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里的配角小村姑翻身啦
作者:夏西西 | 分类: | 字数:120.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42章 老乡家里
两人最后饭是在学校北门附近居民区的老乡家里吃的饭。
要不说劳动人民的智慧呢。
大学多的地方,总有些人家的孩子有钱不想吃食堂。
但是去城里又远,不是谁都愿意来回好几个小时就是为了吃顿饭的。
比如朱小琴这种。
她看彭越安那么热情,自行车都骑来了,也不好意思说我们去吃食堂吧。
只能带他换了个地。
京大和华大边上除了一些老旧的楼房,还有些平房。
朱小琴带彭越安去的就是平房不靠路,有些偏的一户人家。
老乡姓王,他老婆也姓王,来吃饭的人除非年纪特别大的,其他人都喊王叔王婶子。
这户老乡家还是宣晓光毕业之前带她和林宇还有几个别的同学来的。
说为感谢大家的照顾,所以请大家吃个饭。
朱小琴其实就给他的租车事业介绍了点同学,就被他拉进照顾行列了。
宣晓光一毕业就准备去羊城,他想看看能不能去港城发展发展了。
这在回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所以其实用的是谢谢大家的照顾这种借口,其实喊的吃饭的人都是他觉得以后说不定能用的上的关系。
就是这么现实。
现在消息灵通点的人都知道内地的人收入有多低。
就不说国内国外了,只说说粤港澳。
他们因为离的近,所以人员交流频繁。
边防地区一直流传着“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人家八分钱”,“内地劳动一个月,不如港城干一天”的顺口溜。
关键这话一点也没夸张。
一河之隔而已,这一年收入能差了快一百倍。
大家看不到也就算了,看到了怎么可能无动于衷。
所以这一块的偷渡潮一直很严重。
宣晓光本身去羊城也是去的正规单位。
现在的大学生可是很吃香的,别管什么工农兵还是自己考上的。
那都是稀缺资源。
他本来又是特别会来事的那种,没毕业前就找好了羊城接收他的厂。
顺利的话他就去港城混混,不行的话在羊城待待也不错。
反正不愁工作。
临走前跟大家好一番称兄道弟,就差说大家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姐妹了。
朱小琴这个时代还没见过这样的人,也算是开了眼界了。
不过她觉得说不定他还真的能在羊城港城混得开。
朱小琴自己加这次一共就来了三次。
不过王叔记性好,一看到她就很高兴。
“同学又来吃饭了。”王叔笑眯眯的问了句。
“是啊,王叔,带我学弟来吃个饭。”
朱小琴之前听宣晓光说,这家人的大女儿在隔壁沽口的厂上班,小女儿下乡了,朱小琴跟他家小闺女年纪差不多大,
所以王叔王婶看到她们这个年纪的小姑娘就会特别客气。
他们可能想着,自己对别人家姑娘客气,说不定别人也能对自己姑娘客气一点。
很朴素的价值观。
虽然大部分时候这些做法只能安慰他们自己,
但是这也是他们朴素的爱的体现。
“王婶,今天有什么菜啊?”朱小琴看着在院子里洗碗的王婶,问道。
现在在这种私人家里吃饭可没办法点菜,都是他们有什么,点什么。
“你来的早,中午刚捞了几条鱼回来,做个清蒸鱼吧,还有些面条,刚擀的。”
他们这里的鱼一般都是一大早去崇文门那里买回来,但是也不敢买多,天气热,鱼活不了多久。
基本上早上的就得中午吃饭。
下午早一点的时候偶尔会有老乡捞的或者钓的鱼送来。
价格跟崇文门的差不多,赚点贴补家用。
朱小琴回头问了彭越安一句,“你有什么忌口的吗?”
彭越安摇了摇头,“我不忌口,就是辣吃的少,学姐,你按你喜欢的来就好。”
“晓得了,那王叔王婶,来条清蒸鱼吧,再来两碗菜汤面,加菠菜油豆腐。”朱小琴想了想,点了个鱼和面。
“好的,好的,你们先里面坐着,很快就好了。”
点好了吃的,两人就坐下了。
院子两边盖的三间小房子是像包厢一样,一般五六个人的时候才会用上。
他们这种的就是中间的屋子里,里面放了三张桌子。
因为现在才三点多,不早不晚的,所以只有他们两个人。
这种情况说话才能不担心。
一坐下,朱小琴就开始问他地震相关的一些事情了。
她后来的报道看了一堆,但是资料是很有限的。
而且因为那个时候书没出版,她都已经放弃去想自己这故事有没有起到作用了。
彭越安其实后来的事有些迷迷糊糊了,他主要只记得之前发生的事。
“学姐,你的书写的真好,很真实,我那天是陪我朋友逛鱼市的时候听摊子上的人说的,说一群群的鸟跟疯了一样往船上撞,一下子就跟你书里的情景对上了。”
彭越安脸色突然变的有些苍白,他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情景,都还是有些后怕。
“我一开始以为只是碰巧,后来快傍晚的时候天的颜色也跟你写的一样,弥漫着黄色,而且井里的水颜色也不对。”
只能说虽然彭越安他们住在镇上,但是还好院子里有口井。
这一个现象是巧合,对上了三个,总不能还说是巧合吧?
他从小记忆力就好,他朋友也知道,要不然都想问问他是不是记岔了。
彭越安那个时候已经不管是不是巧合了,赶紧跟他住的厂区的领导去说了。
但是朱小琴那书因为以乡村小说的形式发表的,
而且那个时候很多人对地震是真的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他虽然提醒了很多人,但是最后晚上不睡觉跟他一块在外面待着的,也就他们三个一块从申城来的。
“我也是之前正好准备写别的故事,查了些资料,谁知道云省的地震就来了,然后我赶紧改了改就把故事发表了,谁知道没多久唐城又……”
“不过能起到作用,我这书还是没白写。”
彭越安听她这么说,一下子从包里拿了三本她出版的《养殖场的故事》,然后说道,
“学姐,你这书真的写的很好,最关键的是你这书救了我一命啊,我们书店那里上的时候只上了三十本,我一下子买了二十本,要不是怕别人买不到,我就都买了。”
“不过我就带了三本过来,你能先帮我签个名吗?”
朱小琴一听他买了二十本,眼睛都瞪大了。
她这书的定价是一块一一本,二十几块已经是一个工人大半个月的工资了。
但是人家的钱,想怎么花怎么花。
而且本来卖的就不好,有人一下子买二十本,她还是很感动的。
她默默的把书接了过来,签上了玉生的名字。
面条上的快,下锅煮一会儿就能捞上来了,菜都是早上现采的,都新鲜。
朱小琴刚把签好名的书递给彭越安收起来,面就上来了。
两人都没等鱼上,一人一碗面就下肚了。
彭越安一碗面根本没吃饱,非常主动的喊了声,“王叔,再来碗面,多加点菠菜。”
朱小琴则是单独要了点汤。
彭越安两碗面下肚,那条清蒸鱼才上。
现在很多人不喜欢吃鱼,主要是做鱼要放的料多,要不然那腥味很难去掉。
现在这时候做菜的调料可不便宜,所以家里做的少。
但是出来吃饭就不在意这些了。
做的不好大家都不会点。
所以对于能经常拿鱼回来做的人家,真的不要怀疑人家的手艺。
他们家偶尔还有野生的大黄鱼,卖的比肉贵的多,还是每次都被吃光。
不过大部分学生不会点那么贵的鱼,他们点的鱼
像朱小琴他们点的那条鱼重三斤,这种鱼王叔他们收一斤两毛。
这是清蒸的价格,红烧还得再加点。
其实之前都是鱼按一条直接算,后来老有人说自己的鱼小了,他们家就改成按重量算钱了。
菜汤面加菠菜加鱼豆腐一碗两毛二,再加上彭越安后面加的馒头,
这一顿不过吃了1块4毛。
彭越安结账的时候听着价格都有些不好意思。
他之前不是没请人吃过饭,就是家里弟弟妹妹过生日,出去吃个饭,随便吃吃也得十几块。
如果去国际饭店,那一趟的费用就更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