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演员
作者:雄心无畏 | 分类:历史 | 字数:110.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35章 大汉新朝,人事巨变
一周后,洛阳城中刘信登基大典如期举办,来到大汉十二个年头,刘信终于坐上了大汉至高位。
想当年,刘宏命刘信协助征讨韩遂叛军,刘信向刘宏提出请求,让荀攸做自己的随军参事。
那时候荀攸早就关注刘信多时,慢慢的从关注转变为研究,这一研究不要紧,再也无法自拔,自此跟随了刘信。
随后他说动贾诩和阎忠,连翻数次向刘信劝进,至今已过七八年。
为了拒绝荀攸和贾诩,刘信留下一句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刘信也确实按照这一原则,稳拿稳的走到了这一步。
现在的燕国粮食充盈,军力强盛,百姓富足,如今的大汉不会再像十年前那般,饥民遍地,易子而食。
如果张角之流再想鼓动民众,施行他那套符水救人的把戏来笼络民心,怕是没那么容易了。
这就是刘信“缓称王”带来的好处。
这样的王朝才会稳定,才会长治久安。
现在的刘信不再被称为殿下,而是被称为陛下,刘信的自称也由“孤”改为“朕”。
新朝新气象,按照燕国内阁各部五年改选的制度,大汉中枢系统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内阁首辅一位没出意外,不负众望由程昱连任。
程昱是最早跟随刘信的文臣之一,对刘信的起步和燕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帮助,第一任内阁班子在他的带领下,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尤其是在刘信不在朝的情况下,做出了许多次无比英明的决断,才有了燕国盛世景象。
贾诩和陈珪由于年事已高,功成名就,退出竞选。
陈珪已经七十多了,刘信同意他告老还乡,回到徐州过他闲云野鹤的日子去了。
而贾诩才六十,虽然退出了内阁,但刘信知道这老家伙可是相当能活,而且刘信也时常让华医堂给这些老臣检查身体,并提醒他们时常锻炼身体,现在的贾诩身体依旧龙精虎猛。
最重要的是,刘信对这老家伙可谓是拿捏的很准,算无遗策,经达权变,明得失,懂进退,尤其是非常看重自己的身家性命。
贾诩也是最早跟随刘信的几位谋士之一,刘信对他非常放心,因此不想让他早早辞官养老,便将自己手中的王牌暗卫组织天眼交于贾诩管理。
一是因为现在的天眼组织可谓是极其庞大,不仅覆盖了大汉的各个角落,还遍布大仲王朝以及远在中亚的康州。
刘信现在贵为天子,日理万机,没有更多时间来处理天眼的一些事情,让贾诩这个心腹谋士来接管在合适不过。
再就是贾诩的儿子贾穆已经奉刘信的秘密命令前往贵霜布局,这件事保密级别非常高,知道的人非常少,由思维缜密的贾诩来掌管,既能将此次任务做到更完美,又能更好的保全中亚天眼人员的人身安全。
但是,刘信可不是圣母,他知道天眼最主要的目的是打探情报,即便出了什么问题,起码对大汉的国祚影响并不大。
毕竟明面上还有军部的军情部,同时也在做着类似的任务,无非军情部更多侧重敌人的军事部署,天眼更多侧重敌人的政治动向。
因此,负责监视文武百官的异眼和保护官员及家眷安全的隐风,这两个暗卫组织,刘信是不会放手于他人的。
这是刘信最后的底牌,他不会把国运赌在自己对文武百官的信任上,同时也不能让这些国家栋梁出现半点闪失。
不过,若是有官员做出通敌卖国、为非作歹之事时,异眼会第一时间传回消息,届时若可直接公开,便会交由司法部处置,若不便公开时,负责保护他们安全的隐风,便会化身刺客,对有异心的官员采取极端手段。
这些年荀攸在吏部做出的政绩足以让人信服,最重要的是以前许多燕国官员的考核及提名都是出自他手,在投票选举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荀攸顺利升任内阁次辅一职。
从第一任内阁成员的布局看来,程昱来自兖州,是庶民出身,但他是最早跟随刘信的老人,运筹帷幄,代表着中原一系。
贾诩来自西凉,跟随刘信也早,智计百出,代表当时燕国以外来投的人才。
陈群代表颍川一系,沮授代表河北一系,陈珪代表徐州一系。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刘信的平衡之道,大汉朝堂个个精英,心如明镜。
推举来自颍川的荀攸进入内阁,那陈群自然就退出了内阁。
经过众人的分析及推选,最终燕国第二届、大汉第一届内阁班子终于落定。
首辅程昱,次辅荀攸,成员为沮授、皇甫嵩、刘晔和杨彪。
皇甫嵩自不必说,这些年群雄割据,虽然洛阳一地当时不属于燕国,但却跟燕国同气连枝,皇甫嵩为大汉鞠躬尽瘁,不惜此身的精神深深打动着众人。
刘晔跟随曹操投降刘信,曾经在兖州担任重要官职,一直兢兢业业,对兖州做出突出的贡献,尤其是改进的霹雳车,在这个时代堪称国之利器。
回归大汉后,刘晔并不想跟着曹操出海,因此留在大汉朝堂。
再加上刘晔此人温文尔雅,博览群书,又是汉室宗亲,在刘信的平衡之下,大多数人还是推举了刘晔。
如此一来,既能安了曹操这些降将的心,让世人知道,大汉用人,一向视才而定,也能在内阁中注入新鲜的血液,不再局限于已经固化的燕国思想。
至于杨彪,则是在长安隐忍多年,又配合曹操里应外合打破西凉残部,平定三辅,功不可没。
更何况他之前的地位就不低,是刘协一朝时的太尉,又有爵位在身,最重要的是杨彪本就德高望重,名声显赫,也就顺理成章的进了内阁。
能进入朝堂的文武都不是泛泛之辈,都懂得“简在帝心”这四个字。
即便是燕国的老臣,也要从刘信的平衡出发。
除了内阁之外,各部及各州郡的官员也有很多发生了变动,为的就是让新归附的地方快速融入大汉新朝,达成各地区相对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