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女姜月的古代田园生活
作者: | 分类:古言 | 字数:34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54章 雀蒙眼
回去的时候刚好早上九点钟的样子,吃过早食,陈氏就兴冲冲回屋换身衣裳。
因这座宅院居住的有年轻妇人,姜大河过来多有不便,姜老太太则招呼院里的妇人们把她昨晚泡发的老面酵头,搬到门口的板车上。
七八个大盆里面都是已经发酵好的面糊糊,只等运到馒头工坊,由陈氏教工人们多少发酵面糊兑多少面粉就成,这个事陈氏干的最多,面糊和面粉的比例,可说是信手拈来,加多少水能和成多少的软硬度,手上的准头稳得很。
毕竟是陈氏第一次教徒,众人陪着一起去,给她壮壮胆,也好查漏补缺。
去到相隔不远的馒头工坊,刘管事上前一步推开院门,就见男女工人分成两排站在两侧,见姜月一行人进来,忙躬身行礼,姜老太太忙让大家不必客气。
哎,这城里哪哪都好,道路平整干净,没点泥巴,房屋也好,青砖灰瓦,墙也刷的粉白,就是这人呐一个个太过多礼,动不动就鞠躬行礼,她这也不是人家的爹娘长辈,平白无故的可受不起。
陈氏倒是还稳得住,并不紧张怯场,看到这二三十个人站在一处,也不忙分配活计,只问他们是愿意男女分开干活,还是力气大的一起干活,力气小的一起干活。
工人们面面相觑,不约而同选择男女分开干活。
这就好办,陈氏利落的把和面的活计交给女人,揉面剁馒头的活计交给男人,虽然她天天嚷嚷着和面如何累,若是比起揉面排气剁馒头,那还是和面轻省些。
分好工,陈氏就让男人们把车上的面盆都卸下,放进和面房,接下来就是让男女工人仔细看她如何和面,又细细讲解怎么辨别面粉糊糊已经发酵好。
末了说一句:“这是先前留的老面酵头,昨儿让我家老太太提前泡上了,等会儿我再教你们怎么留老面酵头,老面酵头怎么泡发酵的更快,和出的面蒸出来的馒头吃起来更甜。”
姜月见她教的似模似样,颇是认真,每一步讲解的也很细致,想来陈氏自己私底下没少琢磨,见她如此上心教学也就放下心。
等陈氏亲自和过一盆面,让负责和面的工人们也人人上手和一小盆面团后,姜月知会陈氏一声,就带着姜老太太、赵翠英还有星娘先撤了。
没办法,从面团到发成发面还得等上好一段时间,待在这儿也是大眼瞪小眼,姜月决定趁着这个空档,先带星娘去赵管事和乔老大推荐的医馆看看。
她们此次的车夫兼导航就是房米小伙计,因和大毛颇能玩得来,乔老大就安排房米在姜月一行待在府城的这段时间里,给她们赶车带路什么的。
房米自小在府城长大,这两年因为能帮着跑腿干活,跟着赵管事等人去过许多地方,听得姜月说的三个医馆名字,就决定由近到远的跑上一遍。
“老太太,婶子,姜姑娘,济仁医馆到了。”
姜月掀开车帘抬头望去,果然门口的牌匾上黑漆庄重的四个大字:济仁医馆。
姜月扶着姜老太太下车,又把星娘抱下马车,一行人径直进入医馆。
“几位是谁不舒服,过来坐下。”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指着桌子前放置的一把椅子道。
姜月见老大夫的眼睛打量着赵翠英的方向,也扭头看过去,只见便宜娘此刻额角沁出一层薄汗,脸色泛白,手也不自觉颤抖。
姜月心下就是一惊,忙握住赵翠英的手唤道:娘,你这是怎么了。”说完就把手上星娘交给姜老太太,一把拉住赵翠英的胳膊把她按在看诊桌前的椅子上。
赵翠英被姜月这一拉一按的连番惊动下如梦初醒,猛的站起,拂掉额头的细汗,苍白着面色解释道:“我无事,我就是紧张的,缓一会儿就好了。”
说着就要把星娘抱上椅子,姜月一把走上前,抢先一步把星娘抱上椅子坐稳。
回头见便宜娘虽依旧面色苍白,但那种令人揪心的症状确实轻许多,方放下心来。
星娘今儿十分乖巧,把手放置在脉诊上,由着老大夫细细诊脉。
老大夫皱着眉头两只手都诊过一遍,方道:“你家小姑娘有些营养不良,不过也不甚严重,不用吃药调理,多吃些鸡蛋肉菜有营养的就行。”
姜月等人方才反应过来先时没和老大夫说清楚,姜老太太忙解释她们是来给小孙女看眼疾,说着细细说了一遍星娘眼睛的一些症状。
老大夫并不出声打断,等姜老太太说完冲她点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看向面前椅子上端坐的小小女童,温声道:“你白天看东西清楚吗。”说罢从身后的药柜里取出一小撮女贞子,让星娘数数。
“一共是八个。”星娘扫一眼他的手心,声音微低。
“那再数数这个茴香籽有多少粒。”老大夫又抓一小撮茴香籽。
星娘歪着小脑袋,拿小手慢慢扒拉,口中也轻轻数着:“一个,两个,三个……是十四个。”
“哎,可真聪明。”老大夫又让星娘把地上的一根头发丝捡起来,孩子向来感知敏锐,星娘能感受到面前老爷爷的善意,果然照老大夫说的从地上捡起三根头发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