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崛起1522
作者:猪林弃闲 | 分类:历史 | 字数:78.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章 芦屋
商定好贸易的大头,二人出了房间到甲板上商定起青瓷和茶的价格。这两样商品品质差异能导致价格差很多,青瓷是精品级的龙泉青瓷,其中三件更是可以用“珍品”来形容,李子园建议麻生三郎直接找好这口的客户上门推销,无论是当礼物进献还是卖钱,这十八件青瓷总计卖出了三千六百贯文。可惜李子园和麻生三郎都算不上懂行,不然只会卖出更多。
至于茶,李子园带来的茶中有一斤是雁山茶,妥妥的贡茶。然而同样的,两人都不是个中行家,尤其是李子园,连雁山茶的进价都没有,设定中这是自己的贵人——温州黄员外——送的,属于无价了。这样的茶一时真不好定价,李子园索性送麻生三郎半斤,让他先做推广,相信只要「明皇贡茶」的名头报出来,价格是低不了的。剩下的十九斤茶也不是凡品,但毕竟日本也产茶,差的他们根本不需要,好茶却报不出价,也是郁闷,李子园干脆把这些茶留作自用——海上漂着多喝喝茶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假装郁闷了半天的黄启明看到二人谈差不多了,适时递上一个算盘,李子园接过算盘,倒是认真地拨拉了几下。片刻后,他抬起头,道:“生丝150担贯文;绢绸500匹4000贯文;青瓷18件3600贯文;甘草100斤20贯文;共计贯文,三郎你看对不对。”
麻生三郎倒是早有计较:“不错。我这就去联系买家,尽量早些把银钱带来。”
李子园倒是不着急:“我猜你一时也换不来这么多银钱,你就把能弄到的金银都带来,剩下的换成铜和米吧。”
麻生三郎想了想,说道:“好,那我现在就去了。”
“你不把货带过去吗?”李子园好奇。
“我这还没有付钱呢。”麻生三郎倒是个实诚人,李子园乐了,一挥手:“先带去吧,尽早完成交易我们好去芦屋看看。”
麻生三郎也不矫情了:“那好,本来想好好招待李様的,既然时间紧迫,就在芦屋宴饮吧。对了,请派个人跟我一起,好帮我做做介绍。”两人都知道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什么介绍了,过去的只是监督,不过心照不宣。让李子园感到有意思的是这麻生对自己的称呼也变了,有趣。
黄启明主动请缨:“东家,我去吧。”
“好,你去吧。”李子园拍拍他的肩膀,又用方言叮嘱道:“注意安全,有情况赶紧跑回来。”“嗯!”黄启明应了声便招呼起伙计和麻生家的人一起给独轮车装货,忙活了好一阵,独轮车队来来回回好几趟才把生丝运完,剩下的都要带到芦屋。
众人只在中途吃了饼子充饥,现在忙完闲下来,开始琢磨起晚饭来。不过李子园第一次停靠,担心有人夜间过来抢船,便打发总管带人去买些吃食,补充淡水,自己则和其他人守在船上。担心船员们不能下船休整闹情绪,李子园还做了解释,好在来时顺风顺水,这才是出海的第六天,对于这些海上男儿来说还不算什么。
这样一直折腾到灯笼挂起,饭饱的众人才分批值夜休息。
是夜,李子园继续在脑海中记录资料,顺便回想了下日本铜的处理方案:首先提纯,这个年代的日本铜里是含有银的,后世检测的样本里每吨铜含银0.64千克,即17两白银(明制),又能买两百公斤的铜了。拿来铸币,如按铜6与锌4的比例做成黄铜,想到这里,李子园摇了摇头,锌提炼不易,此时也许还没有大量出产,就先做青铜的吧,按此时物价,一贯铜钱3.75千克,能买11.92千克的铜,这么高的利润不干对不起人民啊!
李子园觉得自己应该把部分货款换成铅和锡。
李子园在船上足足等了七天,好在已经靠港,物资补给方便,不然这帮因为闲被李子园打发去锻炼身体的牲口们指不定要偷溜出去。
三月十四,麻生三郎终于把交易的金银铜粮连同他没卖完的十几担生丝一并送到——时间太短了,他自己贩售的那50担生丝都没卖上价。让李子园惊奇的是这帮博多的商人真是有钱,也得亏博多是此时日本重要的贸易口岸,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100担生丝所需的财货凑齐。(此时灰吹法尚未传入日本,金银货币还没登上舞台,日本主要以铜钱和大米进行贸易结算,但他们肯定知道明人要金银,为了方便,这里东拉西扯一些资料瞎胡计算了)加上麻生三郎的部分,计黄金3000两值钱贯文,白银两值钱贯文,铜块十万斤(每斤约596克),59吨多,折5000贯文,锡块一万斤、铅块两万斤,折500贯文,大米100日本石(每日本石约130公斤)折100贯文,总共贯文,麻生三郎尚欠贯文。
90吨重的金属和大米李子园显然是没办法一次运走了。他先吩咐船员们翻开底仓入口,把压舱石换成铜块,总共装了大约45吨,然后货仓里堆上那100石重达13吨的粮食,剩下的铜锡铅只能先丢麻生三郎的仓库里了。收拾完毕,拔锚起航。
跟着麻生三郎的指引,对照着脑中地图和实景,混口食号当天就抵达了芦屋。芦屋在河流入海口处,李子园直接把船开进了河港,希望在芦屋逗留的几天中船底的海鲜能被泡掉。
安排了人轮值,其他人下了船。李子园依然是不敢在岸上过夜的,不过跟着麻生三郎逛逛町市倒也还行。至于剩下的,李子园打发他们去街上买食材,找个宿屋住下,让老板帮忙烧或者自己烧吧,这个时候的大名吃的也不见得多好,出门在外凑合凑合了。
芦屋人气还是蛮旺的,街道旁商铺林立,优越的地理条件让这里有了成为大商圈的资质,李子园感觉能行。他委托麻生三郎帮自己买下一块地做商馆,暂定客户就一家的商馆。就一个要求:大,前店后仓,还要能住上百人。
作为地头蛇,麻生三郎自是满口答应。至于到了地头麻生三郎为何没带自己去见他的家主,李子园表示并不关心,反正只要生意能做,他才懒得理这里的国人头头。
麻生三郎其实很忙,尤其是准备把发展重心放在芦屋这边的时候 ,李子园也是时候要离开了。不过不是北上去虾夷地,而是先卸下部分铜,去博多拉走剩余的铜块。至少今年,李子园是不准备再贩货去博多了,那里的商人恐怕兜里已经没多少闲钱,而且他们必须为明年的勘合贸易做准备。
李子园很期待看到他们明年损失惨重、空手而回的画面,那样自己的重要性就要大大提升了,届时自己再去博多,他们应该会老实些了吧,这一担一百贯,可是让自己少挣了一万五千贯!
说走就走,李子园留下五百两给黄启明和两个机灵的伙计在芦屋先跟进买地造房事宜,顺便让他们看着点儿宝贵的铜,三月十六,李子园扬帆博多。
回程时逆水,风向倒还凑合,速度慢了些,但好在出发早,到港后总算留出了装货的时间。他也没做停留,赶在天黑前驶出博多,朝芦屋行去,天不亮就到了芦屋,待天亮后入港。
这次,李子园没有急着走了,一是黄启明到时候要跟自己一起走,他要先给两个留守伙计做好安排,二是船员们需要轮流下船做下修整,以确保他们有良好的状态进行接下来的航行,当然,也会在此采购些生活物资。
虽然没定下时间,李子园还是提前把货物装了船,计30吨铜,接近18吨的锡和铅,10吨大米外加乱七八糟的工具、被服、各类日常用品,还有那分外惹眼的一吨多金银,整艘船满满当当,大风大浪是不敢经历了。
三月十九,李子园召集所有人到船上,开始他的临行讲话:“嘿,伙计们!”他先打了个招呼,“谁还记得我们是不是有件事没做?”
众人互相看看,不明白东家说的是什么,大部分人面露茫然,小部分人一副思索的样子。
李子园看着他们的表情,突然大声说:“还没发对抗倭寇的赏银!”
众人恍然,然后纷纷露出兴奋的神色。李子园哈哈大笑,也不拿捏了,直接把那小700两拖出来,当场分钱。众人一片欢喜,尤其是拿了大钱的那些个。李子园趁众人开心,又问道:“有谁还记得我们当初的约定?”李子园所说的约定,即使待遇标准。虽然李子园不曾真正说过,但背景设定如此。
听到李子园的话,众人突然想到什么,更加兴奋了,马上有人喊道:“我记得!东家说每个人除了月钱,还有贸易分成,所有人平分贸易利润的半成!”只要眼睛不瞎的都能看到这些天的收获,那一堆堆的金银,一块块的紫铜,可把大家馋坏了,不过当时谁也没提,害怕,怕东家不分,自己提出来就把梦戳破了。现在成真了!
船上的人,除掉两个铁匠,两个木匠,两个砖瓦匠,两个船匠,两个造纸匠,一个裁缝,一个兼职大夫的假道士,这十二人连同他们的家人共20人,能分钱的有护卫队9人,副财、伙长、总管和伙计们29人,总共38人分3381两,除不尽咋办?李子园大手一挥,每人90两,领导层那四人每人额外再给180两,现在就发!众人再次欢呼。
4140两就这么又木有了,李子园却来不及心痛。他趁机画大饼:“海上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是危机四伏的,可也是充满机遇的!弟兄们,跟着我李东家,你们绝不会被亏待!我希望,任何想要继续跑海的弟兄都能当上船主,每个愿意杀敌的弟兄都能带领着部队开拓新的领地,想要做生意的能独当一面,”说着,他突然把头转向了那些匠人,“包括你们,有一技之长的能开起作坊,愿意为民请命的能够父母一方!虽然我们现在还弱小,作为你们的东家,北方领地的主人,我会努力发展壮大,你们可愿随我一起建功立业,荣华富贵?”李子园举起了握紧拳头的胳膊,表情激动。
众人都是在大明没有出头机会的人,突然有在海外搏一搏荣华富贵的良机,哪怕只是蛮荒之地也愿意。人群中有不少是听着三国故事长大的,当即就五体投地:“我愿随主公建功立业!”
别说,人还是有从众心理的,哪怕有些人另有打算,三声高呼之后,场上也只李子园一人还站着了。
李子园哈哈大笑,忙扶起众人,口中说着:“能得卿等追随,李某人三生有幸啊!不过以后还是叫我东家吧,高筑墙广积粮嘛,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