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我在明朝赚大钱

作者:何物阿花 | 分类:历史 | 字数:216.7万

第733章 风起

书名:我在明朝赚大钱 作者:何物阿花 字数:3178 更新时间:2025-01-19 14:29:05

“臣,张信,叩请万岁圣安。”

躺在床上的朱棣微微的摆了摆手,有气无力的说道:“朕早就说过,这满朝文武当中,唯有你可以不必行叩拜之礼。来人呐,给恩张赐座。”

旁边那个白白胖胖的孙太监赶紧搬来了一张铺着软垫的绣墩,小声说道:“隆平侯请坐。”

“微臣不敢逾礼。”

“坐吧,坐吧,这普天之下,也就只有你有资格坐在朕的面前了。”

“微臣惶恐。”

朱棣有些费力的撑起了上半身,看着隆平侯张信鬓边的片片斑白,拉着他的手动容的说道:“恩张与朕同龄,怎么老的这般厉害?真是岁月不饶人啊。朕记得你是英武旧部出身吧?”

“微臣确是英武旧部。”

在永乐一朝,英武旧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早在朱棣的少年时期,为了“体验生活”,朱元璋特意委派他到凤阳老家去历练一番,当时聚集在朱棣身边的那些军士因为属于英武卫,是朱棣最初的直属嫡系,所以才被称为英武旧部。

孙成岩就是出自英武旧部,所以才会受到重用,就算是所有人都知道孙成岩贪财,朱棣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很清楚的知道出自英武旧部的这一批人,有一个别人不具备的优点:忠诚。

同为当年的英武旧部中人,这个张信的忠诚度绝对是最高的,也是最可以信赖的。

在建文朝的时候,这个张信曾经被朱允炆任命为北平指挥使司的二把手,在朱允炆准备将朱棣拿下的时候,这个张信就是最直接的执行者之一。

当时朝廷的大军已经把燕王府团团包围,朱棣已经岌岌可危了。在最关键的时刻,就是这个张信连续三次冒险求见朱棣。

但朱棣却顾虑他是朱允炆的人,始终装病不见。最后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张信干脆就化妆成了一个女人,涂抹脂粉穿戴裙装混进了燕王府,见到了正在装病的朱棣,不仅说明了当时已经十万火急的状况,而且亲手把朱允炆的钦差骗了进来当场斩杀,然后率领手下攻占城门,让朱棣度过了最危险的一次劫难。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殊功,朱棣才对他恩宠备至,靖难成功以后加封隆平侯,赐免死金牌,并且从来不会直呼他的本名,而是以“恩张”相称,表示没有忘记当年的那份救命之恩。

朱棣生性多疑,如果说还有哪个臣子是可以让他绝对信赖的,这个张信绝对是其中之一。

“外面的情形怎么样了?”

当朱棣问起之时,张信马上答道:“微臣已遵照陛下旨意,调集兴、营各卫总计两万四千人马,屯于通州之西。同时将昌平、延庆四卫两万六千人马,调到了西山营……”

在张信的安排之下,总共有五万大军,拱卫在北平的东西两侧。

有了这五万大军,朱棣终于可以放心了:“汉王那边有没有什么动静啊?”

“据臣所知,山、陕等地的军兵,已经奉汉王殿下之命西出马水隘口,最迟不超过四日,就应该进入山西地界了……”

汉王竟然正在遣散北伐大军,让从各地抽调出来的那些军队返回驻地,这是朱棣没有想到的事情。

汉王手握几十万大军,原本以为他会拥兵自重,甚至有可能做出“挟天子令诸侯”的事情,所以朱棣才处处小心,秘密调集张信的兵马。

想不到汉王朱高煦竟然主动遣散了一部分北伐大军,并且让张信接管了通县大营和西大营!

看来,真的是自己太多疑了,那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啊!

作为朱棣最信任的心腹之一,张信最关心的还是朱棣本人的病情:“陛下龙体……如何?”

朱棣是脸上闪过一抹狡黠的笑容:“此时此刻,便如彼时彼刻。”

这句话,也就只有张信一个人能听的懂。

想当年,在朱棣造反之前那个最危险的时刻,为了蒙蔽朱允炆的钦差,朱棣不得不做出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当时的张信就曾经问过“你是不是真的病了”的话语,当时的朱棣很直接的说自己在装病。

张信顿时心领神会。

他很清楚的知道朱棣为什么会装病,不过是在防着汉王而已。

现如今汉王已经表现的非常恭顺了,不仅遣散了部分北伐大军,还把两个最重要的拱卫北平的咽喉要地交给了张信接管,足以证明他是没有“异心”的:“汉王殿下纯孝,接管几十万北伐大军虽有逾制的嫌疑,终究是事急从权……”

“朕明白老二的心思,当时朕确实昏死过去,他也应该那么做。”

“微臣知晓陛下所忧所虑之事,但这事关国本,陛下还是早做定夺,才能安天下臣民之心呀。”

太子和汉王之间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对于这种情况,身为大明天子的朱棣能不知道吗?

兄弟相争,国之大忌,这个道理朱棣不是不明白,但却一直没有着手处理此事……其实,说到底,朱棣本人才是这事儿的第一责任人。

朱棣更加喜欢汉王,而不是太子,这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

汉王朱高煦这个人雄武勇略,无论性格脾胃还是做事风格,都像极了朱棣。按照皇帝本人的说法,就是“汉王类己”。

皇帝说汉王很象自己,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是一个极高的评价,正常情况下肯定是会被立为太子的,但他终究只是朱棣的次子而不长子。

想当初,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之所以立了长子作为燕王世子而没有立自己最稀罕的次子,就是因为长子得到了朱元璋的喜爱。

说的更准确一点,长子被立为世子,完全就是朱元璋的决定,朱棣不得不服从。

那个时候的朱棣,还没有想过要造反呢,更想不到自己会登基称帝,所以也没有太把这个事情当一回事儿。

后来靖难起兵,开始的时候打的很不顺利,朱棣曾经几次遭遇凶险,每次都是次子朱高煦奋勇作战帮他解围,于是朱棣就愈发的喜欢上自己的二儿子。

有一次,在大战至于,朱棣曾经亲口说过“世子多病,汝自勉之”的话语。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大体弱多病,我不看好他,你好好干以后这个位子就是你的。

当时的朱高煦确确实实把这句话当成了一句承诺,所以他非常的卖力,在长达几年的靖难过程中有着非常抢眼的表现,并且收拢了一大批军中悍将,逐渐组成了汉王的班底……

后来靖难成功,朱棣顺利登基称帝,按说当时就应该立太子了。

太子乃是国之储君社稷根本,立太子的时间越早越有利于朝局的稳定,但是却过了一年多,在经历了一连串的纷争之后,最终出于稳定各方势力的需求,才立了长子朱高炽作为太子。

虽然已经立了太子,但朱棣依旧对汉王朱高煦非常的隆宠,虽然有很多朝臣都提出不应该如此,应该进一步确立太子的地位,同时削弱汉王的势力和影响,却惹的朱棣“龙颜震怒”,狠狠的处理了一批大臣……

由此可见,朱棣内心当中还是对汉王有所希望的……

在已经过去这些年里头,朱棣曾经几次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

张信的意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你要是想换太子,那就赶紧换。若是不想换太子的话,就应该削除汉王的权力,让他赶紧到封地去就藩。只有这样才能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免得兄弟二人继续争斗下去。

“恩张啊,你觉得太子应不应该换呢?”

“此乃陛下家事,微臣不敢胡乱置喙。”自古以来,谁做太子都是一件极其要紧的事情。张信本就已经荣宠之极了,当然不会傻乎乎的随便发表意见,更不会蹚这样的浑水,而是很明智的置身事外不支持任何一方,这就是典型的明哲保身之道:“微臣只知忠于万岁,没有别的想法。”

张信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了:不管你换不换太子,我都永远忠诚,永远执行你的命令。

到了这个时候,连朱棣都有些拿不准主意了:虽然他对太子并不是很满意,但太子素来稳重,又有一大批文臣的支持,在太子没有犯什么大错的情况下,贸然换掉太子必然引发剧烈动荡。

如果汉王在这次执掌军权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野心或者是做出了什么,朱棣必然会狠狠的敲打他一番,让汉王彻底绝了和太子竞争的心思。

但汉王的表现非常的中规中矩,同样没有犯什么明显的错误。

这就不好说了呀。

朱棣准备再观察观察,就看哪个儿子最先犯错了……

不知不觉之间,南方天空的那一片阴云已经慢慢的席卷过来,北方的天空渐渐变得阴暗起来,满眼都是黑不溜秋的云朵,低低的压在头顶,视野范围之内顿时就黯淡了下去,就好像是拉上了窗帘一样。

冷风一阵接着一阵的吹拂着,很快就吹散了燥热的气息,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的凉意。

朱棣小声的嘟囔了一句:“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