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 分类: | 字数:260.7万

第228章 从今天开始当皇帝

书名: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字数:3164 更新时间:2024-11-03 02:48:45

奉天殿上,坐在龙椅上的不再是那个让文武百官压力很大的魁梧老者,不再是那个让很多人感觉到喘不过来气的雄猜之主。只是也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坐在龙椅上的英武青年,他也不算那么好拿捏的,这绝对是一个有抱负、有野心的新皇。

朱允煐一身朝服坐在龙椅上,俯视着群臣们。哪怕老朱还是会偶尔指点他一番,但朱允煐也习惯了自己处置一些事情,觉得这样的事情对于他来说并不算太难。

说到底就是以前就是这样,以前也都是朱允煐先处理了政事,然后再交由老朱审阅。

看着群臣,朱允煐缓缓开口说道,“近些时日诸事繁多,各部的审计、批奏,也该上报了。”

年底的事情本来事情就多,再加上老朱退位、新皇登基,很多中枢部门也确实没办法围绕着一些政事打转。朱允煐也很清楚,所以现在就提醒这些人一番,该做政事了。

群臣们立刻响应,“臣等遵旨。”

朱允煐笑了笑,随即说道,“朕初登大宝,只是这些年来,政事也多有历练。太上皇退位前的诸多决策,也该有序推行,各部不得推诿、懈怠。”

这一下让一些人心里的侥幸彻底的熄灭了,本来还想着要趁着新皇登基的时候说些事情呢。比如说迁都的事情,希望新皇可以阻止一下。哪怕这些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现在倒好,直接希望彻底破灭,新皇是将所有的事情都推到了太上皇身上。想要阻止的话,那就是不尊太上了。到那个时候不要说新皇的怒火了,就算是太上皇那边也没法交差。

萧规曹随,看起来新皇登基并没有立刻就大动干戈的想法,看起来还是比较踏实的延续着太上皇时期的那些政策,这是有着一些政策的延续性。

如果朱允煐选择大刀阔斧的改革,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毕竟这也是新皇登基,来改变一些政策,用新政来确立一些存在感,这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如果朱允煐不改变政策也没什么问题,政策有着延续性,可以让朝野上下平稳过去。更何况有些人觉得就算是新皇登基,也不能忽略了太上皇的存在,这都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早朝看起来总体气氛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大家现在也都是在讨论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讨论这样一次新皇登基后的第一次会试。南北两榜,这也是不少人有些争议的,也觉得有些不好理解。

朱允煐仔细思考许久,还是提出了由茹瑺担任主考官的意思。

现在的茹瑺任吏部左侍郎,但是代理尚书事。这一次也算得上是让茹瑺去考察一下这些学子,看看这一科能不能找出来那么几个稍微有点潜力的年轻人培养一番。

这自然也是在为茹瑺铺路,让他好名正言顺的去担任吏部尚书。朱允煐的大姑父梅殷、小姑父刘廌任副主考官。

这样的一个配置足够豪华了,茹瑺现在是吏部左侍郎,而且聪颖好学,十六岁就由地方府、州、县按计划选送到国子监的优秀学生。更何况大家都知道,这是今上的伴读,很多人都觉得茹瑺是今上的心腹,是文臣的第一人。

而梅殷就不用说了,太上皇最喜欢的女婿,出身勋贵的他精通经史,也曾经担任山东学政。而刘廌,直接说是刘伯温的孙子,家学渊源还是非常出色的。

不少人觉得这一科的士子如果有出息,那么很快就可以出头了。毕竟这是新皇登基的第一科士子,相对来说是会比较重视的,会对这些人比较关照。

但是归根到底,这还是需要看看这些人有没有才华,要看看这些人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了。

朱允煐对此并不是特别担心,现在的大明朝堂上并不缺少一些有才华的人,对于那些人来说缺少的实际上是机会。要是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说不定一些人可以很快的成为朝廷重臣。

在下朝后,朱允煐直奔武英殿,他还需要在这里处理政务。对于他来说自然也没有太多的休息机会,对于他来说更多的还是需要准备做好自己的事情。新皇登基,方方面面的事情还是挺多的。

尤其是各地的一些‘封疆大吏’来拜贺的帖子,说着各地卫所的一些奏折,这都是朱允煐需要处理好的。很明显,现在的他还真的闲不住,现在的他需要将更多的事情理顺。

想要在这个时候就去说什么改革等等,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是很不现实的事情。

老朱笑眯眯的来了,虽然可以逗着重孙,只是以老朱的性子来说肯定也是闲不住的。虽然现在是太上皇了,但是不代表他就会真的什么事情都不管。更何况老朱也明白,他知道朱允煐现在肯定是比较忙碌的,知道很多的事情都积压在一起。

朱允煐抬起头,对老朱说道,“孙儿今日确定了会试的主考官。”

“咱听说了。”老朱笑着点头,随即开玩笑说道,“英儿这一次倒是舍得给鱼饵,用你的人、用你的姑父来钓鱼。这一次,怕是不少人要上当了。”

朱允煐笑了起来,说道,“要不这般,怎么能将事情闹大呢?!”

老朱摸了摸短髯,语重心长说道,“英儿,虽然你是天子了,只是这些事情也得小心一点才好。可莫要闹的太大,到时候没办法收场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知道,孙儿从来都没有想过废掉儒家,也根本废不掉。”朱允煐没有隐瞒自己的心思,说道,“儒家的一些思想对咱们还是有利的,一些思想也确实是寻常百姓都刻在骨子里的。只是孙儿想要打压一下儒家,孙儿的新学可是在办。”

提到这个老朱就来气,没好气的说道,“你那新学,在北平召了多少工匠、铁匠,多少奇技淫巧的人都是在那里,让你养着!”

这就让朱允煐来劲了,说道,“皇爷爷也不该这么说,孙儿的那些工匠还是有用的。这么些年下来,他们也确实做了不少的事情。”

老朱仔细想想看,觉得可能还真的是那么一个道理,只是他依然和很多封建老古板一样,看不起一些匠人,也没有意识到一些事情的重要性。

大明的战船、远洋商船,经过朱允煐近十五年的发展,不说整体规模已经超越了两宋。但是在一些大行战船方面,单舰的性能还是超越了。这是科学技术、造船工艺的进步,也是因为朱允煐对于远洋战船、商船的重视。

运往高丽的士卒、粮草,从东瀛运回来的银子。到南洋地区不断派遣的商船,带回来的还有珠宝、香料等等,大明的远洋航线还是比较繁荣的。接下来,肯定会越来越繁荣。这些商船去往的地方,肯定也会越来越远。

毕竟在这些商船的队伍当中还有不少锦衣卫的探子,收集周围番邦的情报,也是在不断收集着一些航线、水道等等,对于大洋的探索算得上才刚刚开始呢。

朱允煐此前在北边大力推行棉花,这使得边军多了一些御寒的物资。在这个时候,自然也推进了一些纺织技术的进步。包括大力推行的煤炭,煤球这玩意儿虽然有些时候有害,只是也确实能够给不少人取暖,肯定是利大于弊。

朱允煐有些时候挺遗憾自己不会造枪炮,可是他更加清楚自己是这个国家的君主。很多的事情不需要他亲自去动手、去公关,他只需要将政策制定好,有意识的引导大明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这也就足够了,他的资源就是整个国家。

基础科学这玩意儿,要说中国历史上没有,那也不至于。只是相比起欧洲那边,基础科学的传承、系统化等等,是要稍微的差一点。对于文科、对于儒家的过度重视,这也是一些科学技术看起来相对发展较为缓慢的。

实际上现如今的大明,甚至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一直都是领先的。只是很多的好东西,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没有形成一定的传承。

格物,这就算的上朱允煐的一些重视。他现在需要的不止是一些工匠,也需要一些基础科学的学者,一些愿意钻研这些的科学家。四书五经、吟诗作画等等都没有关系,读书人的风雅归风雅,但是绝对不能让那些只会四书五经的人占据朝堂。

朱允煐仔细的在和老朱说着自己的一些构想,他也不指望能够立竿见影的看到科学大爆炸、看到工业革命等等。但是现在就种下种子,说不定会收获惊喜和意外。

起码朱允煐觉得,很多的事情是在他这里开始了改变,这对于他来说就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事情了,这对于他来说也就是一件比较成功的事情了。

操之过急等等,朱允煐觉得不现实,他也没办法一下子扭转这个民族上千年的一些深入骨髓的观念。所以,慢慢来吧,温水煮青蛙这样的事情,朱允煐可以做。

毕竟他是皇帝,他手里的资源和权力足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