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历史 | 字数:258.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三百一十六章 共主不是那么好当的
朱佑樘过了他登基之后最有意义的一次万寿节。
四海来朝不说,连曾经草原上不可一世,跟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争雄长的火筛都俯首帖耳来归顺,与此同时还得到了张周和王守仁所部巡兵威宁海,在威宁海祭天的消息。
以至于京师周边开始兴起一种说法,说是朱佑樘是大明太祖和太宗皇帝之后,最有武功建树的君王。
如果不是因为不能让朱佑樘超过开国那两位雄韬武略的皇帝,或许有人直接就说他朱佑樘堪比秦皇汉武了,这么说都算是比较克制的。
当然朱佑樘要当天下共主是要有代价的。
那些番邦藩属国来京朝贺,都是伸手跟大明要好处的,尤其是以火筛那边为甚……火筛除了请求大明把抓的一万多俘虏,还有近十万头牛羊都归还之外,还提出要跟大明在河套修筑城池,并把河套之地从此之后封赏给他,并赐予大批的绸缎和茶叶、铁器等。
其实他还想要大明的火炮技术……当然他也知道现在没法取得大明的完全信任。
这个请求就先憋在肚子里。
在此事上,朱佑樘倒也还算是冷静。
逼已经装过了,就算要撒点好处给那些藩属国,也没必要一次大出血,给点意思意思就行了。
最后由唐寅去火筛处传达大明的意思:“……河套之地乃是圣上看在你们蒙郭勒津部无处放牧的窘境,才暂时给你们作为安身之所的,其地必须归大明,其内要修造城池必须要由你们部族的人自行来修,三年三贡。”
“如果你们部族遭遇到侵犯,由大明审时度势决定是否出兵相助,当大明边关遭遇寇边时,你们也要适时出兵,否则将视为背叛,下次大明再出兵,将会将你们族人彻底覆灭。”
“至于你们被俘虏的族人,将会在未来五年时间内,每年赐还一部分,先赐给老弱,归你们所养,以尽孝义,再赐妇孺。至于牛马驼羊等,那都是大明战利品,除了少部分会给你们之外,剩余的你们也就不要想了!”
火筛本来觉得,从大明这里拿到了不少的赏赐,可以风光回去。
等听了唐寅的话,他才意识到大明这根本都不能叫借花献佛,简直是用抢了我们的东西,赐给我们一点点,以彰显出大明的恩威。
相比于我拿回去的……被掠走的人畜和财货那有多少?
如果不能赐还给我,那我还丢人现眼跑大明这里来当顺民作何?直接跟你们大明拼了呗?
唐寅最后对火筛的遭遇表达了同情,他道:“圣上对你们仁至义尽,但毕竟没有让你们迁徙到关南之地,仍旧给你们足够的土地和牧场,还答应会酌情出兵保护你们的安危,这是皇恩浩荡。领受之后早些回去吧。”
就差说,我们大明没把他们捆下来,也没把你们都给杀了,留点人质也是必要的。
如果你想重新反叛……由着你来。
不过下次你可能要承受的就不是王伯安或是朱知节他们了,要那位张半仙亲自上,就问你火筛怕不怕?
……
……
火筛从大明这里拿到了必要的赏赐回西北了。
至于朝鲜国那边,也拿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便是赐燕山君的长子为世子,等于说燕山君的这个儿子得到了大明的承认,当然到现在为止,李的国君之位也是得到大明承认的,甚至朝鲜国内还当他是明主。
而朝鲜还有个重大的目的,就是要配合李的“西征”。
在弘治十二年五月,建州女真袭扰了朝鲜,掳走大批的人口,李听从了强硬派大臣李克均建议,决定亲征建州女真,以成俊为都元帅,李克均为副元帅,人马也开始筹备,却是因为境内遭遇旱灾,加上国力大不如前,出征被迫延后到弘治十三年。
并在弘治十三年正月,李下令取消西征。
后来朝鲜君臣又讨论在平安道修长城以防备女真,亦因种种困难未果。
而这次金寿童到大明来出使,是要为朝鲜西征赢得大明在法理上的支持,毕竟建州女真名义上也是大明的藩属。
对此,大明的意见是……不管不问。
这也是明朝中期大明对待北方狄夷的一贯作风,不在于偏帮于谁,而在两不相帮,最好是看你们狗咬狗两败俱伤,除非是遭遇到外敌入侵,诸如在万历时,明朝两次以宗主国的名义出兵朝鲜,助朝鲜两次大败倭国入侵兵马,这都是后话。
……
……
转眼已到八月。
张周在西北日子过得倒很逍遥,基本上的情况就是,大明边军已经能完成对边关以北百里范围之内的日常巡防,夜不收能推进草原的距离,从本来二三十里都不到,如今已经能到二百里到四五百里。
鞑靼内部似乎一时也消停下来。
达延汗曾试图上奏,请求跟大明继续上贡和通商,却为朱佑樘明确拒绝。
至于张周在西北的开矿,推进速度也很快,除了山西的煤矿已经开始投产,连张家口堡以北的铁矿也开始开采,大明西北各处除了屯田之外,就是一门心思搞生产,冶炼工坊从大明的京师到西山,再到宣府的张家口,再到山西大同……这一路上形成了产业链。
只是张周对于西北铁矿的成色仍旧不满意,他已经跟朱佑樘上奏过,准备在后世唐山周围,也就是如今的北直隶永平府周边,开辟新的铁矿场。
而在京师内。
朱佑樘最近似乎身体很不好……
一连几天都没上朝。
也不是说他真的生病了,而是他逐渐开始懈怠于朝务,有时候身体稍微不适,他就不打算上朝,这也是朱佑樘在当政中后期所产生的怠政心态,历史上他是从弘治十四年左右,经常不参加朝会。
但因为有张周在,他觉得好像一切都无须自己亲自出马,才会产生这种心态。
大臣们觉得,这是因为一个牛逼的“生日会”,让皇帝的心起空了,这位大明的皇帝以为自己是明君圣主在世,拍马屁拍多了的必然结果。
……
……
却是这时候北方的一道“上奏”,让朱佑樘逐渐懈怠的心又收拾起来,但因为对外人说自己是生病,他也没举行朝议,只是趁着中午时,让朝中几名重要的大臣一齐到乾清宫内,于乾清宫举行一场内廷的会议。
被召见的大臣,除了内阁三人之外,还有六部尚书及左都御史、掌院翰林学士王鏊。
武勋那边则一个都没召见,显然这次的事情是涉及到决策层面的。
司礼监四名太监都在。
在几名大臣抵达之后,简单的见礼,朱佑樘让人给他们赐了座,同时将一份誊录了多份的“奏疏”,分发到每个与会大臣的手上。
等大臣看过之后,才知道事态有点不同寻常。
“咳咳。”朱佑樘咳嗽两声,给这次的内廷会议奠定了基调,“朵颜三卫,说是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引兵二十万往蓟辽以北,要吞并他们。所以他们上奏,请求国朝出兵。咳咳。”
皇帝还显得很虚弱。
是否真的有病,在场大臣也不在意了,反正看皇帝的精神状态还挺好,说话中气十足。
李东阳道:“此乃好事,是为火筛诣阙的效果显现。”
在场几人还很意外。
皇帝这时候心已经起空了,你李东阳居然还帮着皇帝拍马屁?还是说你准备来个大喘气,说完褒奖的话应该说点丧气话,给皇帝头上浇一盆冷水了吧?
出乎意料的……李东阳说完就说完,没下文。
这就让在场大臣更觉得不可思议。
按照他们的想法,现在内阁的态度应该是……陛下,此乃火筛入京师朝见后的后果显现,看看,他们那些草原部族都把大明当冤大头了!有没有麻烦都让大明出兵!
“嗯。”朱佑樘对于李东阳的说法倒是很满意,他点头道,“诸位卿家,尔等认为大明此时是否应当出兵?”
在场大臣很尴尬。
这种问题……
换了是去年,没有张周在朝时,皇帝大概都不用问,当然那时的朵颜等部族也不可能跑来厚着脸皮请求大明出兵……因为约定俗成的,你们草原部族自相残杀,关我们大明什么事?
最好你们同归于尽,大明派兵去帮你们收拾残局。
但现在……
在场大臣觉得,好像皇帝当天下共主已经当上瘾了,明明朵颜三卫的事跟大明无关,皇帝居然还煞有介事商讨是否出兵?
谢迁则问道:“陛下,不知如今西北可有知晓此事?也是否有从西北出兵的意向?”
众人不由琢磨谢迁的话。
这意思……是在暗示让张周主动再出兵草原?上次是趁着达延部和火筛他们血拼时抄火筛的老巢,这次不会是让张周去抄达延部的老巢吧?
朱佑樘神色平和道:“朕知道谢卿家你的意思,虽然这件事尚未征询秉宽的意见,但早前他就跟朕提过,鞑靼小王子的部族人马多在观山以北,行踪不定,且就算以后草原上阁部有兼并之事,也定会将部族人口带在前军人马五六十里以内。”
“如果想从后再袭扰之,只怕是再难找到先前的机会了!”
皇帝很理性。
知道偷袭这招,来一次就行了,再想来,除非把人家鞑靼人当傻子。
都知道你大明有能掐会算,甚至知道我们部族人马在哪里的神棍,我们藏在那都能被找到,那干脆以后出征就举家举部走。
也别觉得拖累。
反正别的部族也都这想法,以后大不了要打群架之前,都先拖家带口呗?
张周策划的一次偷袭威宁海的事,改变了草原这十几年来所定下的出兵策略,让这些大臣想想还是觉得挺荒唐的。
想当初王越也偷袭过威宁海,端了当时亦思马因的老巢,但后来鞑靼也没因此而有何警醒……可能是因为张周的出现太BUG了,就算张周某些时候并没那种能力,别人也会想象他有这种能力。
这才是让草原部族和大明臣子所头疼的。
“诸位,朕只是问你们,是否要出兵协助朵颜三卫,你们也不必再旁敲侧击试探旁的了。咳咳。”朱佑樘说到后面又在咳嗽,但这次好像是把他给急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