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大山村:饥荒时代的商业神话
作者:何可人J | 分类:古言 | 字数:111.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84章 留下一千人
又过了几天,天空总算放晴了!
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大山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将被子抱了出来,放在自家的院子里面晒。
汪菲菲家院子中晒得棉被衣物最多。
里正乘着清晨的露珠去了县衙,县令大人高坐在主位上,他脸上带着笑意,这暖阳照射到了屋内,给人一种暖洋洋的感觉。
“咱们也不用再让各个农户割地给那些流民了,就按照自己村子里面的多余的地去分!”
“这流民也是时候要安一个家了!村子里面的人多了,对于你们村子而言也一桩美事!”
“这家家户户啊,谁没有一个事情呢?若是村子里面的汉子多了,岂不是可以互相帮忙?”
县令大人似乎是害怕其他里正插嘴,一股脑的将自己想说的说了出来。
各个里正面面相觑,他们知道县令大人已经尽力了,没有让村子里面的村民割地就算是一桩好事了,至于这一千个人,自然是要安排到各个村子的。
不少村子中人,人口比较稀疏,他们倒是不反对,而那些村子里面的人口比较饱和的,他们纷纷站起来,说道。
“县令大人,我们不反对让流民在我们村子里面落户,但是这人口这一块,还希望我们村子能够安排少一点......”
“我们村子也是......”
“我们村子也是如此想法......”
“......”
县令大人满意的点了点头,只要是大家不反对一切都好谈!
这分给村子里面的人口,自然会按照每个村子里面的人口情况而定的,不可能盲目去将流民塞进村子的。
“放心,这些人人口,自然会根据你们村子里面的人口,以及剩余面积而定的。”
他拿起新的诏令,说道,“这是朝廷新颁发下来的诏令,上面明确写着要按照各个村子的情况而定,而且,朝廷将每个村子的占地面积扩大了不少,每相邻的村子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不少......”
里正们纷纷抬头看向了县令大人手中的诏令,他们虽是没有看见诏令上面写着的东西,但是眼中却好似已经看见了。
一个个的喜笑颜开!
县令大人按照每个村子的人口和占地面积为每个村子安排好了进村子的人数!
大家对于县令大人的安排很是满意!
因为大山村中人口是属于比较稀疏的,所有县令大人安排了六户进村子落户。
每一户最少的有六七个人,最多的有十一二人!全部都是大家庭!
那些小家庭的全部分给了那些人数已经饱和的村子!
各个里正们是先回去的,他们拿着批文,须得在各个村子的村口处等着落户之人的到来,然后给他们安排住的地方!
自然了,这住的地方肯定不是已经砌好的房屋,只是一块空地而已,这屋子还得他们自己想法子赚银子去建造。
建房子自然就得要银子,而大山村子中是有活儿干的,但是分到其他村子中的人还得自己去镇上做工,拿到钱才能建土坯房。
白天温度倒还好,但是一到晚上,可能温度直线下降,他们这些流民刚开始只能住在茅草屋里面,没有办法抵挡住大部分的严寒,时间久了肯定会得风寒的!
县令大人留下了一千个人,他站在高台上,身后正是粥棚,只是这粥并没有搬出来,而他的身边,围着两圈带刀的士兵,将军就站在其中!
他对着下面密密麻麻的流民们说道,“大家这一路走来,辛苦了,朝廷已经下了诏令,留下一千人在咱们石井县,其余人拿了朝廷的救济粮,去往其他的县城吧!”
他将人都分开了,县城的城墙门口,站了一排又一排的人。
每两排中间就站着一排带刀的士兵,防止他们出现挤压,推搡的场面。
等到他们全部都拿到了白米以及一两银子之后,县令大人又说道,“现在我叫到的户主到我们这儿来报到,我们安排你们进村子落户。”
这些逗留在县城里面的村民们都已经上报过县衙了,所以衙门里面自然是有每一户的人口记录。
原本吵吵闹闹的人群,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他们纷纷朝着站在高处的县令看着,眼中都带着光芒。
虽然大家知道,石井县中只能留下一千人,这对于他们这些看上去乌泱泱的人群来说,只会留下一小部分的人在这儿安家。
但是他们依旧希望自己会是那一小部分中的人!
随着一声声的叫唤,大家激动的都屏住了呼吸,止住了声音,现场安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够听到。
有人欢喜,自然就有人愁!
那些没能留下来的流民们都失望的耷拉着脑袋,但是一看到自己手中的白米和一两钱,他们难受的阴霾又被挥去。
而那些已经被留下来的人家,都欢呼雀跃着,他们手舞足蹈的大声呼喊着,有的人开心的恨不得直接在地上打滚,但是现场人太多了,他们只能抬着头,感受着这阳光的沐浴!
县令大人大声的喊道,“各位,各位,没能留下来的,就在咱们后面的粥棚里面吃完后,去下一个县城吧!”
无疑,县令大人已经将一切都安排的好好的了,就是不知道下一个县城的县令会不会如他一般做,还是仅仅是留下自己县城所能承受的人口的人,也并不会给他们发救济粮和银两!
这些救济粮说的好听一点是朝廷发下来的,说得难听一点,是县令大人,去那些达官贵人之家,挨家挨户收上来的捐赠之物!
商人是将银子看得比较重,但是也有一些商人是存在着慈善的心理的。
面对县令的请求,面对石井县中这么多的流民,他们也于心不忍。
但是也是存在不少的商贾人家,一毛不拔的!
那些未能留下来的流民们,家中强壮的男儿,带着自己的妻儿,背上行装,踏上了去往另外一个县城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