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里的配角小村姑翻身啦
作者:夏西西 | 分类: | 字数:120.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93章 开岱
哎,公社也太小气了,给点氮肥怎么了。
朱小琴自己读完自己那稿子,都觉得热血沸腾,有一种可以为建设新社会抛头颅洒热血的干劲。
但是并没起什么作用。
其实一开始她从朱队长那并没有多么激动的表情中,就应该可以预见的。
这种热血的稿子,领导估计都听多了,能说点话鼓励鼓励她不错了。
毕竟还给了她一杯子呢。
一杯子,一辈子,为国家,人民努力奋斗。
朱小琴知道的后世有些公司,工作十年了发个杯子,就是寓意一辈子为公司奋斗。
“大队长伯伯,你不是有一个这个杯子了嘛,怎么看我这个还那么新鲜呢?”朱小琴看他拿着杯子来回看,很奇怪。
他又不是没有。
“你这话说的,奖励这种事,一个不嫌多,两个不嫌少啊,我还指望哪天我们大队拿了生产量第一,公社再给我个杯子呢。”
大队长那是看杯子新鲜吗?
那是看奖励新鲜。
毕竟之前那杯子等于就是他要来的。
虽然回去兴奋了段时间,但是后来想想还是不对,还得是那种表彰大会上发的,才是他想要的。
“小琴啊,你来一趟,公社就能给发点东西,真不错,你那文章继续写啊,说不定下次又瞎猫碰上死耗子了呢。”
朱队长说完才反应过来,立刻“呸呸呸”了三声。
“我的意思是,你多投一投,说不定哪天报社觉得你的稿子又合适了呢,对吧。”
“大队长伯伯,我晓得你意思,我会继续写的, 省城的不行,我们就先投宜城,说不定也能有点用呢。”
“你说的对,坚持就好,这样,接下你投稿的邮票钱大队给你包了,千万不要心疼这个钱啊。”
本来大队长想说把笔和纸也包了的,但是大队真的没很多村民想的有钱,所以话到嘴边改成了邮票。
抠搜是这个时代的习惯。
朱小琴压根就没想报销点东西,朱队长这么一说,她当然很高兴了。
太善良了。
这要是小蔡婶子在,听她都能听出大队长的意思。
不说都报销了,给点别的好处是至少的。
“那伯伯,我们这次来,公社都没提氮肥的事,这要怎么办啊?还是得直接去说吧。”
“哎,我去过了,哪里能真的等他们反应啊。”说到这里,朱队长叹了口气,“主任说今年来的化肥数量有限,要优先产量低的几个大队。”
下水河的粮食产量在朱队长几个村里算是收成比较好的了。
应该说,他手上有好几个村的粮食产量都还不错,但公社讲究的就是一个公平,不能所有的产量高的村都在一个大队。
所以你手上有几个粮食产量不错的,那你就得再带几个目前还比较困难的村子。
朱队长要氮肥要的就是想给他手下困难的村子的。
他让朱小琴不要卖惨的原因就在这儿,因为真的生活的困难的,他是经常见的。
公社的领导也一样。
现在这些领导都是要经常去各个公社各个村看的,越困难的地他们去的越多。
虽然很多事情不是他们去的多就能解决的,但是至少在领导心里留下点痕迹。
以后有什么事,有良心的领导还能想到他们。
朱队长有手上还有两个村离下水河他们这里要翻一座山。
其中一个村子叫开岱,里面有只有六十几户,一百号人出头。
在别的村都能至少吃饱的情况下,他们这个村活得还很艰难。
每年地里收上来的粮食交了公粮,最后结算工分分给他们的粮票,他们都没钱全部换成粮食。
很多时候只能卖一半粮才有钱买一半粮,吃精粮是不要想的,每次都得靠大队长全部换成粗粮。
就这样,家里也不够吃。
吃都不够吃,就别说上学和看病了。
他们是每年都要跟大队借粮食,否则是真的会有人饿死的。
只能说,还好现在活不下去还有地方借粮,要不然就只能老人先等死,然后再说其他了。
回村的路上,朱队长对着朱小琴这个小辈说了很多。
朱小琴这才知道,原来他们村在很多村里都是属于生活的算很不错的了。
细想来,穿越来了这么久,她就没有因为吃愁过。
空间里的东西归空间里的,除了偶尔她实在馋了吃点零食,剩余的时间除了要卖东西的时候,她不太拿里面的东西出来。
虽然也有她卖了空间里很多东西换了钱,然后买的那些精粮的原因,但是她不出去换东西的日子里,吃的也不差的。
都说这个年代的人少油水,他们村算不错的了。
“那肥料没要到,开岱村里要怎么办啊?”朱小琴坐在自行车后座,手紧紧的抓着坐垫,问道。
“还能怎么办,之前怎么种现在还怎么种呗。”
开岱的地是真的不太好,他们产量按下水河的产量比,只有下水河的三分之二,还少点。
要是有些好肥料,产量肯定能提升一大截。
这也是为什么他听见公社进氮肥这个消息之后那么开心的原因。
他想着借着小琴来公社开小会的机会,别的不说至少有正当理由搭话,说不定就能弄到点化肥呢。
事实证明他想多了。
“不过土里刨食那么些年了,大家都习惯了,开岱他们只能继续借粮食,等以后肥料多了,说不定就能有变化了。”
朱队长路上说了这么些话,不是想要产生什么结果,就是实在想找个人说说话。
一路上自行车骑也要骑快四个小时,正好够他吐槽干净了。
他是这么想的,朱小琴可不是。
她正好觉得自己写的村里的日常太平淡了,这不是现成的例子嘛。
故事只写自己的,容易写死。
写写别人的也不错。
反正她投的两份省城的报纸都没反应。
她已经决定回去就跟《宜城日报》联系,跟着她之前的两份稿子,看能不能出个连载系列。
东边不亮西边亮,她就不信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这里看不上,那里也看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