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 分类: | 字数:260.7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91章 人选
练子宁是朱允煐颇为欣赏的,英迈超群、才华斐然,而且持身中正、志操不凡。这样的官员,绝对是皇帝喜欢的大臣,因为方方面面看起来都是有着成为朝廷重臣、栋梁的样子。
而且练子宁以举贤荐能为己任、政声斐然,这绝对是一个更加值得重用的臣子。
只不过朱允煐也不得不考虑一些事情,练子宁能够早早的冒出头,除了是在朱允煐跟前效力之外,也是因为他的嫡女是朱允煐的侧妃。这也给了练子宁不少荣光,可是也因为这样的身份,注定了一些位置,朱允煐是不会给练子宁的。
比如说六部尚书的位置,练子宁的才能是可以的,但是练子宁只能是在都察院、大理寺这样的地方转。朱允煐需要他成为孤臣,甚至小小朱在稍微长大一点,练子宁就要告老。
原因就是到时候肯定要为太子培养根基,不能让皇贵妃的母族在朝廷有太大的势力。就算练琼琼现在只是为朱允煐诞下一个女儿也是如此,甚至如果练琼琼为朱允煐诞下皇子了,练子宁肯定是要去更加不得重用的位置。
这也算得上是帝王心思吧,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权术,朝堂需要平衡。
仔细的问了一下练子宁,主要就是练子宁手里的这些证据的来源,朱允煐是需要知道的。不管任亨泰的出身如何,他到底是大明的礼部尚书,这些事情自然不能有任何的马虎。
这样的案子要办,理所当然的就需要给办成铁案,可不能给人一些遐想的空间,也不能有什么含糊其辞的地方。这样的重臣,也确实不能冤枉他。
所以一旦练子宁是诬告,那么结果显然就是还任亨泰的清白之后,练子宁需要为此付出代价。
这样的大案,朱允煐不得不重视,朝堂上下也确确实实需要重视起来。哪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任亨泰是真的犯了不少的错误,诬告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定案这样的事情还需要认真的对待。
练子宁离开后,朱允煐立刻让人传旨,这一次过来的自然就是朱允煐曾经的伴读茹瑺了。作为吏部尚书,茹瑺也需要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朱允煐这个皇帝分忧。
“给茹伴读赐座。”朱允煐脸上没有笑意,不过他还是对王承恩说道,“咱记得宫里还有些武陵茶,给伴读泡一壶茶。”
茹瑺立刻谢恩,这可是不折不扣的一个恩典了。不只是赐茶,主要是皇帝赐的茶是武陵茶,不出意外就是武陵七县的茶,这是在唐代时期就成为贡茶的存在。
最主要的,还是陛下记得茹瑺是湖广人,所以特意赐了湖广的茶,这当然就是恩典了。
看到茹瑺坐下来,朱允煐问道,“刑部之重,伴读也是知晓。你所荐之暴昭,能否担此重任?”
茹瑺立刻进入吏部尚书的角色,毫不犹豫的回答,“起奏陛下,暴昭其人耿介有峻节,臣以为他能担此重任。只是刑部尚书位高权重,尚书人选还望陛下圣裁。”
朱允煐摆了摆手,笑着说道,“你是吏部尚书,举荐贤才也是你的职司。你也说了刑部太过重要,咱自然也是要多问问。”
确实是需要多问问,刑部可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这样一个机构的负责人,朱允煐当然需要无比重视,在刑部尚书的人选上他肯定不能有半点的马虎,需要考虑的更加齐全才好。
只是朱允煐也是有着皇帝的‘多疑病’,主要就是因为刑部尚书太过重要。虽然暴昭是茹瑺举荐的,看起来茹瑺也是尽了一个吏部尚书该做的职责。
但是朱允煐不会马虎,该调查的还是要调查、该怀疑的还是要怀疑,他绝对不会允许一个吏部尚书完全掌控朝堂上下官员任免。更加不允许尚书级别的官员结党,或者多有来往。
皇帝嘛,这么做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即使茹瑺是朱允煐的心腹,可是他依然会在这些事情上调查的更加清楚。
在讨论了暴昭的事情后,朱允煐问道,“任亨泰颇为让朕失望,此事过后,他也难在朝堂立足。伴读,礼部该有何人接手?你可有数?”
茹瑺没有藏私,也没有隐瞒,“回陛下,宁国府人陈迪倜傥有志操,曾为府学训导、历官侍讲。出为山东左参政、丁忧后为右布政使。此前普定、曲靖、乌撒、乌蒙诸蛮煽乱,迪率士兵击破之。”
听到茹瑺的举荐,朱允煐忍不住笑了起来,觉得这个推荐是相当不错的。
陈迪这个人可以说是‘允文允武’,是朱允煐认可的真正读书人。上马可以领军、下马可以安民,而不是只会读书的腐儒,这才是济民安国的贤才。
而且这人的祖父从征有功,世抚州守御百户,这可谓是根正苗红了,这绝对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出身了。毕竟一个百户,只是中层军官,不存在太多的家世,更不会有太多的异心。
看到朱允煐点头,茹瑺继续推荐,“池州府黄观为洪武二十四年会元,取殿试一甲第一名。历任翰林院修撰,升任礼部右侍郎。其人自幼勤学,品性高洁、以忠孝自许,可堪大用。”
提到黄观,朱允煐也是印象很深了。这人可不只是会元、状元,还是乡试的解元,这是俗称的大三元。而且这人本来是姓许,他的父亲是赘婿,在洪武二十九年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
朱允煐想了想,摇头说道,“黄观颇有贤才,朕记得他中状元时方二十八,如今不足也才三十有七,实在太过年轻。再者就是其人一直在京为官,未曾为亲民官。若是为礼部尚书,怕是有些不妥。”
这也算得上是朱允煐的一个想法了,他觉得自己也应该重视这件事情。
说起来以后也需要注意这些事情,因为现在很多的有才之士在金榜题名后,尤其是前三甲多半都是入翰林院。这个清贵的职司,也是很多人都羡慕的。
可不能真的是让翰林院成为六部尚书的培养地,或者说以后搞个什么内阁大臣必然是要出自翰林院之内的。
因为这些人一旦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那很有可能就是庸官。因为这些人大都是十年寒窗苦读,又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很有可能昏庸而无识见、庸庸碌碌,缺少勇于任事、敢作敢为的本事。
再者就是没有历经地方,不知民间疾苦,没有治理州府的经验。这结果就是只有清谈之辈,一个个的很有可能只知道结党营私、钻营、溜须了。
以后要入内阁,必须要经历地方,必须要有亲民官的经历。甚至是六部尚书,也不能只是‘高高在上’之辈,这些人需要接地气,需要有办实事的能力。
这么一想的话,朱允煐还算是有些欣慰的,大明开国三十有余,很多的制度还没有完善,很多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允煐去制定一些政策,也是没有太大的阻力,方便他施为。
和茹瑺讨论这些事情结束,朱允煐就需要继续批阅奏章了。
礼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的人选,他还需要继续斟酌一番,这些事情也不需要太着急。虽然现在礼部尚书入狱,刑部尚书病重,好歹也不影响这两部运转,这是不幸中的万幸,朝廷也不会缺了谁就停止运转。
毕竟那些位置也就是官职,朝堂上下也是英才济济,随时都有人可以取而代之。真的要是朝堂大乱,可能也就是皇帝突然蒙难,而且朝廷还没有一个储君,那才可能导致出现一些乱子。
六部尚书虽然位高权重,只不过一个萝卜一个坑。朝廷并不缺少尚书,或者说不缺少随时取而代之的人,朱允煐不需要担心天下大乱。
老朱晃晃悠悠的来到了武英殿,随手拿过朱允煐批阅的奏章看了起来。至于这个时候的朱允煐,早就乖乖的让开龙椅让老朱坐了,朱允煐只是让王承恩搬来椅子坐在旁边。
这么看起来的话,朱允煐虽然是当了皇帝,但是现在的局面似乎是和他皇太孙时期没有什么改变,也就是‘名正言顺’而已。
“少了两个尚书也就少了,不碍事。”老朱满不在乎,也可以说是在宽慰朱允煐,“你和咱不一样,咱坐龙椅的时候,不少读书人不愿给咱效力,咱的朝堂上有些时候也缺少贤才。你不一样,贤才很多。”
朱允煐笑了起来,很有底气的说道,“皇爷爷说的在理,孙儿也是没有当回事。早些年皇爷爷的朝上尚书一缺就是好些年,不也一样没事吗?!再说了,这些个读书人还是一窝蜂的往朝堂钻,咱不缺人。”
听到朱允煐这么说,老朱自然是更加放心了,因为朱允煐说的也确实都是一些事实。
还是继续批阅奏章吧,尚书的人选只需要斟酌一下,朱允煐还是有很多选择的。而这些奏章,旁人可没有资格帮着朱允煐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