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山下
作者:魏家老七 | 分类: | 字数:44.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八十一章 二十四孝的由来
金花和天元站在城门口,金花指着二十四孝图中的一副问道:他为什么把家产全都分给两个弟弟,要母亲跟着自己挨饿受苦。
天元道:不知道,舅舅从来没讲过二十四孝。假如他本身很富有,给弟弟分点,照顾照顾可以理解,他直接分光了,让自己变成穷光蛋,我也想不通。
旁边有一老汉道:小孩子,你不懂,他们家以前很富有的,父亲去世后,他把所有家产都分给弟弟们,自己一分没拿,只把老母亲接到家中,这可是万中无一的大好人啊。
金花道:慕虚名而处实祸,老母亲本来衣食无忧,却因为他的原故,整得连饭都吃不上,更何况为了省一点口粮活埋了自己的亲儿子,或许有不得已的苦衷,但他还有两个有钱的弟弟啊,别的不说,以老人和大哥的名义几顿饭总能要来吧。对外一点办法不想,光想着折磨自己人,这也配叫好人。如果你儿子把你孙子活埋了,你还要竖个大拇指夸他是好样的吗。
老汉急火攻心,晕厥过去。守城的士兵赶过来救援,揉胸的揉胸,掐人中的掐人中,泼凉水的泼凉水,终于救活过来。老汉一睁眼看到两个孩子站在面前,气急道:你们胡说八道,胆敢非议大孝子,简单大逆不道。
围过来的纠察队员听到这话,叫嚷着要抓拿要犯,不会背诵已经属于大错,还敢非议,这是要造反啊。士兵赶紧阻拦,都知道金花天元是方生的至亲,万不可让两个孩子落到纠察队手里。但老汉的手还是坚定的指向金花。
纠察队中有吴老四的亲信,也认得金花,上前揪住两个孩子,呵斥是怎么回事,有士兵改扯:两个小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说着就要拖走。这么好的机会,纠察队怎么能放弃,拦着不放。
金花倔强道:我哪里说错了,他乱充好人,让自己母亲挨饿,又打算活埋了儿子,这就是不该。
纠察队骂道:还真有不怕死的,扬起棍子就抽。天元上前奋力护住妹妹,尽管士兵拉扯保护,但还是挨了好几棍子。天元一个十几岁的娃娃,身单力薄,几下就让抽翻在地。
围观的百姓冲上前救出孩子,与纠察队对峙,这边人多势众,纠察队无奈只能退走。回到卫府找吴老四汇报:这是个机会,有理有据,多派人手把逆犯抢出来,方生再牛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吴老四琢磨了一会,笑道:确实是个机会,但不是这么用的。低声向亲信耳语一番,大家分头行动。
乡亲们把孩子送到家中,有人跑去通知了老李,老李拎着药箱跑到老金家,就见金夫人抱着天元痛哭,老金拉着金花在旁边抹眼泪。老李检查了一下,都是些皮外伤,没什么大碍,只是没受过这么大的痛,孩子疼晕过去了,上点药,包扎后,慢慢苏醒。
方生也随后赶到,见孩子并无大碍,放下心来。叹息道:是我连累的天元,他们是冲我来的。
金夫人道:和你有什么关系,都怪金花,我听邻居们说,金花指责郭巨埋儿不应该,把一个老汉给气晕过去,才让对方抓住把柄。这孩子怎么一点不让人省心。说着就拉过金花狠拍了两巴掌。金花委屈的大哭起来。
方生忙把孩子拉出来,躲到别的屋子。金花委屈道:我明明没说错,这个故事本身就不近人情。
方生长叹了一声,对兰州卫的这个举措他也很不以为然,但孝文化在中国的地位近乎于宗教,很多故事也类似于宗教的寓言故事,没办法较真。琢磨了一会道:郭巨埋儿本来是个悲剧,是底层百姓在极端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但宣扬这个故事的人一味拔高,添油加醋,让他的选择有了某种特殊意义,又硬加了之前把家产全分给弟弟的情节,本意是让人物更高大,实际上却让故事变的虚假了。我们很多道德故事都有这个毛病,画蛇添足,把真的吹成假的。但你可知官府一直把这个故事奉为孝道典型的原因吗。
金花摇摇头。
方生道:历朝历代均以孝治天下,只要把社会各阶层套入到故事中你就明白了,爷爷奶奶就是皇族,父母就是官吏,儿女就是百姓,父母即要孝顺老人,还要爱护儿女,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这就是父母官的由来。但如果朝廷和百姓的利益发生冲突该如何取舍,官吏该向着谁。得有个合情合理的说法。你现在明白朝廷宣传这个故事的用意了吧。
金花瞪大个眼睛,诧异道:也就是说为了朝廷的利益,官员就可以活埋了他们称之为子民的百姓。
方生点点头:向来如此,宣传这个故事只是为了给这个没有人性的制度披上一层道德的外衣。
金花道: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极端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东汉末年和晋朝。
方生道:你看的很对,那个时期有那么多的怪事,问题就出在当时的朝廷上。以前各代对孝很重视,但在合理范围之内,朝廷更关注的是忠诚和才干。但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本是魏国的臣子,谋朝篡位而来。他们一家对前朝起过誓绝对忠诚于朝廷,得势后却将这些忘得一干二净,所以这一朝没办法宣传忠诚,宣传就是打自己的脸。但不管是哪朝的君王都要想办法把自己树立成道德标杆,忠没办法宣传,那只能从孝上入手,司马炎便常常做出超过礼法要求的举动,标榜自己孝的高标准。上行下效,下面人就变本加厉的效仿,以博取君王的欢心,更何况自东汉以来孝是人才选拔最重要的标准,想在那么多人中间脱颖而出,必须得干出点常人所不能为的事情,普通故事已经不能打动朝廷的心,更不能产生众口称赞的轰动效应,于是越来越极端,越来越匪夷所思。孝本身是个很美好的情感,但让他们搞变味了
金花道:那写二十四孝的人也是这个目的吗。
方生摇摇头:二十四孝的说法是元朝初开始的。编辑这个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战乱,民间治理混乱不堪,需要一个道德标准。另一方面这些我们现在认为很极端的故事,在当时已经是很仁慈很近人情的作法了。
金花诧异,怎么还有比这个更荒唐的事。
方生黯然道:你听说过易子相食吗。
金花点点头。
方生道:饥荒时期,大人连饭都吃不上,小孩岂不是奄奄一息,相比而言埋了是不是要比吃了仁慈一点。
金花听得毛骨悚然。
方生接着道:还有,在元之前的宋,对孝的推崇比晋更过份,发生的惨烈故事更多。
金花问道:舅舅曾讲过,宋也是谋朝篡位得来的,也和这个有关系吗。
方生点点头:有关系,以前的孝是有理性的,宋后的孝没有理性可言,之前对孝的要求是父母对的时候要顺从,不对的要规劝,规劝不了可以逃跑,所谓小杖受大杖走。宋代的孝变成百依百顺,不能有任何反抗,即便父母是错的,即使父母要自己的命,也要顺从。
金花有些不解。
方生道:目的还是一样,移孝做忠,要百姓对皇权无限制的忠诚。当时还有一种风潮,就是割肉疗亲,割儿女身上的肉给父母治病。戏台上演的铡美案你看过没,秦香莲就从自己胳膊上割肉做成肉粥给公公婆婆吃。
金花问:这个真的能治病吗。
方生摇摇头:我专门请教过马神医,马神医怒斥此法荒唐可悲,是妖魔邪术,根本不可能治病。其实唐朝时就有人这么干过,轰动一时,当时政府还专门奖励了,不过反对的人也很多,意见并不统一。到宋代就不一样了,朝野上下赞赏有加,所谓的圣人还对这种行为背书,指出今人割股救亲,其事虽不中节,其心法之甚善,人皆以为美。朝廷甚至根据割的位置不同给予不同的奖励。一人受罪全家获利,民间趋之若鹜,刚开始是腿上的肉,手臂上的肉,后来甚至出现开肠破肚把肝割了拿出来孝敬父母。
金花诧异道:把肝都割了,人还能活吗。
方生道:肯定活不了。
金花颤声问:那他不疼吗,怎么能下得去手把自己肚子划开再把肝掏出来。
方生惨笑一声:你以为是他自己动手的吗,是他自己愿意的吗,被割肝的几乎都是女人和小孩。说白了就是家中父兄为了博取忠孝的名声,为了朝廷的奖励,活杀了自己的家人。
金花一阵眩晕,喃喃道:表面上的大忠大孝,实际上的大奸大恶,朝廷自以为是的推行孝道,却把百姓诱导成恶魔。
方生道:所以二十四孝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相比于宋代的荒唐极端,里面的故事已经很平和了。
正要继续讲解,院子里有人大喊,方先生、方先生在不,出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