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元兴补天录之丁令威

作者:朱四公 | 分类:历史 | 字数:36.5万

第7章

书名:元兴补天录之丁令威 作者:朱四公 字数:1152 更新时间:2024-12-25 15:06:59

当日,东林寺的寺内寺外,来客甚多,从昙邕一出手,就聚集了大大的一圈人,里三层外三层,都围着看。

旁观的瓜众见得火苗突然熄了,只留下一截木头,又闻“报仇”之类的话,都叫道:

“坏了!坏了!原来这和尚会妖法,烧死了个人,还变出一截木头来,这下子要报官了。”

这时,人群里挤出一人,对众人说道:“报什么官,我就是官呐。我就是新任的江州刺史桓石生。”

此前的江州刺史名叫王愉,出自太原王家。江州扼守荆扬门户,又是财赋重地,桓玄一入主朝堂,就立马换上了自己的堂兄桓石生,这几天刚刚走马上任。

昙邕见地方上有司愿意受理此事,也乐得解说清楚,于是走到刺史桓石生面前,自报家门,言是远公座下弟子昙邕。

桓石生拱了拱手,回了礼,远公威名,他也如雷贯耳,对其弟子,自然也会有几分客气。

而他刚才旁观已久,也知道此事必有蹊跷,所以先不着急表态,且听昙邕如何自辩。

原来,自从北方乱起,江州虽然沿江,却不当南北要冲。当时中原流民,从北地渡江而来,当时渡江,有两大口岸,一个是长江下游的京口,另一个则是长江上游的荆州。

渡江过后,流民们大多衣食俱尽,只得逗留在当地,多被当地州牧引为兵源,因此京口和荆州,主其事者就重兵在握。有东晋一代,上下二镇的格局形成,实有赖于此。

但也有少部分流民,渡江之后,辗转困顿,遍地流离,也有来到江州的,一时衣食无着,或饥或冻,倒毙而死。

当时,各地民间都设有善堂,其中一部分职能,就是替这种无主的尸首收尸送葬。

早些年,这些善堂尚可提供一副薄棺,勉强替死者维持住一份体面。随着倒毙的尸首越来越多,各地善堂已经连薄皮棺材都提供不起了。

聪明的江州人民,在当时就发明了一种活板棺材。这种棺材,看上去与普通棺材无异,只是底板,却是一块活动板。

入殓完毕,抬至乱葬岗后,将底板一抽,尸体滚落坑中,就可草草掩埋,随后,即可将空棺速速抬回,赶着安排第二场入殓。一日之内,一具棺材,竟可安葬数十人。

这一招,人称“嗤啪快棺”——“嗤”是抽掉棺材底板的声音,“啪”就是尸首滚落的声音,倒也是十分生动简练。

据有的史学家考证,这可能是人类有记载的最早的共享经济形态。

而刚才那个高个子,实非人类,它原是由栗木制成的一根大抬杠。

秦末,西楚霸王项羽入关之后,分封了十八路诸侯,英布受封九江王。他遂恢复周制,在九江国内各地重新立社,祭祀土地社神。

古时立社,必植社木,用以代表社主。社木树种的选择,也大有讲究,所谓“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自从周代之后,华夏一族立社的社木,均取栗树。

到了汉末,各地法纪驰废,江州城社庙的这根社木,此时已长成一棵四百年的苍天大树,也被歹人盗伐,后来辗转卖给了江州当地最大的善堂善德堂。

善德堂购得后,就取它制成了一根抬棺材用的大抬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