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恶魔较量官

作者:天豆园张泽锡 | 分类:玄幻 | 字数:198.8万

第39章 易定者无感,易感者无定

书名:恶魔较量官 作者:天豆园张泽锡 字数:8476 更新时间:2025-01-22 02:05:27

天道酬勤,以其文化具备如此之大的包容性,便是有更早先的诸者们已经将道的“无”确立在此,后遂,潜移默化。至于后续,在越来越多的人类迭代遇迹中,这份意识是否会出现断层,那便就又是一段艰难险阻的辛苦传承;

要知道,“无”是没有声音的,弱者也是没有声音的;

得道是“无我”,贵在更“有他”。

以其“无效无望不知尽头的劳动,确实可以说为是最严厉的惩罚。”

然而,最“道”是无求,所处皆已有;

其便是:(和)诚善则中,物独为有;

以“有”为“独”“组”,以“无”为“有”终;以“有为”而“独组”,以“无为”而“有终”,是知量也。

所以,究竟是什么样的认知才算是突破我们的思维,恐怕首先便是以:在“‘善’等正向、正能量”作为永远出发点的基础上,认识“中”的含义吧。

但什么是“有”,物独为有;那么,难道不独就不有了吗?可见并不是,其只是针对人为或其他等生物具有对照而言的“认知”;有对照,发现出了不一样才有了“独”;不产生、不对照、不分离就没有概念;而其也便是我们认知和开创自己力所能及、发明和创造、去法华于世的开始;

而当一个一旦有了“索求”的人,并且还不想像“无”一样把所有的念想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依靠自己;那么,其所展现出的,就极可能便是一个贪婪而自以为是的“有”,以其可以随意从自身“有”的角度上出发,而无用再去考虑其对于其他的事物是否有利害的情况;

在“中”才能弘道,沐“土”才能成娇。(以其“中”非地理位置,其“土”也非物质所指,而更在于我们所具有的根本性文化理念。)

否则我不晓得你是要去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我不懂得你是要叫别人、或是驱使别人为你或你的团队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而也并不晓得你在多变的环境中,究竟固守着怎么样的信言教条。恐怕也不过是在各种各样的混乱中,引入了多边关系,使得摇摆不定的自己得以暂时求全。

以其出发点不对,结果还能有不偏离的道理;以其出发点正确,结果会歪打正着也说不定。

所以,不是一个人改变了,环境才能改变;而是所遇见的环境变化了,这个人才有改变的可能;这句话不完全正确,但也相对讲出了一部分。而以此也可见环境(包括地理性的环境等因素)对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民族性的影响有多巨大,可以说是,基本上是完全性的影响。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以其易定者无感,易感者无定。

没有前人的智识思维积累,其后人便很容易会出现因为意识断层而发生的导向性错误,因为没谁能够从出生起就可以知道一切该怎么处理,一旦遇迹错误,那便也就是误入歧途的开始。

人心可被催眠的程度就同道的“无”一样,任而处之;换而言之,但当其一旦形成出一套完整的自我处世价值思维观和方式,则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反哺环境,将自己的能量从中召唤出来,去改变环境,影响他人。

那些一切我们所能够看得到的对抗,都是我们“以相制相”的手段,然而,究竟是什么在驱使着我们不断地能够去“以相制相”,去随着变化而变化,我想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但或者,我们想要的答案已经浮出了水面;没有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心目中所具有的理念就是“中”,就是从“无”看到所有的一切,就是“变”;而也就是像道一样,自始至终,从来都是这样,即使是跌倒、受挫,我们也依然还是会重新站起,回到像“无”一样的基本点,发生涅盘;

因为其本就是“无和空”的自性也;

因为这本来就是我们骨子里的性能,出厂配置而已。

所以,以“有”看“无”根本就是云里雾里,根本看不懂“无”的一切所作所为;甚至其还会觉得“无”和他一样;毕竟大家在表面上的外貌特征都大径相同,内心里的想法又能够有多大差距呢。

的确相差无几,但就是这底层思维逻辑中的毫厘之差,体现在宏观的动机和行为上,却是差之千里。

其“有”是很难从心底里形成像“无”一般,拥有“去中心化”的宏观阵型;而也只能是在“有”的基础上,形成了看似宏观的野心阵型。

但“无”才懒得管“有”呢,“无”只会“以相制相”,在“有”有问题时,敲打和纠正“有”的问题,让“有”重新安宁下来,像个宝宝样限制进一定范围;

以其所有的遇迹,所促成的人性面都只会在先前的基础上只增不减。但所有事物都具备变成另一种事物的可能;遗憾的是,我们的现实变换太过单一了。

人只有看似宽泛的一条路可以走;所以才会有人想到平行时空,让其在其他的境界中具备了更多变化的可能;只是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它们所生成时的条件与环境等因素,是什么样的原因促成了它;但事实上,万事万物皆可成佛,皆具备各自自性的那种条件;而这也是科学所面临的朝向之一。

第39章 易定者无感,易感者无定

以其所有人性的对撞,最终所回归的都将是这个世界最为基础的本质。即:“无”是不会和“有”发生冲突的,“无”是不会随随便便去动用别人奶酪的;

所以,究竟是谁在导流着我们如“有”般多变的疯狂浅薄思想,是十里不同风的外界,还是没能参透出一些事情的我们自己;我们要探究、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格物以及更加合理做法;要懂得在不忘记我们自己是谁的情况下,以相制相。

物独确实为有,使我们有更突显的创造力和发现、发明力;但诚善更能为中,让一切变得更加和谐、长久。

推动世界认知的,从来都是少数人;但是拯救世界、以及拯救世界未来的,却从来都是,要么没人,要么,一群人。

其无为中,让万有也,法自然;

人类、自然环境共同命运体。

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其所讲之事难道不是一回事吗,“道”便是让万自之有也。

而如果人类还能继续存在,那么其性情也必然决定着未来世界的走向,影响着世界的格局,人性最终极的拷问大概就是这两种理性逻辑了。

任何的工业、商业以及宗教都是有可能带着他们的那种文化,像妲己一样诱导和加工人的头脑,最终的结果可能便会是,知其不好,却已然很难抗拒。

因其从一开始就便是带着“有”的概念来的。“有”不是不好,没有“有”世界不会像今天这般精彩;重要的是如何让“有”以“善之公道,行之正果”;

其“有”也是可以有“慈悲、善”和“公道”;试问,谁人不“有”?

因为“慈悲、善”、“仁”、“公道”等也都是在“有”的基础上,从“无”的观念上提出来的。其从“无”中提出,为了便是使“有”具有更好的导向性。所以“有”,也是可以很好“有”的。

而当“有”不好时,其“公道”,亦或作外界真正的“天道”或更大“公道”,却也总会在人心最艰难、迷茫的时刻,以包罗万象的大道之势,重新崛起。

……

以其从虚无中走来,吾道一以贯之……

或无为,而无不为;或有为而为之在“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守自己要得守的道;

此道开天,开人心性之自天所能;

……

道是空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是说说而已的。

以其从无到有,从有到以善之公道修成正果,如来拈花,迦叶微笑;此中,非自悟不得,非真体不悟,非历险不感,非挫感不觉。

世间未始有物,万般缘起性空,此去对始无终,一切有为法,万般皆遇迹;一切视如:梦幻泡影,一切顿挫:密迹金刚。

而当你内在的思考和外在的修为精进一分时,那么对外在的理解便会深透一分,越会发现外在的世界鲜活、丰富和有所物。

……

……

纵然四大皆空,但也不妨碍我为道在“中”,目有所物;

纵观而言,以其“道”的“法自然”等现实客观理念纵然是贯穿了所有;而“儒”家等等“诸子百家”,包括众多的赛德里斯以外之国,则便更是将道推进到了人文理念“有”的阶段,即如何去“有”;后释家禅宗则是化身为“佛”处留在了人心当中起心动念、作为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道”一样窥透这个世界最为高深的物质学问,在“无和空”中做出了很多学问;但总体,其出发点都落定在了正念的方向,佛家强调地更突出些。

而也有言论道:两头箝裹黄金片,中间星斗暗铺陈;上造龙纹与凤篆,花纹密布鬼神惊;

此便,“白藕青叶红莲花”等大概就是对这三家整体最好的解释了。

……

……

那么,知道了这份能够“同时看守众生两面”的“无和空”但是“缘又为”之公道恒量,是由我们在,对外在的现实宇宙天地之间的种种造化进行了人为客观的观察、包纳和学习后,所对照进自身内在,从而在内在的“精神、大脑”等心理思考中,模拟、投影出的一种“互为宇宙天地之间的那种能够相互包容和相互制衡的内在境、相”——但却是更“大境”和更“大相”,更为贴合于世界本质或更为贴合于“道”与“自然”所形成的那种包容“境、相”之内在感受和感悟;

其不起心动念,就是“空、无”,就是自然;一起心动念,就是变动四方左右的“中”,就是“用九,见群龙无首”的“变”:就是我们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现实;

此便,我们便就又能够知道,不同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我们具有意志上很大的自由性,从性格上讲,聚是一团火,散开满天星;从态度上说,你对我怎么样,我便对你怎么样,或以德报怨,或以直报怨或等等各种各样的人性发挥手段。

人是穷其一生都是在扩大于自己对于“境、相”或是叫“知识”和对知识运用能力等的认知。

第39章 易定者无感,易感者无定

所以其“道”是用来“行”的;而我们一直以来所总结的,也便都是“行”道的规律。

其便是,学习一个人的知识,不如学习他的思维方式,而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却又不如去学习和探索其思维方式的出发点,和其之所以能够搭建出这样的一套思维框架的真正由来来得重要;理论是为了更好地实践。

所以,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够产生出这样的一套思维理念,甚至突然萌生出这样的一道念想,屁股决定思维,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情况出发;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你所要去往哪个方向,而又要将自己照看进何种的范围当中……即使是遇迹到了人生自我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对荡,也一定要学会在逆风中继续飞翔。

木雁之间,龙蛇之变;

起心动念,可为什么会起心动念,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行识能力,万事万物皆为自矩遇迹,而必然又是什么样的东西在什么样某个不知名的角落里,二者或多者发生了碰撞,激荡出了某种火花;

而激荡出的火花为什么又会是像牡丹花这样,而不是百合花那样,而又为什么会是白的,而不是红的,而为什么又是火花而不是水花,是有人告诉你,还是我们自己真正的去思考、去践行,这其中的种种问题你又是否能够得以知晓,还是劳累于案牍权财等之事务无暇知晓……

无所谓矣,自矩遇迹便是,以其所有的一切最终都还是要打回现实;

只是我们会在懂得自己是谁后,更加明了地过望那份属于自己沿途的一切风景;

更加有力地去到现实中面见所有。

……

……

所以,这里总结一下,其“空”等抽象概念,非一味是指消失、不存在,等对立性二元概念;其更为另意“自性”也,即,无需依靠“缘”等过程性概念去重组、生成一切,因其本就处于:让事物发生变化或何种涅盘的那种“自”性状态;即就是“自然”的“自”;

只是在我们人为看起来,好像和许多事物之间都存在关联、相互影响、具有数不清的相对性,但实质上却都为看似“他因(具有相互影响特性)”、“独立”、能够自我定义的“自因”事物,即生成于同一个“自性自然”世界当中,具有这个世界所带出来的“共性”——自本自根;

那么,就会有人问了,不出生于同一个世界,岂不是就不会再有这种“共性”;从遗传学地角度上看,的确如此;但其让万有也的“道”、“空”、“无”、“自然”却并不是针对一个人,它是对所有的事物而言;

你有得天独厚的基因、血脉或家族优势,但却不代表着你不具有你“自性自然”的那种特性。其非指代或外界或内在的等等事物,而是说,本来就是这样;

其“道”也便就是最为自性自然的体现;

只是我们更多的,习惯去把“人道”的经验、总结性的概念加入其中参考;开始去追寻于各种事物的前因后果,开始考虑如何的正规统一化更利于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人为“自然”的一种体现;

而又有什么样的事情不是在“自然”当中呢;所以,也就明白了又有什么不是在“道”之内呢,哪怕是大罗神仙存在,那他也便是他自己自自然然的存在,以其自矩遇迹便是。

另外,这里的自本自根并非说就是没有父母,没有祖先传承;而是说,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就是什么样的;我们是什么样的,这个世界在我们的这一部分当中的自然,就是什么样的;

其,自性是也。

只是在人为的对照认知中,让“物独”为了“有”,其“有”:即生、即分、即死、即灭、即等等一切过程和总结性等行为变化……

只是在这个世界自本自根的过程中,突然有一天,在它“‘自’然”的变化当中,凝造分育出了:“自”然而又脑洞大开、实力有限的我们。

而又因为“从局部看向部分全局”的感知和可见的能量太过局限,所以才会觉得自己好像不同于真正的“自因”事物一样那样长久、独立,但实质上却一刻也不脱离这个世界“自然”的本质,或者说“空”的本质。

其“空”不是消失,不是不存在,其“空”即“自”也,即本来就是这样,即根本没有什么好解释;因为本就和世界为一个共同的整体,都为不断变化的星尘形态;

所以,一定要区分“人为的道”和“人为以外的自然之道”;或者说“人为去发现并且定义的道”和“自自然然不去加以人为定义的外界自然事物”;

人为的道就是去发现和定义,人为以外的道就是不加人为去定义的“自”然;

其无关乎是否还存在有其他等世界对于自然本质的定义,因为无论怎么样,都已经与人为所定义的道无关了,哪怕他是客观存在的多少级文明,也都是他自然的客观事情。

第39章 易定者无感,易感者无定

至于对于“空”:其中人为定义上的一种自性之“涅盘”,如何涅盘,涅盘会发生什么样子,从人为的知量角度,则就还是要看它和测试它接下来的变化。

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概就讲得是如此;即不再掺杂对这个世界,任何人为方式的理解,就是“自”然;

当然你也可以缘起性空,只是觉得“空”即一切的没有,是最为本质的理解方式;而所有的“有”都是过渡性的存在,而让“缘”成为所有一切重新涅盘的被动开始;

那么,你这一生就什么都别干、什么也别体验了;

让这份别人留给你的课本思维认知,成为你一生当中最为高深和辉煌的精神、思想成就;把人生的意义揭示在自我以外的系统干预机制上,以空壳、整理规律般的方式沉浸在大自然中休养生息;

以看似看透一切事物本质的方式,去觉得好像一切是如此,一切的意义都没有意义,其顶多就不过是懂得了透过现象去表达现象,或是看似透过现象和发现的本质,去表达现象或本质;

却始终也无法做到透过本质去践行本质的这份人生乐趣;

其大概是从一开始就对于提出者的理念进行了误解,出现了理解式的偏差,才会活得像个碗;当然,这里,我们也无法再得知当时提出者的真正寓意是如何,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除非是真的喜欢这种采菊东南下的宁静生活;)

而我也只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我空化的确让人伤感,但却不值得同情,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的也只有自己;所有的决定权最终都归属于我们自己。

在这里,其道的“无和空”当然大致是推导出了三种理解方式:

第一种:二元思维理念的对立有无,世界本质是虚无的,是空的、或是没有意义等的物观理念;但又自我代入般的由心而论,站在“有”的角度,将自己的情绪等等带入进其中,形成落差,发出感慨;

第二种:正眼法藏,其无为中的人之道,同时看守世间事物的两面性变化,在空、无等的圆满、不缺、但又有所需要、有要你在人生当中无论如何都要想去花上一段时间或一辈子去完成某种事情的动机、或者说天命和使命感的感受中再去变化、去行进的“‘自’性‘自’然”之力;笼统的讲,其大概就是平常心吧。

第三种:即再不加以任何人为对于外界事物定义的“自然”,即世界本就如此,各遂其生,各得其所,自矩遇迹便是,有什么好解释的。

所以,一定是要分清楚修行我们思维大脑时的客观“自然”之道和“人道”之间的自性区别;

其自性,即不得知,也无所谓得不得知,而就只是事物发展、发生时的自然规律;或存在或不存在;或有谁在掌控一切,或没有谁掌控一切;或一切都是变化的,或一切都是不变化的;或一切都是虚妄的,或一切都不是虚妄的;或一切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行识判断力,或一切都没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判断力,都无所谓矣;

因其本就是自这件事物发展以来,直至“当下”——这个带有人为观念在其中,我们想要去进行思考时,所带有的“自”之性能。自矩遇迹,按照我们原本所具有的自然特质去发挥,哪怕是你有能耐把天捅个窟窿,那也都是你的本事;

不过要好自为之,因为天理循环,因果报应,一切有为法,不能以“慈悲、善、良知”等正向的基础念想和思维心感作为出发点,和以“大道、公道”去行正果,所会导向出的结果,也便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亲身体验,自矩遇迹便是。

而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只是我们“人”于此下所处的环境中,具有相对较强的凝聚式生命和意识意志形态,这就是人的道:法自然。

其便是,人要懂得自己为何生而为人,要懂得生而为人的那种“自然自性”,要懂得自己是什么的传人,即使自己在后天当中有被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主观人格、性格与思维理念,那也便是自然的体现;所以,不要欺骗自己,不要自欺欺人。

可是,又如何要去“法自然”呢,其便就是要先“法地、法天、法道”,各种法,法出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和处事方式、处世理念,最后所实践、磨炼出的,就又是那个真正而自然的自己了。而从小直接就去“法‘自’然”,因其在人世中,根本就还没产生人世等的真正自我处世理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所以还是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基础学习为好。

以其人的道,不起心动念时则不起心动念,一起心动念则一定是在“中”,一定是要去同时看守事物以及应用层面的两面性(最少都为两面性),其区别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道德至高点或是何种的怎么样,其一定是有着那种自我能量性向外散发的精神思维脉络和行为力前去指引人生。

所以,其我们日常所传颂的“道”依靠记忆所学,大概就便只能是机械式的背诵,靠不学也很难办到,其更多的还是要靠领悟、靠实践和行道;给自己腾出一些留白的时间倒是真的。

光说不练假把式,其实相无相,自性本空,但并非就是虚无虚有的空壳,就算是虚无虚有的空壳,也不妨碍我们有着自己那种天然独到的自性,这就是道。

而也,纸上得来终觉浅,其“道”必然是用来“行”的,但也一定要搞明白了怎么行才行。

而其世间的一切“自然”,则更在于人为合理地去定义,至于如何发现,和以什么样的角度发现,就又是一门极大的学问;

其“人为”不定义,则就是没有具体详解的概念,就是“空、无”,就是“自然”状态下的天人合一。

其一旦定义,便立即物独为有,所以,“‘独’到”的方式便就有了很多种。

而究竟,又是什么样的时代冲击,使得我们连自己民族譬如医学的高深文化都开始质疑和抛弃,而就只懂得去以物质的方式去审视物质,如此的单一吗,还是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当中人们自我选择当中的另一种“沉迷”;保持严谨或是质疑的态度当然没错,因为这是我们在历经了许多困惑之后,产生出的另一种“自”由。

而如果,我们还要以看似客观地:继续抽象式的人为理解,抽象的人为认知和定义,那么毋庸置疑,我们的生活便会越来越多姿,总结出的事物规律也会如百货架上的物品般,摆列组合地越来越详细;

我们的思想便会区别于牛奶,像奶酪和芝士一样更加浓厚,知识储备量越来越丰富,创造和发明越来越多离奇而有趣的新鲜事物,当然,这些也都是人为独到后“‘自’然”的“有”;

窥探世界和生命的本质,发现科技的力量,懂得物质的构造就是我们自自然然“遇迹为‘有’”的体现;

但同时,其便也会产生更多“有”的矛盾面,不是吗;但难道,当真就可以如此无穷无尽地“有”下去吗。

非也,因为那些所有人为独到的“有”,其必然还是会受到人为和自然环境的制衡。以其“中”道的思维能量,为人之“有形相力”,就是让“有”去进行合理、有限制的“有”,让其:人道主义的“有”。

而无再关于“失去或不失去”等问题,无再关于让大家是否会去尽可能“有”的骇人问题;

而就只是如何才能够更为人道,站在不败的长远发展角度上看待问题,这不是什么好、不好的问题,这就是现实问题;

以其好心办坏事的事情也不是时常没有,打着好心的幌子,去办坏事的人和团体那就更多了;

所以,便就是要“慎有”,以及如何的去看守应对诸多的“有”;

死后,我们的意识不会再有这般独立凝聚、牵引式的能量汇集,会离散并入到整个世界当中,而不会再觉得自己好像跟世界格格不入——遭受了许多差别性的对待,因其不会再区别于任何的其他事物,而也不会再有“物独”的这种对照般的概念存在,但也许又会有其他“独有”的处境。

所以,便是要“慎独”;

在让“物独为有”,有想法、有创造力的同时,也要从反面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它的现实影响;

反者道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