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东方:崛起1522

作者:猪林弃闲 | 分类:历史 | 字数:78.2万

第201章 收获时间

书名:东方:崛起1522 作者:猪林弃闲 字数:2169 更新时间:2024-11-16 17:03:25

时间转眼便到了八月中旬,阳历的九月初。

此时向北望河洄游的鲑鱼数量越来越大,已经形成了渔汛。

多亏了钱北的建议。大船难造,小船真的容易太多。短短时间内便让他们造出一批小型渔船,足有15艘。

如此倒是让关注着此事的张翰有些挠头——若是如先前设想,这15艘小渔船就要吸走150名有操船经验的实习水手,哪怕李子园愿意,他也不想这般浪费人才。

不过他显然是想太多。见到有这么多船下放,东家又提供无息贷款,这些有志于当职业渔民的实习水手当然优先选择自己当船东,招募阿伊努员工帮忙干活了。

李子园治下的阿伊努人大部分来自被征服的聚落,小部分为自发“移民”。他们的智力相较明人移民要低,野性也更大,工作时比较随意任性,因此各工坊厂子倾向于雇佣他们做短工,做一些简单又费力的事情。这也就导致绝大多数阿伊努劳工没有正式的工作。

与他们的临时工职业相对的,却是这帮人基本都有固定资产——砖瓦房。这一点倒是很好理解,北望岛上的房屋造价偏低,房地产业利润微薄,他们纯粹是赶上了好时候。

最终,这15艘渔船总共吸纳了42名实习水手,基本上是2-3人合伙,然后再招募7-8个廉价的阿伊努渔民的经营模式。如此一来,先前李子园和张翰二人商议的渔汛捕捞许可便显得太廉价了。盖因分利润大头的人少了,这些船东每年因鲑鱼渔汛的预期分红可能就会有大几百两。

而北望岛周围还有不少鲱鱼、远东拟沙丁鱼栖息繁衍,捕捞起来也是相当的容易。尤其是鲱鱼,只要季节合适,在新希望港外的海湾里一捞一大把,也就是这个鱼不好保存,体型也小,不怎么受待见,价格上比较坑。

先前被用作饲料、硝田填充料的就是它,以华夏民族的尿性,只要劳动有回报,哪怕捞来当肥料卖也成。

鉴于渔民们的收入有可能对其他职业形成碾压,张翰连夜赶来与李子园商议,把原定100贯的河口渔汛捕捞许可价格翻番,变为了200贯——不能再高了,虽是近海捕捞,到底是小船,还是有不少风险的。

然后再加上50贯每艘的普通捕鱼许可,这15艘船一离港便给李子园带来了3750贯的收入——欠着的,等拉来渔获了变卖后偿还。

一下子这么多船去堵河口,能不能捞到鱼先不说,船没撞在一起就不错了。因此,北渔系列四艘船分派了两艘船在河口指挥引导小型渔船分批下场捕捞,另外两艘则早早跑去海参崴,依托当地的港口堵绥芬河,总好过在北望河口抢夺有限的空间。

渔汛期间北望河里泛滥的鲑鱼群

渔业迎来了一年之中难得的丰收时刻,种植业也同样如此。从前些天开始,各地的农作物便先后进入了收割期,农户们用着从政府租借来的牛马和收割机,开始了紧张的“天一晴就收”的工作。

北望岛中西部的气候对旱作作物不是太友好,每年要到收割季的时候,它便先进入了雨季,降水天数和降水量增大一截,让众人很是头疼。而这,恐怕也是当地面粉不够筋道的原因之一吧。

同时,先前被强制安排种下的火麻也到了收获的季节。李子园从大明带来的2吨火麻籽一共播种了一千多亩的火麻田,由四百多不情不愿的农户共同分担,也是辛苦他们了,希望能够有个丰收让他们都燃起种植麻料的热情。

轰轰烈烈的丰收运动一直持续到了临近秋航,北望岛上勤劳的农民们也交出了相当不错的答卷。

新港镇这边,共一万九千零五十亩农田种植粮豆,产大豆428.6吨,平均亩产45公斤;产小麦438.2吨,平均亩产69公斤;产小米151.9吨,平均亩产59公斤;产莜麦30吨,平均亩产50公斤。全镇共产粮豆1048.7吨,平均亩产55公斤。

这是北望岛收获的第三季。经过了前两季的摸索,农户们发现还是小麦的产量更高,虽然北望岛这边种出来的不大好吃,但他们的身体很是诚实。拿来种粮的那部分田大半种上了小麦,同样产量不算低的小米也颇受青睐。只有苦逼的莜麦,产量低,吃起来又麻烦,偏偏北望岛上不缺肉食,它蛋白质含量高种类丰富的特性也没人在意。

兴云那边的情况与去年的新港镇类似,都是些新开垦的田地,也没什么肥料,粮豆的产量只能说还算对得起劳作的农民。其粮豆总产量为458.9吨,平均亩产34公斤。

这两年农田面积扩张迅速,导致单位面积的耕地能够“吃”到的肥料减少。虽有三茬轮作制打底,但粮食均产提升缓慢却是不争的事实。

接下来李子园要做的便是通过扩大北望岛的渔民团队,增加渔获量,降低渔产品的价格,尤其是作为饲料和肥料使用的鲱鱼等小鱼的价格,确保北望岛上的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等到了明年,西山养猪厂的猪群数量就要超过李子园当设定的一万底线,届时李子园便可以向普通农户出售猪仔,以充分利占他们耕地面积三分之一的苜蓿田,顺便增加些粪肥产量,更好地给农田增加肥力。

到了月底,火麻的总产量也统计出来了。一千三百多亩的种植面积,在留种的情况下产麻86.6吨,亩产刚好一百明斤多点儿。吝啬的资本家李果断把收购价定在了3贯每百斤,却也足够让“倒霉”的种麻农户喜出望外了。

每亩地三贯以上的收入,相信足够打动其他的农户。李子园可是非常希望北望岛能够在各个方面实现自给自足的,尤其是占据运力大头的大宗物资供应。

今年虽然打听桑种的农户较多,但北望岛当地的气候并不太适合桑树的生长,春天(说是夏天也没错)播种,秋天却还达不到当年养蚕的条件,更何况北望岛的蚕得夏天养,一帮子期盼靠养蚕致富的农户眼巴巴看着种麻的农户得了利,别提多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