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一九八七
作者:那年我吃鸡 | 分类:都市 | 字数:111.9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147章 胃口不大
第148章 胃口不大(今日万字22,求订阅!)
应该不是司机,司机哪懂什么“黑色星期一”,就算是县里的领导估计都不清楚这事儿。
岳顺民也不勉强,放下啤酒瓶子问道:“小丁兄弟在哪高就?”
丁志远笑道:“岳大哥抬举我了,我现在还是学生,这不放暑假了,就开车出来散散心。”
学生?
开车出来散心?
谁家的孩子这么牛掰?
岳顺民下意识地扭头往窗外看去,见门口停着一辆黑色桑塔纳,挂的是金陵01的牌照。
至此,他对丁志远的话十分信了八九分。
纪英才却以为遇到个吹牛逼的家伙,端起啤酒笑呵呵问:“小兄弟在哪上学?”
丁志远谦虚道:“南大,学校一般。”
噗!
纪英才一口啤酒喷了出来,呛得连连咳嗽。
一边咳一边道:“南大学校一般?好家伙,我家那兔崽子要是能考上南大,我就敢办三天三夜的流水席!”
岳顺民连连给纪英才使眼色,后者这才注意到门口的桑塔纳。
“小丁兄弟,你看现在都六点多了,吃完饭休息一下,赶到金陵得半夜了。
晚上开车也不安全,你干脆在这住一晚就是了。”纪英才态度比方才热情多了。
丁志远正好想跟他俩套套近乎,便假装犹豫了几秒钟,道:“反正闲着没事儿,就在这住一晚吧。”
“来来来,满上满上。”纪英才给丁志远倒了杯啤酒,“今儿我做东,感谢小丁兄弟给我们科普‘黑色星期一’。”
既然不开车了,丁志远索性就跟两位厂长大哥边喝边聊起来。
两位厂长大哥对“黑色星期一”很感兴趣,追着丁志远问了不少问题。
丁志远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酒过三巡。
丁志远像是随口一问:“纪大哥,你们厂子主要生产什么产品?”
纪英才道:“我们是苎麻厂,顾名思义,就是生产苎麻面料的。”
丁志远道:“北亚麻,南苎麻。苎麻面料可是好东西,吸汗、透气,做贴身衣物、家纺最合适不过了,老外最喜欢这玩意了。”
纪英才竖了个大拇指:“丁小弟伱是个懂行的!”
丁志远问道:“刚才你说出口订单取消了,那生产的苎麻面料怎么办?转内销吗?”
纪英才苦笑道:“转个屁内销啊!哪有人买?”
“嫌贵?”丁志远印象中苎麻一直都是高档纺织品的代名词,这年头普通人肯定穿不起。
“那倒不是。”纪英才摇摇头,“你不做这行的,可能不了解,五六年前苎麻面料的出口生意还是不错的。
不过从85年开始,各地一窝蜂上马苎麻厂,争购苎麻,收购价格猛涨了好几倍。
80年左右的时候,一斤原麻还不到一块五,86年的时候涨到了将近10块钱!
特么的,原材料的价格都比做出来的面料贵,生产多少亏多少!
那两年我们厂亏到姥姥家了,要不是有出口创汇指标压着,谁特么愿意干!
去年种麻的多了,供不应求,刮制质量最好的麻也才一块出头一斤。
今年本来想大干一场,结果狗日的外贸公司……。
现在我就算降价卖,也卖不出去啊,唉!”
丁志远不懂就问:“麻一块多钱一斤是便宜还是贵?”
纪英才道:“便宜,便宜到姥姥家了!
去年棉花120元一担,一担100斤,麻已经跟棉花收购价差不多了。
今年看这旱情,棉花肯定还要涨价,估摸着要上200一担了。”
丁志远疑惑道:“麻都比棉花便宜了,按理说只要价格合适,完全可以挤占一定的棉纺品市场啊。”
岳顺民道:“丁兄弟,麻是什么东西?以前是穷人才穿的!咱们中国人不认这玩意儿啊!”
纪英才道:“现在老百姓要么穿棉的,要么穿涤纶的,要么穿混纺的,要么就穿老岳的丹宁。
你穿件麻衣上街,会让人笑话的!”
丁志远哑然失笑:“原来这么回事啊。丹宁是什么东西?”
岳顺民道:“就是牛仔布,丹宁是外国人的叫法。”
丁志远觉得自己今天又学到了新知识,果然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
“岳大哥,你的牛……,丹宁也转不了内销?”
岳顺民苦笑:“我跟老纪不一样,他那是供过于求,互相杀价,我这边是单纯的成本高,卖不掉。”
纪英才道:“老岳的色织厂可是武进纺织业的老大,拳头产品黑牡丹牛仔布当年拿了国家银质奖。
染浆联一响,黄金万两,老岳这几年赚得盆满钵满!
去年花了300多万美元从比利时引进了80台无梭织布机,那生产效率……。”
岳顺民打断道:“你快别替我吹了,早知今年日子不好过,我去年就不引进新设备了。
那批牛仔布堆在仓库里快俩月了,也没卖出一米,愁死我了!”
第147章 胃口不大 qbxsw.com
丁志远奇怪道:“这年头国内生产牛仔布的厂家应该不多吧?”
岳顺民点点头道:“是不多,我们色织厂是国内最早生产牛仔布的企业,不过这两年广东那边也有厂家开始投产,我们厂的牛仔布价格没有竞争力。”
“为什么不降价?”丁志远觉得老岳有点优柔寡断,这个时候就要果断割肉止损,就算亏本也要卖出去。
岳顺民和纪英才相视苦笑,降价谈何容易?
“去年我们这边搞承包经营,我和老纪脑袋一热,就承包了工厂,承包利润基数是按照前三年利润平均数算的。
老纪还好,苎麻厂85、86两年亏损,那两年我这边效益好得不得了,现在相当于欠了一屁股债。”
说到这,岳顺民重重地叹了声气,仰头把杯里的啤酒干掉。
纪英才感同身受道:“我们承包的时候都定了任务目标,除了上缴的税、利外,还要负担工人工资、‘五金’。
所以,降不了,一旦降了,完成不了承包任务,我们这些厂长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这顿饭一直吃到快八点才结束,岳顺民和纪英才热情地带丁志远去投宿。
因为喝了几瓶啤酒,丁志远把车开得很慢。
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货车,他诧异道:“这边工厂的生意这么好?晚上还运货?”
“那也得分什么厂子。”纪英才指着路边的一家工厂,“就比如这家电风扇厂,人家生产的是终端产品,是抢购的热门货。
我和老岳这种生产中间品的厂子,就比不上喽。”
岳顺民道:“风扇厂的老胡最近那叫一个意气风发,前天碰到他,跟我说什么还要招人,扩大生产规模,呵呵。”
丁志远笑道:“上面不可能任由通货膨胀发展下去,肯定要进行干预,压缩投资。
现在扩大生产规模,那是老寿星吃砒霜,纯粹活腻歪了。”
岳顺民发愁道:“这日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唉!”
丁志远在宾馆住下,休息了一会儿,来到前台给上海的赵平打电话。
得知事情朝预想的方向发展,丁志远便把心放回了肚子里,又嘱咐了赵平几句,这才挂了电话。
然后掏出电话本,找到小姨小区的公共电话打了过去。
“你好,我找李秋芳,我是谁?我是她外甥,让她麻溜点,五分钟后我再打过来。”
抽了一根烟的功夫,丁志远再次打了过去。
“丁志远,我都上床了,你这么晚了打电话最好有正事,否则我拧掉你耳朵!”
丁志远连忙把话筒从耳边拿开,听小姨愤恨的语气,刚才不会是正在跟小姨夫办事儿吧?
那可太不巧了!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丁志远背过身,捂着话筒小声道:“我今天认识两个纺织厂的厂长,他们厂里有一批用来出口的苎麻布和牛仔布。
前不久出口订单取消了,现在积压在仓库里,你有没有兴趣吃下?”
电话那头,李秋芳愣住了,过了几秒钟才道:“你啥意思?我咋吃?”
丁志远道:“你想不想出来单干?”
“单干?单干啥?”
“就是你自己开服装厂,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销售。”
“不是。”李秋芳越来越糊涂了,“我好端端地在针织厂干着,脑子进水了单干啊!
丁志远,你玩我呢吧!不干不干,这事儿你别找我!”
丁志远无奈道:“小姨,我真不是跟你闹着玩!
那批积压的苎麻和牛仔裤都是出口的,肯定都是好料子。
算了,电话里跟你说不清楚,你尽快来金陵一趟,跟小姨夫一起。”
李秋芳听他不像是开玩笑,不禁有些迟疑起来,“你说的那两个厂靠谱吗?”
丁志远道:“武进第二色织厂和武进苎麻厂,都是国营企业。”
“武进色织厂?怎么有点耳熟?”
“这个厂生产什么黑牡丹还是白牡丹牛仔布。”
“对对对,黑牡丹!”李秋芳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丁志远不清楚黑牡丹牛仔布的大名,她这个行内人怎么会没听说过?
丁志远听她这么激动,疑惑道:“很有名吗?”
“废话!”李秋芳激动道,“黑牡丹是国内……,算了,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大外甥,你确定是黑牡丹吗?黑牡丹国内几乎都看不到。”
丁志远道:“李秋芳同志,你以为我很闲吗?
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可别后悔。”
李秋芳没再跟他嘴贫,正八经问道:“有多少货?质量怎么样?”
“货很多,几十万米吧,至于质量不知道,我又不懂这玩意儿。
所以才叫你过来验货,你觉得好,咱们就吃下,不好就算了。”
“这么多!”李秋芳倒吸了口凉气,“那不得一两百万块钱!”
丁志远道:“钱我来出,你出力就行了,看在你叫我娘一声姐的份上,我算你两成干股。”
李秋芳狐疑道:“丁志远,你会这么好心?你不会是在给我挖坑吧?”
丁志远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怒道:“你要是不信拉倒,爱来不来!”
“我去我去!”李秋芳连忙道,“我明天就找关系买票!”
丁志远道:“不用买票了,你明天直接去咱们家,我让李卫东开车送你过来。
对了,把志美带上,我答应过她暑假来金陵玩。”
李秋芳道:“你也太惯着她了!”
丁志远笑道:“你要是叫我声哥,我也惯着你!”
“滚!”李秋芳一声狮子吼,“跟老娘没大没小的,信不信老娘弄死你!”
“不跟你说了,赶紧过来!”丁志远迅速挂了电话。
天气太热,房间里没有空调,刚洗完凉水澡就出一身汗。
房间里倒是有一台落地的铸铁风扇,风量十足,但吹的却是热风。
丁志远浑身上下湿漉漉的,根本睡不着,干脆爬起来叉开大腿站到电风扇跟前晾大鸟。
看着这台黑黝黝的落地风扇,他突然想起晚上纪英才在车上说的话。
终端产品?
半成品?
一瞬间,一个模糊的想法在他脑海里一闪即逝,等他再去捕捉时,却突然想不起来了。
这种感觉相当糟糕。
想了一会儿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他只能暂时放弃。
今天中午从上海仓皇而逃,一路狂奔到武进,然后吃饭的时候认识了岳顺民和纪英才,无意中听到他们手中有一批积压的面料,便起了拉小姨下水的心思。
短短一天时间,竟然发生了这么多事情,丁志远回想起来都有些不可思议。
积压?
丁志远皱了皱眉,产成品被抢购,中间品却积压?
不,抢购只是偶然事件!
市场经济下,产能过剩是必然的,供过于求、商品积压和滞销才是常态!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确实可以配置资源,但市场能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是理性人假设。
然而现实中,人都是非理性的。
只要人还是自私的,市场就不可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简单的例子,房地产市场高涨时,无数投机者涌入,继续推高房价。
难道他们不知道房地产存在泡沫吗?
每一个人都知道房地产市场泡沫很大,但又都坚信自己不是最后的接盘侠。
如果是理性人,就应该就此收手。
然而,在巨大利益的诱使下,再理性的人也会被蒙蔽了双眼,冲昏了大脑,沦为资本的奴隶。
市场经济下,连房子这种不动产都能生产过剩,更何况普通商品了。
目前国内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商品经济时期,盲目投资、过度投资的恶果已经反映在了今年的通货膨胀上。
正如后世很多人说,2019年是过去10年中最坏的一年,却是未来10年中最好的一年。
而1988年也可以套用上面那句话:今年是过去5年中最坏的一年,但也是未来5年中最好的一年。
从全国层面而言,盲目投资—经济过热—国家出台紧缩政策,缩减货币供给,大幅提高利率—整体经济层面的流动性匮乏。
从企业层面而言,盲目投资—产能过剩—供过于求—产品积压、滞销—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滑—现金流严重萎缩,再加上银行缩贷,企业资金链走在崩溃边缘。
企业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这又导致企业没钱支付已经到期的应付账款。
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几近崩溃,谁也不信任谁。
有还款能力的企业怕还了钱以后别人不还他怎么办,索性也开始赖账。
你赖我,我赖他,他赖你,于是臭名昭着的“三角债”债务危机就这么形成了。
危机危机,危险中隐藏着机遇。
房地产都可以涨价去库存,普通商品为什么不行呢?
就算不能涨价去库存,平价去库存,或者降价去库存也行啊。
这种危机时刻,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利润,而是活命!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宝藏。
丁志远不知道这句话到底是不是但丁说的,不过他非常认同这句话。
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用的资源,只有错配的资源。
尤其供给端的资源错配,往往会导致供需结构性矛盾,是造成供求失衡的罪魁祸首。
与资源错配相对的是资源的“有效配置”,通俗讲,树挪死,人挪活。
有的东西在这里一文不值,在那里却价比黄金。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商品的供求失衡,只是个相对概念。
南方的积压物资不等于在北方的过剩,东部的紧俏商品不等于在西部的供不应求,中国的积压物资不等于在国际上的滞销。
去年无人问津的商品或许今年受到热捧,昨天积压的物资不一定今天依旧过剩,当下滞销的商品不代表未来没人买账。
因此,通过将资源或商品在时间、空间上重新配置,是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或者达到新的供求平衡。
丁志远不知道目前国内到底有多少商品积压、滞销,但绝对不是小数目。
以几年后清理“三角债”的难度看,保守估计至少得有上千亿。
如果能盘活其中的百分之一积压产品,那就是10亿元的库存资产。
丁志远胃口不大,平均抽2-3个点的佣金,这就是两三千万的收益。
明天开始,凌晨和中午十二点各发一章。
也就是7个小时发下一章,还是5000字的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