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卒
作者:张伊妹 | 分类:历史 | 字数:30.1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69章 收服孟浩然
王家发生的事情让郭礼清楚的认识到皇权的可怕,李隆基废黜了皇后,赐死王守一,同时升了王守真为甘州将军,又把自己放到大理寺卿的位置上。胡萝卜加大棒,令王家受了天大的委屈还要跪谢皇恩浩荡。王老太爷都没有见到皇上一面更别说旁人。王守一被安葬在祖坟,碧瑶的母亲从得知消息的那天起一病不起躺在床上。
郭礼上任了,意外遇见了孙逖。孙逖任大理寺少卿,一句久仰久仰让孙逖以为新寺卿早已打探过大理寺内情,心里倒对新上任的大人有了几分敬意。本来以为大理寺负责全国案件审核,需要加班加点的工作。来了之后才知道这里也是一个清水衙门。全国各州县报送刑部的案件,经过刑部审核之后拿到大理寺,基本上很少有冤假错案。大唐盛世果然名不虚传,各地少有贪赃枉法之徒。上任寺卿元行冲开元元年来大理寺卿任职,十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一起错案。郭礼得知元行冲七十岁高龄,又想起一个老话题,唐朝官员多大年纪退休?
王家的事情郭礼暂且不去想想了伤神,什么都做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看到碧瑶伤心的模样,真怕她的身体吃不消。碧瑶一直待在王家照顾母亲,王守一死了,碧瑶没敢告诉母亲,生怕老人受不了打击。
开元十一年的科举考试如期进行,张说担任主考官。皇上当日亲自出题,以《桃花源记》作诗一首。诗体不限,无论律诗还是绝句,乐府、古诗、长短句,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莘莘学子们有一种天开眼的感觉,比起往年规定的律诗,今年轻松了很多。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武陵人迷路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之中,颇有出世而又入世的意思,深得李隆基的喜爱。以文章为题目作诗,还是历史上的头一遭。
杨国忠参加了科举考试。骤闻题目,欣喜若狂。待到下笔之时,才感觉腹内空空。眼看身边的学子一个个交卷出门,心急不已。无奈之下,根据记忆做了一首七绝。杨国忠自知无缘金榜题名,准备打道回府,下决心回去苦读诗书。
崔圆同样没有考上,原准备回乡苦读,却被李彦允挽留多住一些时日。崔圆实在搞不懂这位表丈前倨后恭什么意思。
原来只因李彦允做了一个梦。
李彦允接触多了,才知道这位出自清河崔家的名门子弟实在是草包一个。除了对兵法还有一点了解之外一无是处,言语之中难免对崔圆亦有些冷落。谁知有一日李彦允做了一梦,梦见自己被枷锁铐住,前面有一个紫袍人,走近一看正是崔圆。梦醒之后,李彦允和夫人说了这个梦,夫人说道:“既然梦中这位崔公子将来能做大官,谁又能知道这个梦是真是假呢?”从此,李彦允对崔圆贴心照顾,搞得崔圆不知所措。崔圆要离开,李彦允恳请崔圆将来救他一命。崔圆不知道该不该答应。
梦境之说,虚无缥缈。
孟浩然满怀信心做了一首七律,本以为能够借此一跃龙门,没想到还是名落孙山。其实孟浩然本来是探花,只因李隆基看到孟浩然的名字,说了一句:“孟浩然昔日在二皇子诗会上做的一首诗,里面有一句:不才明主弃。朕何曾弃过他,还是不才明主,这是说朕没有才的意思。勾了吧,此人永不录用。”
孟浩然的仕途算是终结了。
状元郎是王维。
对于这样的结果,早在郭礼的意料之中。
王维被皇帝钦点到国子监任监丞,从六品。若是放在以前,郭礼听到之后一定会哈哈大笑,王维竟然得了一个“奸臣”的职位,自从王皇后被废黜之后,郭礼很少有心情调侃。王维做的一首《桃花源》七言古诗,完美演绎桃花源记的故事。前世没有读过,郭礼还特意找来看,果然不愧是王维,一首科举命题诗都做的如此绚丽多彩。
第五谷首战告捷。
临近的州县听说康怡书斋的报价之后,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以同样的价格购买书籍。如此一来,有更多的商家主动参与要求在书中加入告示,告示费用涨到三文钱。由于康怡书斋所印书籍带着标点符号,传到外面大受欢迎。甚至江南州县还有官员借着入京述职之际,和康怡书斋定了书单。仅此一项,已经为郭礼带来意想不到的丰厚收入。
郭礼想着怎么将孟浩然说服。
凭着两人几番往来,郭礼已经打下了彼此之间友情的根基,只差临门一脚。《三国演义》里面刘皇叔的招数明显不能用,孟浩然一心想要为民效力,如果收服孟浩然,只能从这方面下手。如今京兆府中最大的事情就是粮食短缺,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收服孟浩然不难。
孟浩然正在政事苑中喝茶,看到郭礼前来作揖行礼。待郭礼入座,孟浩然黯然道:“子仪想必已经知晓,孟某决定不日离京,去江南游历一番再做打算。”
想走?你走了我怎么办?在郭礼的设定中,孟浩然是首席幕僚的最佳人选。
“孟兄不比介怀科举之事,孟兄志向远大,自有用武之处。”
孟浩然问道:“庙堂之路闭塞,何谈用武之地?”
此刻的孟浩然一心想着诗与远方,何曾想过郭礼暗中筹谋的宏大事业。
“孟兄苦读圣贤书,为何?”
“寒窗十载,只为能够进入庙堂,为天下百姓谋福祉。”孟浩然神情落寞。
“既然浩然兄有如此志向,为何又要南辕北辙?我辈读书人,舍身立命只为百姓苦乐。所谓天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既然如此,何不为大唐盛世锦上添花,难道要等乱世才施展抱负不成?”
“好一个天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子仪的话精辟。”
“孟兄何不留下来助子仪一臂之力?如今皇上授大理寺卿,正是孟兄协助小弟施展抱负的时机。”
孟浩然有些心动了。
看到孟浩然心动,郭礼祭出杀手锏,拟定一锤定音。
“去岁关中遭遇蝗灾,良田减产。孟兄可知?眼下关中缺粮,最迟不过明年六月,关中因为缺粮必然导致大乱。若能解决这次危机,孟兄能不能留下来助我一臂之力?”
“子仪可有良策?”孟浩然的眼睛亮了。
“关中地区缺粮,为今之计只能解决漕运不力的问题。漕运不力在于洛阳至长安之间漕运不通,可派人在不通之处建立转运仓,江南粮食可通过洛阳运至转运仓,由转运仓再运至长安。如此一来,漕运问题解决。”
“听子仪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孟某任君驱使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