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五零后的一生
作者:炉沣市的白公主 | 分类:现言 | 字数:10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14章 初次在县城卖鸡蛋
粮食,这次过去一共领了两个月的补助金,兑换两个月的粮食。找到公厕,看到没有
人,赶紧的在空间换了一身衣服,同时把粮食放在空间里,背着空背篓就出来了,来到上次进城时发现的黑市。
前面有两个人站岗,一个男的问:“买还是卖”
“卖”
“两毛钱”
“哦”说着就从背包里拿出来两毛钱递给人家
进去一看,地方虽然小,但是卖啥的都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集市,不过唯一不同的就是,大家说话的声音都很小。我先是在里面转了一圈,顺便从空间里偷偷的移出50个鸡蛋来,然后我找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放下背篓。掀起盖在背篓的一块布,拿出叠好放在背篓的尼龙袋来,放在地上,在这上面放一个鸡蛋,就这样等着人来买。
没过多久,就有人来问价,是个老太太蹲下来小的声问:“闺女,你这鸡蛋多少钱一个”
“五分钱一个,什么票都可以,不二价,”
“你这也太贵了,供销社才三分钱一个”
“可是供销社没有货呀”
“好吧!你有多少”
“您要多少”
“你有多少我要多少,儿媳妇刚给老婆子生了个大胖孙子,得好好补补,要不然没奶吃,到时候还得受罪。”
“大娘,这里有50个鸡蛋”
“行,老婆子都要了”
“好的”
“不过得看看你得鸡蛋好不好,要是坏的可不要,而且还得要大的”
“行,您就放心吧,包您满意”说着就把背篓上面的布掀开,打开让老太太看里面的鸡蛋
“确实不错,行老婆子都要了”说着就开始往自己带来的篮子里,装鸡蛋,数了数确实是一共50个鸡蛋,就说:“给你2.5元,一斤粮票,半斤肉票,一张工业款你看可以吗?”
“都行”
“那就好,给”说完老太太就把准备的好钱和票给了我
看到老太太走后,我自己也起身转身出去,并不打算在里面再卖,进来主要是打探里面一下行情。至于里面的东西自己并没有打算买,自己空间里都有并不缺,没必要花冤枉钱。
县城并不大,最出名的支柱产业就是制药厂,来到制药厂家属区转悠了几圈,遇到看着面相好的,就会上前问问需不需要鸡蛋。就这样在制药厂家属院卖了二百个鸡蛋,一共赚了10块钱和一些票据。
而这边沈西哥俩背着麻袋刚刚回到家属院,还没来的及休息呢?正好遇上自家老妈,就开始问:“你们俩见到绵绵了”
“见到了”
“那你们给我一五一十的都说说绵绵在乡下生活的咋样”
“妈,老儿子饿了”沈北说
“吃吃,就知道吃,一顿不吃也饿不死”周涛正担心绵绵在乡下是不是受苦呢,就听到小儿子说饿了,气的说
这会正好沈文博回来了,正好听到母子俩的对话,就说:“行了,老三你和你妈仔细说说绵绵在乡下的事,老四你跟着我去食堂发点饭菜回来吃吧”
“唉这就来”
家里面沈西把从下了火车后的事一五一十不在落下的都说了一遍。那边跟着沈博文去食堂打饭的沈北也没有逃过家属院妇女同志的追尾。都吵着站在一旁的沈博文都疼,就说:“时间不早了各位女同志,你们先回去吃饭,等吃完饭咱们到大礼堂,让老四到时候仔细说说,你们看行吗?”
“是呀,是呀,你们吃完饭都去大礼堂哈,绵绵还给你待了一些特产回来呢,都是她自己去山上捡的呢”
“可以,可以,咋又带东西回来了这孩子这真是的”
“谁说不是呢”
就这样,在家年周涛在哪里听三儿子说有关绵绵的事,手上还不停的打开他们带回来的麻袋,并把标记好的拿出来了,同时也拿出来这次小的包裹,其他的都放在麻袋里。
沈博文回来后,就告诉他们,说吃完饭后一起去大礼堂,家属院里有好多人家都关系绵绵,想知道绵绵的情况。
“看不光是这样吧,现在上面提倡一家一户必须有一个下乡插队,他们是打算多了解一下乡下的情况吧”
“这也是人之常情吗”
“也是,要不是咱们家这几个孩子,大小就聪明又肯学,现在要下乡的就有他们当中的一个”
“恐怕不止一个吧”
“啥意思,老沈”
“听说最近城里混混越来越多,而且有的人在他们当中煽风点火,最近这些混混有些猖狂呀”
“那怎么办?”
“没有办法,不过就听担心你每天上下班的,要不调到军区来”
“能行吗?军区家属院工作本来就少”
“也是”
“算了,先这样吧,要是实在不行,就提前病退吧”
“你才多大呀,就病退,回头在军区在看看”
就这样一家四口吃完饭后,背着麻袋来到大礼堂
沈北负责把他们到了乡下简单绵绵后,能说的都说了,像什么拜访周局长,还有在山上打到野猪啥的都没有说。而沈西则是对照着明细,一个一个的把东西递到人家的手里。拿到东西的人家都在感慨绵绵的不易,还给他们准备山货。
而没有拿到东西的人家,即气愤有尴尬,谁让当初部队准备捐款的时候,他们拦着一家男人的。对于这样的事,大家都是自愿的,愿意捐款的都是平时和李子龙关系好的,以及部队最高的几位领导。即使他们眼红,也是没有办法,人家绵绵也是根据捐款名单准备的,肯定不可能你没有给她捐款,人家还给你准备回礼呀,那不是打肿脸冲胖子吗?
可就是这样,部队里的孩子在下乡后,有的父母就会提前或者写信要求子女,到了乡下给他们寄当地的特产,可是她们哪有想到,自家的孩子哪有像绵绵似的,如此快的融入到乡下的生活,每天不怕苦不怕累的在哪里挣工分,自家的孩子去了乡下后,不是嫌弃这就是嫌弃那,哪有真人的上过一天的工,还让他们寄特别,都吃不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