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眼艺
作者:写书吃土 | 分类:历史 | 字数:114.3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2章 走上正确的轨道
而藤鹰回归他的侦察连,经过张凉的不断提点,总算明白了自己管理的侦察连的主要职责。
除了培养传令兵、斥候外,也要开始发展细作,也就是间谍,深入到敌后去窃取情报、破坏敌人主要设施、离间书信的递送。如果有可能,最好是刺杀敌方首脑人物。考虑到能力问题,目前张凉的要求主要还是让他们打探消息。
杜雷和杜斯兄弟两是最早跟随张凉的,但是天赋不好,再怎么训练也就是个合格的士兵,张凉让他们两负责后勤去了。
大家都升为校尉,对于他们的出身来说,已经算不错的高度了。想当初曹『操』孙坚这么雄厚的家族背景,在黄巾起义之时也都还只是个校尉。
刘备这么枭雄人物,现在还是个县令,论起官阶,还比不上他们这些校尉,所以大家都很高兴,干劲十足。
武将的职位任命完了,还有更重要的文官。渔阳郡下大小有8个县,分别是渔阳、犷平、安乐、狐奴、平谷、潞县、雍奴、泉州,这些地方的民生建设可都要靠文官人员。
张凉自己目前的班底是无法管理好的,于是想到了田畴。田畴已经被张凉用各种理由从刘虞那里长期租借了,封为主簿,掌管渔阳郡内大小文事和民生建设。
王邦资质也一般,跟着田畴帮忙。至于陈华,他家人都在安喜县,不愿意来到更加苦寒的渔阳,所以并没有搬来,为了对他忠心办事表示感谢,张凉花钱帮他买下了安喜县令一职。
反正十常侍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也不需要人再去洛阳送礼了。
田畴是幽州本地的士族,重用他对本地的一些文人有拉拢的作用。
田畴也推荐了一些相熟的文人给张凉,张凉全都热情招揽,一一查看过他们的属『性』,虽然没什么大才,但帮忙管理郡下的小县还是可以的。
随着一万人的民兵队伍安排到各个县城中去,整个渔阳郡终于被张凉掌握在了手中。
接下来就是要发展,渔阳地处偏僻,面积虽然辽阔,但是人口不多,根据记载只有不到十万户,人口才三十多万。
这与中原地区是不能比的,像冀州的渤海郡、兖州的陈留郡、徐州的彭城等都有近百万人口。想要发展起来,首先就要解决人口的问题。
张凉首先在自己的军队里宣传,动员那些家在其他地区的士卒将家人带来渔阳,不论男女老幼,只要肯来的全都盖新房安排住处,并给予土地耕种。
这样的政策下去,招来了不到五千人,毕竟渔阳刚刚战『乱』,还时常被异族乌桓侵扰,是个是非地。
作为一个现代人,张凉当然知道矿产的重要『性』,上任后就派了一支队伍去接管犷平县的铁矿,阻止一切私人的盗采。
这个铁矿可以说是渔阳的经济支柱,历任太守就是靠了开采矿石卖给其他地方才有钱维持开销。张凉控制住这个矿产后,开始招工扩产,这样又从青州各地招募了一些流民。
在粮食方面,渔阳主要是小米小麦,产量不高,基本靠天吃饭。这时田畴熟悉地理的特点又发挥了作用,建议张凉让人在狐奴县开垦荒地为田,那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又有潞河可以灌溉,可以种植水稻。
“在北方种植水稻?”张凉刚开始简直不敢相信。
“主公不必担忧,在狐奴种植水稻早有前人铺路!”田畴笑着说,“汉初渔阳太守张堪字君游,因为击破匈奴有功,拜渔阳太守。后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公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开启了种植水稻的先例。”
“哦!既然可行,这事就交由子泰你去办!”对于民生建设方面的事情,张凉觉得这些政务那么高的人是不会搞砸的,自己还是去干别的事情好点。
“启禀主公,苏双应主公之邀,已经到了,正在府外求见。”周仓现在成了张凉的贴身护卫了,在收到了小兵的报告后,统一由周仓前来汇报。
“来得正是时候,快请到客厅里去。来人,泡茶!”
客厅里苏双见到张凉进来,站起身来行礼,脸上洋溢着商人特有的笑容:“恭喜大人,贺喜大人荣升为太守之职。如此年轻就已贵为一郡之主,真是古今少有啊。”
“哈哈,苏老板真是会说话,想必最近生意不错吧!”张凉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被人拍马屁了。
“呵呵,大人就不要挖苦我了,自从上次受难以后,我已不再贩马,只在家中养老而已。不知大人找苏某前来所为何事?”
张凉喝着茶,随口道:“是这样的,我想办个养马场,但是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所以想请苏老板出山帮忙,不知道可不可以?”
“这个。。。在下年事已高,家眷和亲朋好友都在中山,只想陪伴家人享享晚福,想来渔阳帮大人的忙,就算有那个心也没有那个精力了。”
“其实大人何必自己养马,早年我都是通过与塞外的游牧民族交易换来马匹,他们常年生活在马背上,马匹品质优良,更能适应战场。”
“哦,有这种事情!”张凉当然知道游牧民族的马匹更好,但是这些民族大多和大汉有仇,以前大汉强盛的时候就远远地躲开,如今汉室内『乱』,这些彪悍的民族就经常入侵,对汉族子民烧杀抢掠,这怎么可能交易。
“当然可以,大人有所不知,草原上的民族生活用品奇缺,而且饮食物品多以『奶』肉为主,十分单调而且不易储存。万一草原出现什么灾害,他们的生活就难以继续,因此他们也非常愿意和我们大汉人民作交易,得到一些更容易储存的谷物粮食,还有绸缎瓷器等。”
苏双不愧做生意大半生,见识比一般人广阔多了。
“居然还有这种事情,那么这种交易都在什么地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