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北朝
作者:红莲素心 | 分类: | 字数:76.5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01章 巡幸国子监
高顺练了一会儿箭,接过太监递过来的汗巾擦了擦汗,觉得有些无聊,就想出去转转。
可是古代的皇帝久居皇宫,一般来说是不能出门的,虽然有微服出巡,还有便装出行,但还是不允许随意出宫。
主要是因为皇帝出宫是要有严格的手续限制,一定要走完所有的流程才能出宫,而且身边的安保措施是不能少的。
真实皇帝出宫并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轻松,说出宫换身便装就出宫了,这都是不合乎规矩的。
偷偷的出去偷偷的回来,只要宫中提前交待好所有的一切,皇帝想要偷偷出宫是可以做到的事情,即便是站在百姓的面前也是不会被发现的。
皇帝不能随便出宫,一是为了皇帝的生命安全,皇宫之中铜墙铁壁,安保工作做的很好,侍卫轮流值守,大概是一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但是出宫之后宫外的世界这么大,而且皇帝身边不可能带很多的侍卫,皇帝的安全无法保证。
另外,皇帝出宫所谓的皇权神秘感就会消失,大家看到自己敬畏的皇帝竟也是个普通人,会有人认为自己有机会取而代之。
当更多人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皇帝的位置就会受到威胁。
保持一份神秘感,对于皇帝来说更加方便治理,在百姓面前树立一份威严,对于皇权是有利的。
很多人可能会想皇帝出宫是不是好一点,因为那样可以更好的了解民间疾苦。
实际上皇帝会通过奏章的方式来了解天下事,他的消息并不闭塞。
高顺明知道这样做不妥,可还是忍不住想出去,平时忙也就罢了,现在不忙了也应该出去转转。
打定主意,高顺并没有偷偷出去,而是走正常流程,他要去国子监看看。
国子监作为四大书院之首,已经从皇宫里独立出来,如果走正常程序,他这就是巡幸。
所谓的巡幸,说白了就是视察,这样做虽然会暴露身份,却也可以看到一些事情。
国子监建在南郊,占地上百亩,与另外两座书院同时开工,此时已经有了雏形。
在高顺看来,这些书院其实就是大学,只是受年代限制,不可能像后世一样。
但水泥的出现,开始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因为水泥十分坚固,已经可以突破传统限制,增加建筑的容量。
所以这次高顺来巡幸,就是为了看看水泥的效果,长城计划已经启动,却没有商人出现,就是因为少了一个案例。
在护卫的保护下,高顺来到了南郊,工地上忙的热火朝天,乌烟瘴气,有一种后世的感觉。
一座座二层小楼拔地而起,上方平台上,工人用简单的滑轮组钓着材料,然后熟练的干活。
在墙体中,高顺没有看到钢筋,不是他不想加,而是现在的冶铁技术不行,铁在墙里一旦氧化生锈,反而是一种隐患。
一块块红砖垒起厚厚的墙体,主殿由于比较宏大,所需需要的材料更多。
高顺刚刚到这里,就有现场负责的官员前来见礼,高顺摆了摆手道:“不必多礼,继续忙吧,朕来看看进度。”
“陛下,如今这里上千人同时施工,按照陛下吩咐十二个时辰三班倒进行,速度果然快了许多。
现在天越来越热了,水泥干的也快,如果照这个速度,不出三个月,国子监就能完工!”
听到这个时间点,高顺点了点头,比较是第一次用水泥,这种速度已经很快了,另外一座学院应该也差不多。
至于南方的两座,用不用水泥无所谓,毕竟那里气候宜人,不需要考虑保暖措施,冬天不像北方那么寒冷。
“保持这个速度,一定要保证质量,而且安全问题也要重视,夜间多设置火把照明!”
“遵旨。”
这里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高顺不希望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所以从一开始就各种强调安全措施,让那些劳工都有些受宠若惊。
朝廷征劳役跟常见,但能吃饱饭的很少,这里不但可以吃饱饭,还给发工钱,这就更少了。
虽然吃的是粗粮,工钱也并不多,可积累下来也是一笔财富,加上节省的口粮,也是不小的收入。
最重要的是,这些官员好像生怕他们出事,对他们各种强调保护,方方面面加一起,可谓是亘古未有。
高顺之所以这么做,当然不是发善心,现在的百姓很淳朴,干活只要给口饭就行。
可是长城已经开始修建,未来还要开凿运河,囚犯俘虏无法满足需求,那就只有征集民夫。
可随意征集那是劳民伤财,弄不好就会有人造反,当年刘邦不就是因为跑了两个劳役,这才不得不起义的。
虽然刘邦比较特殊,却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改变百姓的看法,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工人阶级是随着资本出现的,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所以工人阶级出现了。
而现在高顺大力发展经济,已经带动了阶级的出现,可百姓的观念一时间还无法转变,在他们心中,修长城就是有去无回。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高顺从国子监着手,第一次施行雇佣制,这些人是半征调半雇佣,一开始不愿意,但干起来就没人愿意走了。
虽然干的活很累,可能吃饱饭又给钱,这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有了满足心里,他们干起活来格外卖力,再加上人道关怀,更是恨不得拼尽全力。
正是这种情况下,才有如此的速度,高顺离开了工地,来到了之前的国子监,这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子监。
一个课堂上,坐着二十多个孩童,他们都在十岁左右,是朝廷勋贵的子嗣。
能够在这里学习的,除了皇子就是有功之臣,高顺现在儿子太小,还不到入学的年龄,所以他来这里主要是看李靖的。
国子监在高顺的主持下,增加了许多课程,不仅仅是经史子集,还有格物、算数和兵法。
其中大部分教材都是高顺编的,主要是这年头科学实在不发达,随便拿出点物理、化学知识都是重大发现。
此时孩童们正在背三十六计,三十六计出现在明清,作者不详,其实就是一个计谋总结。
之所以传授这些孩子兵法,主要是他想创建一座皇家军事学院,他要培养出一批将领。
自古以来兵法都是不传之秘,所以这些孩子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其父母都是高顺的绝对心腹。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
小小年纪的他们,可能不理解这些计谋的意思,先生也没有进行实战讲解。
但从小开始培养,可以让他们更加融会贯通,等到关键时刻,他们自然而然会明白。
就像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脍炙人口,可谁又能想象其中的意境。
只有有一天看见地上的月光,脑海里就会突然出现,原来这句诗是真的。
这是一种意识的培养,高顺要让他们养成一种本能,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成长,早日为高顺所用。
李靖坐在第一排,也跟着摇头晃脑地背诵,高顺没有去打扰他们,等到一堂课结束,随着先生说下课然后离开,孩子们这才欢快的跑出了课堂。
见他们下课了,高顺这才走了过去,那名先生明叫高粲,是高顺本家却不是宗室。
高粲,字章宏,今年年近不惑,曾出任地方刺史,因为博闻广记被朝廷召来,在国子监教书。
“微臣拜见陛下。”
高粲见高顺连忙施礼,高顺微笑搀扶道:“先生不必多礼,这些孩子最近可还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