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皇帝宠妾灭妻?皇后直接登基

作者: | 分类:古言 | 字数:158.6万

第361章 帝心难测

书名:皇帝宠妾灭妻?皇后直接登基 作者: 字数:2178 更新时间:2025-01-20 12:28:48

这话,就不光是御史台了,朝廷上的一干官员心里都忍不住骂了一句娘,心说陛下你原来在这儿等着我们呢。

——事实上,徐影从当皇后涉政起,到如今,执政的时间也不短了。官员们呢,和徐影相处的时间越长,就越觉得陛下除了是个女人之外,别的方面简直无可指摘。

包括陛下要推女子参政,要搞国际贸易,要复原各种能够减轻农户劳作辛苦的农具,要推动各种能让织布更便利让漕运更轻松的机械,要重点培养一干庶出的皇子皇女,这在大臣们看来,抛却自身利益不谈,其实都是好事。

大家唯一没看懂的是陛下的用人导向。

说得更直接一点,因为徐影并没有把科举里的前几名留在翰林院以观后效,官员们直接抓瞎了,甚至还有个别比较封建迷信的官员还去庙里求过签,问过陛下是不是失心疯了。

这绝对不是夸张。

因为谁都知道,人治是有边界的,再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说法,韩信也不可能直接和每一个士兵联系,必然是通过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一层一层地传达命令,身为君王也一样。

绝不可能有一个君王能把国家随时在变动的上千个县的县令到底都干了什么、在地方上干的成效如何、再把谁干这个活比较爽利而谁不行,硬生生评比出个一二三来,然后给前几名升官。

再英明也不行,再勤政也不行,有吏部帮助考评然后把报告交到君王手里由君王裁决还是不行。

甚至吏部的考评还会起到唱反调的效果——吏部的考评压根就不值得信任!纯纯的是人是狗都可以各显神通,钱权只需占一项就能评优的东西,君王要纯靠吏部的考评治天下那国家早晚得完。

从这个角度说,徐影那个“所有人都去做县令,做出成绩了升官”的政策,是标标准准的“上面政策是好的,只是下面的人执行坏了”,而执行坏了的原因,是这个政策是纯纯的想得美,根本没可能执行。

——又不是考算学,一是一二是二,勾三股四肯定得不出弦六,做官做得好与不好,有些政策是能立竿见影马上出成果的,但也有政策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才见真功夫,倘若以人之一生的长短来计量一个政策的好坏进而评价一个人是否应该升官,不就是倒逼所有人都上马短平快的政策,只求迅速升官不管黎庶死活么?

打个简单的比方,隋炀帝修运河建东都征高丽何等赫赫威名,倘若以建功立业的标准,他无敌,但以给后人造成无数麻烦乃至将江山断送的能力,他也无敌,离他越近的时代对他的评价越差,离他远了的朝代反而说只是暂时苦一苦百姓实际上恩泽当代义在千秋了,那论隋炀帝的政策,到底是好是坏呢?落在官员身上,该升官还是该贬官呢?

若是评不出来,朝廷总是需要高官的,最终让谁升这个官?随便选几个人么?还是选几个如隋炀帝般把民生压榨到了极限而成绩极其好看的人上来?更或者是按世家大族选?那岂不是就倒回察举制的时代了?

官员们是反复推演,开尽脑洞,怎么想都觉得最妥当的方式还是老办法——直接从科举考试里挑个十几二十名优秀学子进翰林院,培养个几年看看人品如何,再从他们里选出最优秀的来做内阁六部预备役。

因为科举考试真的是目前为止大家能想到的最公平的考试了,能从科举考试里面卷出来的人,至少是比什么靠官声靠政绩甚至是靠溜须拍马给君王献祥瑞的方式上位的人靠得住太多了,谁也想不到明明在别的事情上都算英明的徐影,为什么偏要在这件事上挑战经历了那么多帝王和臣子反复琢磨才弄出来的制度。

直到徐影在这个所有进士都去做县令的政策弊端还未显露的时候,露出了“谁写的政策谁自己去执行”的獠牙。

御史台的官员们,这时是在心惊原来陛下一直看不太上御史台,是搁这儿准备让所有人都做御史呢。

而朝堂上的其他官员们,除了已经衣朱腰紫升无可升的高官之外,其他觉得自己大概可以努努力,还给子孙后代努努力的官员们,都开始琢磨起了开封府都有啥子官员来着?参哪个比较合适?

皇帝的意思很快就传遍了大魏各地。

各地府尹、县令、连县令都没混上的进士,甚至是即将或者已经出孝期急需给自己谋个官职的赋闲官员,一时间都开始琢磨起了自己的奏表。

《如果是我的话我该如何发动百姓修好河堤》

《作为府尹我要怎样调动开封府的力量来避免黄河泛滥》

《武官就不和陛下谈地方治理了,我预备向陛下汇报一下平时训练军队,遇上困难了如何把军队也拉去搞民生》

雪片一样的各种条陈,连无双都被带累得多加了两天的班。

但成果喜人——无双挑出了最出色的几篇奏表递到了徐影面前,徐影优中选优,飞快重新认命了开封府上下官员的人选。

然后,老办法,把奏章公诸天下。

——你既承诺过你做了这个官会如何如何,那我们且看你做了这个官之后能不能如何如何罢。

至于开封府原本的官员们,徐影也没有如何严格追究——楚湘都去了现场了,都亲自调查了,就这也没能抓出来他们里有太过分的贪官污吏,至于说在即将到来的天灾面前跑路……这若是晚个几百年高低是要被人民群众骂到社会性死亡的,可在这个人力就是很难抗拒天灾的时代,他们……并不算什么大错。

那也就没办法砍头抄家流放一条龙了,罢官表达一下君王对此等行为的不提倡也就罢了,又一重考虑是把他们留着,他们官虽被罢了,却仍有功名在身,倘若将来找到了那帮新往开封府任职的官员言实不符的小辫子,或是在徐影又一次向全天下“招标”某个官该怎么做的时候,他们要是能出什么真知灼见,还能把这个真知灼见落实了,徐影也愿意重新启用他们。

就这份处置结果,一时之间,文武百官简直……越咂摸越觉得帝心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