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历史 | 字数:258.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三十一章 打个措手不及
奉天殿,早朝。
文臣武勋各自两边,当天的议题就在于辽东宁远的战事,文臣一改之前对张周挑剔的态度,竟是认真分析起战情,即便朱凤滞留城塞中不出,他们也没提出什么异议,反而由兵部尚书马文升自己出来说,朱凤到宁远后整顿地方军务有功,对于防范狄夷寇边居功至伟。
别说是张周不适应。
连同立在皇帝身侧的戴义等太监,也多少有点摸不清楚文官的套路。
朱佑樘道:“如今这形势,是否该下旨让朱凤出城塞与狄夷交战?若狄夷无从掠夺人畜,是否会迁移于它处?再或是做攻城略地之举?辽东多年来防备松弛,朕为此而忧心啊。”
他既像是在问大臣,又好像是在声讨。
你看你们过去这段这些年,都在加强三边和宣大的战备,辽东都成什么样子了?现在遇到朵颜三卫寇边,都要闹得鸡犬不宁。
这责任在你们这些文臣身上,就怪伱们之前重西北而无视辽东。
刘健走出来道:“陛下,若朵颜部并无攻城之举,或可令安边伯守御在城塞之内,不可轻举妄动。”
这话一出,连文官自己都不太适应。
之前但凡有狄夷犯境,如果大明的边军将士畏缩不前,是要被参劾的,甚至可能因此而夺职、落罪,若是人畜损失很大,令大明的军威受损,论死的都有,怎么今天放到安边伯身上,连首辅大臣居然都说让他守在城内?
朱佑樘道:“刘阁老是怕他没有带兵经验,带兵出城迎战的话,会令局势不定,甚至有兵败的风险?”
“啊!”
在场大臣一片哗然。
皇帝你还真敢想敢说,居然都不给刘健留点面子的?
别人必须要求不能落大明边军的威风,换到朱凤身上则只要求他把城给守好……陛下的分析鞭辟入里,我们怎就没想到这一点呢?
刘健道:“宁远周边地势狭长,狄夷犯我朝边陲,很难协同调兵完成合围,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不至令辽东有危,也防止建州等处狄夷有异动,当以守御为先。”
刘健也明说了,我不是在针对朱凤,就只是根据形势所做的判断。
“嗯。”
朱佑樘点头,似也赞同刘健的观点。
但在场大臣更想知道,之前皇帝和张周给朱凤的军令是怎样,难道也是守住宁远不出?
还有,今天文官以内阁和兵部尚书等人为首,一起为朱凤开脱说情……这又是什么路数?
……
……
张周身在文官队伍最后,也一直在旁听君臣的对话。
涉及到军情的事情,其实他不想多问,就在于他已跟朱凤说了,如果朵颜三卫的人马杀到城塞之下,必然是在城塞之下驻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远距离“轰几炮”,如果距离不够,可以推炮车出城不到三里,大概的意思是……只能在朵颜三卫驻扎于宁远城关五里范围内,才能施展这一招。
不然的话……就别勉强。
被参劾卸职还好,如果因为冒进而兵败,那你朱知节可要惨了。
皇帝知道他的战术,觉得还挺好,再加上朱佑樘本身对朱凤、张延龄和陈锐带兵出击这件事就没什么信心,所以也认为张周这招远距离投送炸弹的方式很认同。
横竖没什么损失。
提前备战好了,把城外的居民收缩到城内,如果狄夷靠近城关就远距离开炮……以子母炮的特点,可以连续放炮,也就是说在朵颜三卫还没做出反应之前,十二门炮能发出六十发开花弹和霰弹出去……
效果好就直接出骑兵跟之对攻,效果不好放完炮就等着狄夷跑路就行。
简直太完美。
里外里损失六十发炮弹而已。
大理寺卿王轼走出来道:“若大明军民俱都退守城塞,而令狄夷侵犯掠夺于城外,岂非令三军威风不存?兵部难道也支持这种畏畏缩缩的战法?若九边各处以此为仿效,那各道的御史还如何参劾将士的畏滞不前?”
一番话说得也算是掷地有声。
显然这些当文官的,就算名义上是一伙的,但内部派系还是很多的,就算是刘健、李东阳和马文升这些人,照样会被下面的人所质疑。
在弘治年间,没有什么绝对的权威,皇帝给了言官充分自主的进谏权力,谁觉得哪件事不爽,就可以直言上奏。
兵部被质疑,作为尚书的马文升不能装哑巴,他走出来道:“辽东地势特殊,尤其是关、宁、锦等处,若轻兵冒进,便有违在这几处设置城关驻守的战略,此番朵颜三卫也无意与大明在城关之下交战,只以掠夺为先。地方官民都已退守城塞之内,有何必要一定要在城外决战,扬狄夷骑兵之所长?”
马文升的话,也让在场文官很不适应。
以往都是文官一直争着要出兵,对于那些不敢出兵的都会各种奚落和参劾,比如说之前在延绥没有出兵跟达延汗交兵的成国公朱辅,就被言官各种参劾。
结果换到朱凤身上……
连马文升和刘健都觉得守在城关里挺好?!
难怪陛下说辽东军备荒驰,感情还真是那么回事。
……
……
朱佑樘道:“诸位卿家,不必再争了。”
文官内部都在战与不战方面起了争执,皇帝的话,算是出来当定海神针的。
众大臣做出恭敬聆听的姿态。
“朕派安边伯前往宁远驻防,是为防朵颜有不臣犯境之举,如今正好被言中,从山海关等处,其实都已有调度,若时机恰当,与朵颜于城关之外交战也无不可!”
皇帝的意思。
战或者不战,你们别废话了,还是看前线的形势来定吧。
而且朕现在不想听你们的,就想听秉宽老弟的。
你们说得再有理,但凡跟秉宽老弟所说的观点不同,朕也不会采纳。
就是这么直接……你们不服?
下次你们也先把狄夷犯境的方向和时间都能提前预料出来,朕听你们的也无妨。
“张周!”朱佑樘突然道一句。
张周从文官之后走出来:“臣在。”
朱佑樘看到张周在,心神也好像定下来,点点头道:“对于宁远之战,你有何观点?”
来了来了。
很多人想。
皇帝憋了这么半天,其实就是想问张秉宽的意见,至于先前所说的都只是铺垫,甚至连参考价值都没有吧?
张周朗声道:“臣认为,朵颜三卫既敢来,则不能令其扬长而去,否则有损于大明军威。但也不可轻易调度旁处兵马,为宁锦等处凭添事端。”
此话一出。
普通的文官听了很舒服。
但刘健和马文升等人听在耳中,心里都在想,你小子是故意这么说的吧?
也是在故意跟我们唱反调?
朱佑樘点头道:“宁远战事,不过跟之前几次狄夷寇边一样,若非先前朕提前做了布置,可等到战事有结果再报也不迟。朝廷也无须对此过分担忧。诸位卿家,把心先放回去,还是那句话,等有结果再说。”
……
……
皇帝没有苛求朱凤一定能取得什么大捷。
也是他自己想明白,用朱凤这些人,有点功绩就能大书特书,至于大捷……还是留给王越这些久经战阵的老将吧。
派朱凤和张延龄去宁远,还是太冒失了啊。
现在难得文官也没过多苛求,他也算是“见好就收”,他也不想让张周过多跟文官交恶,所以当张周表达了一个听起来很强硬的观点之后,他适时就给叫停。
朝议结束。
张周不出意外,又跟这些文官不是同路,直接要往乾清宫去。
而当皇帝和张周他们刚走,一群人又把马文升和刘健等人给围住。
张懋也走过去,笑着道:“看来陛下派成国公家小子去宁远,有欠周详,若派的是王威宁,这会也无须朝中人担忧战事怎么打,谋略该怎么用了吧?”
很多人皱眉打量着张懋。
听张老头的意思,他是在取笑我们?
可问题是,用朱凤那是皇帝的事,又不是我们提议的,你犯得着跟我们说这些?
谢迁笑着回敬道:“那辽东这一战怎么打,到底是听谁的?”
“呵呵。”张懋笑着,“于乔,你这话问得……总不会是听我的吧?”
很多大臣差点想骂人。
你张老头就是故意在这里抬杠,让我们心里不爽是吧?
……
……
一群武勋先走了,文官走在队伍之后。
屠滽问马文升道:“负图,宁远如今已做了备战,何以不顺着陛下的意思,让安边伯出兵呢?这要是朝中都默认了他畏缩不前可行,以后再以此来规范各边镇总兵官行军,可就没说法了。”
马文升道:“陛下都提前将安边伯布置在了宁远,你们觉得,宁远战事的进程,还受朝堂的控制?”
“这……”
屠滽似乎也恍然了。
九边各处的战事,从来都是以边镇的督抚、总兵官、指挥使等人根据情况自行做判断,然后出兵。
但现在就因为宁远距离京城近,朝堂就想要遥控指挥宁远的战事?
你们这些文官,是不是把手伸得太长?
谢迁则笑道:“陛下说得对,有结果之后再论。如今还没结果,敢问诸位,现在的过程不正按照陛下所推演的在进行?现在提议要固守,只是为保证宁远地方上不出大的差错,难道你们认为朱凤、张延龄和陈锐三人,适合带兵出战,与狄夷拼个鱼死网破?”
周围本来一群有意见的人,闻言也消停了。
他们也在想。
先前可能是过分苛求,要让朱凤跟西北的军将做对等,要求朱凤的行为必须跟西北的军将一致,要求可能是有点高了。
西北军将出兵,那是分内之事。
但朱凤可不一定……
朱凤去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保证在朵颜三卫犯境时,不至于出的大纰漏,其实朱凤已经做到了,这时候贸然出兵反而不符合朝廷的预期,这也是为何连文官之首的马文升和刘健等人也做了态度上的转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