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重生:回到1975当知青
作者:大沧月 | 分类:都市 | 字数:215.6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441章 村子扩展的事儿!
八宝梁村.周家!
正房里,周扬与大舅哥李建国、村支书王平盘腿坐在炕上,大嫂则是在旁边给几人端茶倒水。
简单的寒暄之后,周扬看着两人说道:“刚才听我娘和嫂子说,今年村里的收成不错?”
话音刚落,就听李建国就咋咋呼呼的说道:“那可不,咱村今年所有的庄稼都获得了大丰收,亩产全都创造了记录,小麦和莜麦都达到了四百斤,山药蛋亩产突破了四千斤,还有苞米和甜菜的长势也特别好,就是这两类的亩产不太好算!”
听到这话,周扬不由得点了点头,在云山县这边,小麦、莜麦亩产能达到400斤,确实堪称奇迹了。
要知道这边大多数的田地都属于旱田,往年就算是雨水充足的好年景,小麦、莜麦的亩产也就200多斤。
“不错,不过不要骄傲,亩产400斤不算什么,回头我看能不能向农科院那边搞点高产良种,让村里的亩产再翻一倍!”周扬道。
“再...再翻一倍,这一亩地不得产800斤啊?”李建国一脸震惊的说道。
而旁边的王平也以同样的表情看着周扬,难掩心中的惊讶。
“虽说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亩产800斤也不是做不到!”周扬道。
他这话确实不是信口开河,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前世西北地区春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的永良4号春小麦,此时已经进入了培育的最后阶段。
这往往意味着这种新型良种已经经过了试验田种植,不缺粮种了,要是真能搞来一批优质麦种的话,将村里粮食的产量翻一倍完全没问题。
王平激动地说道:“这事儿要是能成的话,咱们村儿的社员知青们就都能常年吃细粮了。”
眼下村里虽说不缺粮食了,但大多数人家还是不能顿顿吃白面馒头,因为村里种植的细粮少,主要靠山药蛋和苞米度日。
这人就是这样,吃不饱的时候天天想着能填饱肚子就好了,一旦吃饱了就想着怎么能吃好。
“这事儿我来处理就行了,你们就不用管了!”
接着周扬再次问道:“今年村里的其他收益如何?”
王平当即笑着说道:“正准备和你说呢,今年咱们除了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外,其它副业也比前几年要好。”
“到10月中旬,咱们村单单靠养猪就收入了四百多万,猪场还有大批肉猪没有出栏,鸡场那边收益也不错,纯收益超过了700万,还有砖瓦厂、农机厂、饲料厂以及面粉厂等等,估摸着到年底的时候,村里的纯收益能达到一千六七百万元!”
“这么多?”
听到这话,周扬也微微有些震惊。
去年村里的收益已经很不错了,但加起来也就六百多万,没想到一年的时间就提高了这么多。
“是梁会计他们说的,就算有出入,也不会差太多!”
周扬点了点头说道:“梁会计算了这么多年的账,一直没有出过差错,他既然这么说,应该错不了!”
王平嗯了一声,随后说道:“我们几个村干部这几天也在纠结,这么大一笔钱该怎么分,所以想听听你的意见!”
“该怎么分就怎么分,怎么,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周扬道。
“主要是太多了,咱们村即便是算上年初接收的那八百多名知青,以及学校的那些老师,参与分红的人数也不超过5500人,平均每个人都能分到三千块钱,这要是传出去,咱们村又要上新闻了!”王平道。
周扬笑了笑说道:“上新闻就上新闻呗,怕啥,又不是没上过,这又不是啥见不得人的事儿!”
“话虽这么说,但毕竟太高调了,很容易被人当成出头鸟的!”王平道。
“咱已经是出头鸟了!”周扬道。
从去年造势云山奇迹开始,不管是他们八宝梁村还是云山县,就已经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一根标杆了,现在全国不知道有多少县市区在学习云山模式。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他们这个小地方,已经容不得他们他们藏拙了!
“你的意思是咱该怎么分就怎么分?”
“对,不仅要分,而且还要分的大张旗鼓,分的堂堂正正,就像去年那样!”周扬道。
“那行,这几天我们好好筹备一下!”
“嗯,和公社以及县里好好沟通一下,让他们帮村里找乌兰牧骑或者是其他艺术团体,多准备点节目,弄好之后咱再拍成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周扬道。
“好!”
周扬看了看王平和李建国,随后再次说道:“我明白你们的意思,想让村里截留一些资金,用于基础建设什么的。”
“但没必要,一方面村里的基础建设有公社和县里兜底,再大一点工程市里也会出面,咱村里的账上没必要留太多的钱。”
“另一方面是不能截留,因为咱们村很快就要变成镇了,到时候公社也会出大营镇搬到咱们村,账上钱太多容易引来麻烦!”
王平和李建国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浓浓的惊讶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