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元年
作者:天煌贵胄 | 分类:历史 | 字数:56.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65章 李善长:杨知县说的在理
李善长和刘伯温这会儿都不太想搭理朱重八。
尤其是李善长,心里更是委屈万分。
我李善长已经叛变了啊上位!
自从上次那个杨癫疯提出来王田制以后,我李善长就跟那些士绅读书人们划清了界限,从此以后一心一意给你朱皇帝当牛做马,图的就是你跟你那个疯疯癫癫的好女婿能少折腾我!
可是现在呢?
你儿子刚从宁阳县回来,你朱重八就跟抽疯了一样非得搞州学县学,还要再琢磨琢磨教材?
你这属实有点儿欺人太甚了!
正当李善长心里暗自不爽时,朱皇帝却扭头对朱标吩咐道:“标儿,你把那个教材里的不足之处跟善长兄和青田先生说说。”
不足之处?
李善长顾不得再腹诽朱重八和杨大知县,而是赶紧回忆教材里到底可能存在哪些不足之外。
刘伯温也同样是眉头紧皱,仔细琢磨着教材里到底还有什么问题。
这些教材以后可是要发放到大明各处州学、县学的,现在正在大量印刷,若是真有什么问题,浪费纸张事小,误人子弟的罪过可就大了。
正当李善长和刘伯温胡乱琢磨时,朱标却向着两人拱了拱手,说道:“李公,刘公,孤在宁阳县时,听杨知县说起,这些教材虽足以给小学使用,但是其中缺失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胡元当初是如何欺压百姓,父皇和李公、刘公又是如何反抗胡元统治,徐相和常平章又是如何率兵与胡元作战。”
“杨知县说,缺少了这些内容,对于现在的百姓而言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以后小学里的学生们就会渐渐忘记这段历史,自然也就会忘记李公和刘公、徐相、常平章等百官勋贵们为光复汉家河山、恢复汉家衣冠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这是不对的。”
“所以,杨知县让孤回来拜托李公和刘公,一定要修撰一些小故事,让小学里的娃子们从小就能学习到这些内容。”
“除此以外,杨知县还说,燕云十六州沦于胡膻四百年,百姓早已忘了他们也是汉人,应该另外修撰一份简单易读的通史,让小学的生员们可以学习历史,以史为鉴。”
“杨知县县,无论是修撰的小故事,还是通史,这两本书都应该列入到小县的课程当中,并且每年都要考试,以免学生们忘记。”
随着朱标的话音落下,李善长毫不犹豫的就点头应下:“修!杨知县说的对,小学的生员们也应该学习历史,更应该以史为鉴,也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刘伯温很想打开李善长的脑壳,看看里面装的到底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就刚刚那些话,可能会是那个杨癫疯说出来的么?
从他杨癫疯以往上奏的奏本来看,他姓杨的只会写要修什么内容的书,该怎么修,顶多也就是加几句解释,说明为什么要修,但是决不会说什么不该让世人忘记我等对驱逐鞑虏的贡献。
所以,太子殿下刚刚说的那番话很明显就是另行润色加工过的,根本不可能是那个杨癫疯的原话!
再说了,就算是真要修撰什么小故事,突出的也是他朱重八在反元过程中的丰功伟绩,你李善长又能占据多长的篇幅?
万一哪天他朱皇帝看你不顺眼了,你多半也要在各种书籍里彻底消失,就算不消失,留下的多半也不会是什么好名声,所谓让生员们从小学习、从小记住你的贡献,这踏马不就是纯纯的扯淡?
但是在李善长已经抢先答应的情况下,刘伯温也只能无可奈何的跟着拱手答道:“臣,附议。”
朱重八这才满意的笑了笑,说道:“这就对了嘛,以后等这些书籍慢慢铺开了,不仅可以加快北方百姓归心大明的速度,咱们君臣也能借此机会青史留名,绝对算得上是一举两得。”
李善长拱手应了一 声是,随后又继续说道:“上位,臣觉得修撰这种小故事,单凭臣和青田兄可是不够,应该喊上礼部、国子监、钦天监,还有在京的众多勋臣,合众人之力,回想当初都有哪些事情值得修撰成小故事。”
“通史之事也是如此,非集众人之力不可。”
“另外,臣以为故宋之时的事情要写得细一些,尤其是金、元之时的事情,更是应细写。”
“也唯有如此,才当得上“以史为鉴”的说法。”
朱皇帝笑着点了点头,应道:“可。”
对于朱皇帝而言,只要你李善长别来折腾咱老朱,最后能拿出一份合格的小故事书,能让读书人从小就知道社稷沦于胡膻的危害,咱管你去折腾礼部还是国子监?
至于说修史的时候要把故宋时期的那点破事儿写清楚,这个就更应该了,最起码也要让读书人从小就知道金、元当初都干了些什么破事儿。
略微沉吟一番,朱皇帝又对朱标吩咐道:“还有那个小学分级的事儿,你也给善长先生和青田先生说说。”
朱标直接拱手应下,随后又对李善长和刘伯温说道:“李公,刘公,小学分级这个事儿,同样是杨知县所提。”
李善长和刘伯温却是丝毫没有感到意外。
毕竟你朱副皇帝去宁阳县了嘛,那姓杨的狗东西又怎么可能不折腾出些新花样儿?
就不是不知道这个小学分级到底又是怎么个玩法?
正当李善长和刘伯温在心里胡乱琢磨时,朱标又继续说道:“当时杨知县说,应该设定一个孩童进入小学读书的年龄标准,比如说七岁,凡是七岁的孩童,就要进入到社学或者县学当中去读书。”
“所谓分级,就是七岁的孩子进学之后就进入到一年级,学习完一年级的课程并且通过考试后进入二年级。”
“其中一年级的课程可以设置《洪武正韵》和《洪武算符》,等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学习《三字经》和《洪武算经》。”
“一连读上几年,等这些孩童把《正韵》和《算经》都学明白了,四书五经等典籍也学得差不多了,就可以让他们去参加童生试。”
“若是连续三次都考不上童生的,就应该由小学直接劝退回家。”
“至于其他的像县学、州学、府学一类的,也应该参照这种模式。”
“因为这里面涉及到的东西比较多,尤其是涉及到朝廷给读书人的优待,要是不加以限制,便是国库中有再多的钱粮也支撑不起。”
李善长笑着援了援胡须,心道这踏马不是废话吗。
宁阳县是个什么情况?
其他的州县又是个什么情况?
要是按照他宁阳县的模式来铺开小学,别说大明初期的国库本身就空虚不已,就算国库里堆满了钱粮,也经不起像他宁阳县一样大肆撒币补贴百姓。
至于涉及到读书人的优待……
这踏马跟老夫有什么关系,回头扔给礼部和国子监去头疼也就是了
心里打定主意后,李善长就笑着应和道:“杨知县说的在理,各地小学是该有一个分级制,其他像府学之类的也应该照此办理,要不然的话,朝廷也确实供不起这许多的读书人。”
“要是能实施分级制度,并且如杨知县所说的定好考试规矩,最起码也能筛掉一些不适合读书的平庸之辈。”
朱皇帝再一次笑着点了点头,随后又笑着对朱标吩咐道:“你在宁阳县还学来了什么学问,不如一并跟善长兄和青田先生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