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永生回忆

作者: | 分类:都市 | 字数:121.2万

第237章 中都凤阳

书名:永生回忆 作者: 字数:3982 更新时间:2025-01-22 02:05:51

洪武十二年,夏末的一个傍晚,张奀和张元一起慌慌张张地给我送来了三封内容完全一致的飞鸽传书。

连用三次飞鸽传书,既说明此事的紧迫性,也表明此事的重要性,我不敢耽搁,急忙接过书信。

那是一张被裁剪得大小适中的纸张,上面的字是朱元璋亲笔所书,内容一目了然‘棣。银环蛇毒,危。凤阳。速。

’棣,就是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这封书信显然是说朱棣被银环蛇咬到中毒了,情况极其危险,要我速去凤阳救治朱棣。

鄱阳湖之战结束以后,我曾在应天城住了一个多月,在此期间,我与朱家后代有过诸多接触。

那时,朱棣虽还只是个三龄幼童,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旺盛精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时光荏苒,自那一别,十五个寒暑匆匆而过,昔日的垂髫童子业已长大成人,甚至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想到这里,我抬起头,看了看站在一旁的张奀和张元,他俩业已年逾四旬,两鬓皆已斑白,全都当了爷爷。

十几年来,在我的要求下,张奀、张元兄弟二人的职务未有寸进,张元在县尉一职上干了整整十五个春秋,张奀仍然是大明皇帝派在我身边的侍卫身份。虽然,他们拥有整个武当县的绝对控制权,俨然是此地的土皇帝,但他们都做到了谨言慎行,从未做过任何出格之事。

相比而言,张元过得还算比较顺心,职务虽不高,地位却稳固,且颇受尊敬,尤其,朱元璋每年一次向武当玄天上帝进奉贡品时,无论派来之人的职务有多高、地位有多显赫,皆需得到他的同意、并在他的亲自陪同下方能进行,这使他非常有成就感,而且他妻儿环绕、家庭和睦,尤其那刚出生的小孙女总能给他带来开怀欢笑,生活滋润。

张奀却有些寂寥,只因早在十年前,他的妻儿就随其父张运安回返祖籍邵武了,随张运安一同回返的还有我的父母、兄长等亲人的灵匣,张奀则撇家离舍一直跟在我身边,整整十年间再也没能与家人好好团聚。

三年前,张运安去世。张奀只短暂地赶回去为父亲出殡送葬,之后又急匆匆地赶了回来。

父亲去世、长孙出世这等伦常大事,张奀皆未能亲至、放情,全然成了他生命中磨灭不掉的遗憾,也令我实在不忍。我一度要他回返故乡、与妻儿团聚,他却以放不下我而极力推拒。

这些年来,张奀一直居于武当山上,平日里,他总是一身整洁道衣,道书真义从不离手,比起我来更像出家的道士。

我则常常混迹于山水之间,动不动一坐即旬月而不自知,一身好好的道袍经不住风吹雨淋很快就变得破破烂烂,我便索性不再为身上衣物而操心,就地取来麻皮随随便便一缝一捆便是了。

因此,我时常以仪容不整、破衣衲服的形象示人,身上非但见不到一丝仙气,反倒平添一身乞丐气质。说起来,整个武当山上也只有我最不像修行中的道士。

张奀虽居于武当山,过着清心寡欲、无欲无求的生活,更有寻仙问道之态,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他之所以在此,只因朱元璋的一份任命和对我的一份承诺。

我的身体状况已经几十年未有过变化,既不见衰弱也不见变强,一时半会儿肯定是死不掉的,更没有传说中得道飞升的架势,而张奀却已人过半生,我怎能将他的余生继续拖在这里?况且,我又到了静极思动的时刻了。

其实,若非牵挂张家的子孙后代和武当山上的徒子徒孙,以及等待完成向朱元璋许下的那两个承诺,我早已变成无拘无束的鸟儿,游遍这锦绣河山、逛遍这天下美景了。

何况,我心中还有一个无法割舍的牵挂,那就是寻找逃亡于滇贵之地,失联已久且渺无音讯的三叔一家等亲人。

我正盘算着联系朱元璋,使其将张奀放归、与妻儿团聚,去享那天伦之乐,却不曾想无巧不成书,朱元璋求助的书信恰在此时送到了我手中。

朱元璋在信中并未言明朱棣身中蛇毒已过了多久,但我深知银环蛇的毒性之强,朱棣此刻的情形肯定极其危急、间不容发,因而,我一刻也不敢耽搁、起身就走,甚至都未来得及向张奀、张元多交待几句话,就更不会联系玄宗、清修等弟子了。

我一直都是有福气的甩手掌柜,只因,无论张家的后代子孙,还是武当山上的徒子徒孙都能自立更生、自强不息,鲜少有求助于我的事情。反倒是我,事事让他们拘谨、处处给他们约束,没有了我的打扰,反而会使他们过得更加轻松。

从武当山到凤阳几近一千六百余里,无论双骑快马,还是轻舟逐波,少则三五日,多则十天、逾旬才能到达,届时,朱棣的尸骨肯定都凉透了。

朱元璋之所以飞鸽传书于我,极可能是‘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无奈之举,当然,也有可能他的御医有极好的手段可延缓蛇毒发作,但无论如何,我都不能稍有耽搁。

张奀和张元接到朱元璋的书信时,心中已有定数,料我必会赶去凤阳,只是,当得知我竟要星夜赶路时,他俩还是露出了掩饰不住的惊诧神色。我没有解释,就在二人的惊讶和疑惑中,纵身化作惊鸿,翩然而去。

我像一只真正的飞鸟,崇山峻岭不能阻挡,江河深涧亦如平川,朝着中都凤阳方向径直疾驰而去。

凤阳故称钟离,朱元璋登基后将其改名为中立,后又经多次合并改名,最后于洪武七年改名为凤阳府。

朱元璋想要将家乡建成大明中都,因此,他征调百万之众,用了六年时间兴建凤阳城,最终,朱元璋却还是放弃了这个他心目中的国都重地。

当时,很少有人知道朱元璋为何会半途而废,但据民间传言说,朱元璋听闻有工匠因得不到应有的酬劳而埋符诅咒新城,因而怒杀几千名工匠,由此不得不放弃了凤阳新城。

具体什么原因,我亦不知情,但主要原因肯定不会是‘埋符诅咒’,他必是有了其他考虑,却不外乎财力不及、臣民反对。

彼时,国家始创、百废待兴,修建新城实在劳民伤财,朱元璋如果固执己见,继续征调大量工匠修筑一个既无经济文化之本,又无四通发达之便的中都,定使臣民怨声载道、国本动摇。

况且,就算把城修筑起来又能如何?一座新城初建,不仅需要迁入大量人员以充实之,还要为此大征周边田地,可谓劳师动众,更使乡亲怨恨,简直得不偿失嘛!

在民心思定的建国之初,这样做既是在透支国力,也是舍本之末之举,放弃修筑中都凤阳实是合理之举。

然而,凤阳毕竟是朱元璋的家乡,更是朱家的根基所在,况且,经过六年兴建,凤阳城已颇具规模,朱元璋哪肯将其彻底放弃?

因此,他索性将凤阳当作了朱家子孙忆苦思甜的教育基地,他立下规矩,凡是朱家子孙,于就藩之前必须来此久居、自食其力。

居于凤阳城的朱家子孙没有了特权,他们必须如普通人一样耕作田地、自食自足,朱元璋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让即将就藩的大明王爷们体察民间疾苦,使他们懂得现在所拥有之富足生活,来之不易。

后来,凤阳城还被当作囚禁皇室宗亲的监牢。

在这里,那些犯了错的皇亲国戚必须亲自挑粪担水、耕种农田,进行大量劳作以期改造其思想。

朱允炆的二儿子朱文圭就曾被朱棣囚禁于此,且长达数十年之久。

一天两夜后,我站到了凤阳城下,凤阳外城的占地面积极大、城池高深,站在外城城门前,我就像一只孤零零的蚂蚁面对着一只蜷伏而眠的巨兽。

此时,天色已渐白,雄鸡始鸣唱,只是,朝阳仍未升起,城门依旧紧锁。

救人如救火,任何耽搁都可能错失救援的机会,因而,我不可能按部就班的通报、等待,只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于暮色未清时攀墙入城。

我的动作既迅捷又轻盈,毫无声息地攀上了城墙,且正巧在两队巡逻卫兵背向而过的罅隙,因此,即使城头卫兵不见丝毫松懈、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亦未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我。

朱元璋对将士的赏赐十分丰厚,同样的,他对将士的要求也极为严格,若让我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溜进城去,这些守城将士肯定会有大麻烦,可我又急于救人,没有时间跟他们解释。

左右为难之下,我只能故意发出声响吸引卫兵的注意,之后,一个闪身就下了城墙,往皇城奔去。

此时,我身后已经跟上了一大群敲锣吹哨的城守士兵,临到皇城城墙时,追赶而来的城守士兵手中的火把已然汇成一条蜿蜒通明的长龙,又仿佛天上的银河倾泻于地,那场面真是蔚为壮观呢!

皇城的城墙高于外城,而宫城的城墙又高于皇城城墙,外城、皇城和宫城以阶梯式增高,这样做是为了防备外城被攻破后,使敌人居高临下进攻皇城和宫城。

即便皇城城墙比外城高出不少,却依然难不住我。

在众目睽睽之下,我如猿似猱,又似一片飞羽轻盈地飘落在皇城城头。至此,紧追而来的卫兵除了大喊示警,就只能干着急。

皇城守卫自不会忽视如此明显的警讯了,业已各就各位、剑拔弩张,静等胆大包天的毛贼自投罗网。只是,乍见我翻落城头,正聚精会神向外张望的城守士兵们还是微微一愣神,我则毫不停留,翻下了皇城城墙,继续往城中央的宫城飞奔而去。

听闻外城、皇城骚乱声大作,宫城城墙上的侍卫更加地小心戒备,因此,当我攀上宫城城墙时,城墙上的侍卫不由分说,挥起武器便当头砸下来。

这些侍卫以十人为一小队,分别为六名刀盾手、两名长矛手和两名弓箭手,十人队的分工十分明确。刀盾手持盾将我团团围住,坚盾成墙限制我的行动,钢刀自盾牌缝隙探出,如野兽獠牙伺机待发,亦进一步施以禁锢;长矛手则寻隙攻击我的腿脚,试图让我分心,从而达到骚扰之目的;弓箭手则站在一旁,弓张箭绷,小心戒备,以防我挣脱逃走。

这阵势一看就是为专门对付身怀绝技之人而特意准备的,其实,稍微一想就能明白其中原因,能够冲进宫城的人肯定不会是易于之辈。

在武当山闲逸的这些年里,我虽一直在精心打磨太极功法,尤其是与之相结合的体术,却苦于没有机会进行实战应用。

说起来,除了偶尔教弟子们习练武技,活动一下身体之外,我已很久没与人真正搏斗过了,眼前这架势正遂我意,我也真有跟他们活动活动的想法。

可惜,朱棣的小命不等人,我只能十分遗憾地放弃了这个念头,选择了速战速决。

气息运转全身,我迎着刀枪剑戟直冲而上,但见盾触即飞、刀劈则滑,眨眼功夫,围攻我的十个人就全都变成了滚地葫芦。

恰在此时,一人在外围大声喊道:“来人可是张老神仙!”

“正是!”

“太好了!太好了!您总算来了,赶快撤去包围。末将钱征,曾于鄱阳湖上为圣上和张老神仙驾过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