陈山长看在眼里,最近一直在寻一名年轻力壮者主管,只没遇到合适的人选。
这次徐文睿找上门推荐老岳父,正是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一般:像宋秀才这般既有学识又无心仕途的读书人,岂不是最最合适?
不过一盏茶时间,双方便说定了四月初一上工,俸禄每月三两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