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居一品
作者:笙歌独欢 | 分类:历史 | 字数:132.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13章 办学
武职和给铁矿、茶园一成利的主意是苏惟生跟滇池王早商量好的,根本不用再获得滇池王的许可。
之所以这么跟都石和乌兰说,不过是让两人领自己的情罢了。
当然,也有些让他们体会“来之不易”的意思。
苏惟生这一趟去王府不过是做做样子,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近处没那两族的人,是吧?
他过去陪羽先生手谈一局,便悠哉悠哉回了府衙。
下午将任、关、周几家的老爷子和花城各乡绅请过来开了个茶会,软硬兼施地讹了一笔银子,作为办学的前期费用。
无他,办书院得有地方啊,然后桌椅板凳、书籍、人手……哪样不要银子?
当天傍晚,各家就把银子送了过来,苏惟生立刻让苏惟安去操持了。
书院的选址就定在郝同知原来住过的那间宅子,主要是那地方离府衙、府学都很近,方便管理。
除了这一间,苏惟安还准备把前后左右的宅子都买下来,进行修缮。
不过苏惟生也没白拿大家的银子,专门交代了要在书院最显眼的地方立一块石碑,把捐过银子的人名都刻在上头,让所有学子知道他们的贡献。
然后他又把周学正、府学几位教授都请来商议了一整天,最后决定将书院分为五个板块,蒙童、算学、律法、四书五经和骑射。
夫子的人选么……
卢教授道,“启蒙夫子的要求并不高,有个童生功名,人品过得去就成。不过只能找那等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或者年纪大的。稍微有些家底的、年纪又没到的,都想着往上考,怕是分不出多少精力来教学生。”
这么一说,苏惟安倒是想起一个人,“大人,整个花城就这么几个童生,都是有数的,要么是商家子,要么是官家子,农家子也在府学念书,准备继续考院试。”
“只有一个罗玉出身农家、两边不靠不说,还因一场病丢了差使,掏空了家底,如今只靠抄书和帮人写信过活。人品么,几个月前教数数的时候,您不是也见着了?”
“罗玉啊?”苏惟生有些印象,是个四十多岁的清瘦男子,那会儿每天都来府衙帮忙教人认字数数,苏惟生见着还问过几句。
栾教授道,“这人我知道,离内子的娘家不远,原来还做过咱们府学的文书,是自己考上的。后来病了好几年,差使又不等人,前任知府大人就让关家一个远亲顶替了。”
“那人做得也还行,罗玉病好之后,府学这边又没空缺,就闲了下来。他人品是没的说,自己穷得妻儿都快养不起了,还有一副热心肠,得闲了就在大街上把撒欢的孩子们拉来教认字。久而久之,附近有些孩子的父母也会送些吃食过去……他在城北那一片名声极好。”
周学正道,“要不咱们还是意思意思,把消息放出去吧?虽然那些家境好的的确看不上这二两银子的月俸,总得顾个大面儿。”
苏惟生看他一眼,哦,这人是周家的嫡子来着,怪不得不把二两银子看在眼里,
“那就把人都请来,趁衙门封印前,本官亲自见一见。”
紧接着又是算学,卢教授提了一个人,他的族侄卢俊杰。
卢教授这话一出,简直是全场赞同。
为什么呢?端因这人的名声太响亮了,说出去连四岁孩童都知道,“哦!就那个算呆子啊!”
为什么是算呆子呢?
因为这家伙考秀才考了无数次,算学次次全对,四书五经那叫一个惨不忍睹,连资质平平的读书人都比不过。
因着家境不错,卢俊杰索性放弃科考,一门心思研究起算学来。
有一回去任家做客,刚巧碰见任家老爷在对账,他一眼就看出不对,非说管事做了假账,说每本账册都有假。
那管事在任家做了许多年,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两人吵吵嚷嚷,卢俊杰还扯着那管事去见官,任老爷怎么拉都拉不住,最后闹得花城人尽皆知。
结果任通判在外头请了好几个积年的老账房看了一天一夜,还真发现了不对,那账做得极为细致,险些连这些老人都瞒了过去。
然后,卢俊杰的名声就这么传出来了。哪家有个拿不准的,都爱找他。
苏惟生去府学视察的时候还碰见过他一回,考校了一下,结果么……不说也罢。
要苏惟生说,这人不光擅算学,还擅账学,对数字极为敏感,要放到户部,绝对会让人抢破头。
见大家都没意见,苏惟生就把人定下了。
骑射这一块儿,苏惟生打算请葛飞推荐几个退下来的老兵、再要几匹边关淘汰下来的老马。
接下来大家又各自提了几个律法和经书的夫子。
苏惟生还光明正大地把博阳府学那一套奖励制度给搬了过来,每次年考,第一名奖励十两银子、第二名八两……到第六名就没有了。
束修每个学生一年二两银子,家里穷的可以在书院干活儿以代束修。
另外,还有每年科考的奖励,考中一个童生,奖励二十两,一个秀才奖励五十两。
周学正算了一笔账,“大人,有奖励是好的,可这五个班级,每年光夫子们的月俸和第一名的支出就得近二百两了,书院哪来这么多银子啊?”
苏惟生并不在意,“刚开始办学,学生不多,也是没法子的事。待往后来的人多了,束修自然多起来了。再者,届时真有出息的,府衙这边补贴一二也不算什么。连带着夷人和各个县城的学子一样可以过来念书,本官一般看待。”
夷人那边黎映求之不得,定然是要配合的,所以眼下也不会那么缺生源。
周学正心说,你当然得一般看待了,这年头,哪个县里出了有功名的学子,户籍在哪儿,便是哪个主官的功绩,的确不管在哪个书院念的书。
可你是知府,无论哪个县出了秀才举人,你都有功劳啊!
不过他虽然腹诽个不停,却也明白办学对花城的好处、以及对自己这个学官的好处,
“那么如今府学那些个白身学子,是不是就要挪出来了?”
毕竟按规定,进府学是有门槛的,至少得有个功名在身。
只是前任谢知府管不了事,滇池王又不管府学的事,才让各乡绅钻了空子,把家里只识几个字的白身都塞了进去。
人家势大,教授夫子们又不能赶人,只能捏着鼻子一并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