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61带着食品批发部
作者: | 分类:都市 | 字数:88.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74章 家乡巨变
“本来还以为你会去县城转转,没想到你小子猴急,既然这样,那咱们直接回家。你老家这几年的变化可不小,到时候可不要吓着了。”孙连赢笑着打趣道。
“哦!怎么和变化法,孙叔您说说。”李文好奇。
“你小子先看看窗外的田野,看看田地有没有什么变化。”孙连赢指了指路边的田地。
刚才从长安回来,路上大多都是山,李文看的还不是很明显,现在到了平原地带,就很明显了。
现在是夏季,田里的麦子已经上浆,看样子再有一个月就要丰收了。
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汽车每行驶一段麦田就会出现一大片果园和一大片蔬菜田,每一片地都有上百亩。
李文是农村孩子,从小摸爬滚打在各种果树上,对果树自然认得,一眼就看出了桃子,梨子,苹果这些果树。
李文小时候这样的果树种植量很少,现在居然大批量种植,还套上了纸袋,看起来就高端了不少。
蔬菜地也是五花八门,种植着各种应季蔬菜,现在菜地里还有不少人正在劳作。
“孙叔,你说的变化是这些水果树、还有蔬菜对吧?”李文观察了一阵,笑着开口。
李文其实已经猜到了原因,无他,前些年自己回老家可是捐赠了几座工厂,而且还让公司给了老家这边不少采购订单。
“你小子不愧是商人,眼睛就是毒辣!这些蔬菜和水果就是你们县发财的主要原因。
这些年渭河县还有附近几个市县水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二十万亩,蔬菜面积更是超过百万亩。
这二十万亩的水果园经过精心作物,套上果袋,每年可以精选出超过四万吨优质商品果进行出口,可创造外汇港币四千多万。
百万亩蔬菜除了城市供应外,剩下的都提供给你捐赠的酱菜加工厂。
这个酱菜加工厂现在可牛气大发了,每年产出的内需先不说,出口销售额就有一千多万,比很多国营大厂都厉害,很是了得。”孙连赢逐一给李文解释道。
李文听着,欣慰的点了点头。有了这些大厂源源不断的转动,当地的民生才能提起来。
出了渭河县,李文让汽车行驶的慢一点,这样就可以仔细观看周边的变化。
“不错,不错!”
多年没回来,渭河县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农民比一路走来遇见其他地方的农民更加健壮,脸上笑容更多,肤色也更加健康,可见生活更好。
在远望路边的村里,以前到处可见的茅草屋基本都已消失不见,土坯房也越来越少,更多的农户家里盖起了青砖瓦房。这就是富裕的一个直观体现。
在农村有两件大事,一个是起房子,一个是娶媳妇,起房子很多时候比娶媳妇更加重要,因为这个房子往往要住几代人。
外人走进村里,看见你家是茅草屋,那么不好意思,没人给你家孩子说媳妇。
但你有三间砖瓦房,那就不一样了,一看就家庭富裕,一准娶一个漂亮媳妇,后代质量都大大提高了。
所以,一栋好房子在农村是一个家庭的门面,门面好了,就真的证明家庭富裕了。
随着汽车距离李文老家新镇,三星村越近,路上的行人也越来越多,路上到处是各种牛马车,拖拉机,偶尔还有卡车路过,看起来一片繁荣。
“这些车子都是去你们村拉包装箱或者给你们村运输成熟的水果,现在你们村可不得了咯!你看看比公社都繁华。”孙连赢在一旁看似酸溜溜的说道。
“很好,我这么努力回馈家乡,不就是想让家乡变得更好嘛!”李文看的眉开眼笑。
到了镇上,李文特意让车子穿行镇子中间,希望看看镇上的变化,这里可是自己刚穿越那会儿经常来的地方,很有回忆。
但是走进镇子才发现,街道上人很少,就连国营饭店都关门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李文看向孙连赢,等着孙连赢说出答案。
“叔先卖个关子,等到你们村了再说。”孙连赢笑眯眯的说道。
“额!那好。”
李文很是无语,都五十来岁的老头了,居然还卖上关子了。
车子出了镇上在行驶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到李文老家了,李文一时有些紧张,还有些兴奋,更多的则是期待。
上次李文回家虽然也闹出了不少动静,但终归是偷着回来的。这次可不一样了,那是浩浩荡荡,招摇过市,彻彻底底的富贵还乡。
等车子到达距离三星村还有三五里路的王家村时,原本还是四车道的柏油马路突然变成了六车道的水泥路。
六车道的混凝水泥路直接从王家村旁直穿而过,看起来壮观不少。
过了王家村,一排排建筑房子开始出现,不远处依稀还看见一些厂房,路边也出现了各种路边摊。
“这,孙叔这是怎么回事?”李文惊讶的一时间竟然忘记用精神力去查看。
“车子再往前走,你自己就明白了。”孙连赢笑着道。
“我靠,国营饭店?国营饭店怎么开到这来了。”李文心里一阵握草。
出于疑惑,李文放出精神力开始查看,只见国营饭店后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拨着算盘,可不正是当初国营饭店的小马哥现在的老马哥嘛!
李文又放出精神力在街道四周查看,顿时一种惊喜涌上心头。
“孙叔,这是,公社集体搬到我们村了?”李文不可置信的问道。
“你小子发现了啊!对,你们镇公社搬到你们村了。当然,名字没变还是新镇公社。
自从你们村开了工厂以后,生意越来越好,规模也是越来越大,收入越越来越多,各种福利县里都眼馋。
不过,随着工厂规模越来越大,人才缺口也就越来越大,加上还要官方的辅助,各方面协调就逐渐困难了。
刚好你们镇上又没啥产业,街道也有些狭小,县里和公社还有你们村干部坐在一起商量,干脆在你们村外再建一条街,作为公社。
这样一来,各种问题迎刃而解,你们村有钱,公社有人辅助,新建的地方也大,各方面配合的都很好。
事实证明确实不错,去年公社搬过来以后,以前各种打架斗殴的事也少了,交易的问题也容易解决了,一切都在良好发展。
现在因为你们村的工厂,街道上的集市也不分单双日了,天天都有,你看街道上专门划分的摊位,摆摊的天天都是爆满。
这些进货和卖货的人在工厂交易完后顺便采购一下,来这摆摊的可没少赚。当然,公社每天的摊位费和税费也没少收,比他们以前的清水衙门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