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宋时

作者:照见红尘 | 分类:历史 | 字数:99.8万

第三百四十五章 粮食来源

书名:宋时 作者:照见红尘 字数:2103 更新时间:2024-12-19 03:29:16

王安石明白了沈方的意思,点了点头,“说下去。”

“所谓做馒头,便是增加粮食的产量,使百姓无饥寒之忧,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让更多的百姓可以不依靠种地,而只需通过在工厂做工,在城镇打工即可生活,比如昌国,现在只要到了昌国的劳动力,都可以获得三贯至五贯的月钱,足以养活一家老小。”

王安石摇了摇头说道,“昌国乃是以大周举国之力养一小县城,自然可以不种粮食,只凭大周的物产,便可以让昌国只需生产玻璃、织布即可让百姓富足。但若是大周各州县如昌国一般,那大周的粮食,外加占城、三佛齐的粮食加起来,也不够如此消耗。所以,方儿你说的做馒头之事,好是好,只是在第一个关口便出现了问题。增加粮食的产量。若粮食产量容易增加,那我等宰辅之臣还需要费尽心机与民争利?我等也可每日游山玩水,即可守住这花花江山。”

“世伯,小子如此说,自然不会纸上谈兵。”沈方从怀里取出一张地图,呈到王安石面前,正是修改过的世界地图。

沈括只看了大致轮廓,便知道乃是沈方在昌国所绘的五幅世界地图之一,但定睛一看,台湾岛明显被修改,小了几十倍,而吕宋岛更是只留下几个弹丸小岛,除了这两处,其它地方倒是与记忆中的世界地图相差无几,只是在太东洲的地图之上,描绘了多种农作物的图案。

“这是什么?地图吗?”在世界地图之上,大周只占很小部分,上面的字写的颇小,目力不佳的王安石竟没有认出来。

“世伯,此乃世界地图,地图正中央,便是我大周的疆域。”

王安石定睛将大周、西夏、北辽的地图看了良久,才长舒一口气道,“这便是昌国所产六分仪的功劳?只是老夫有一处不明,这么多土地,何人何时去过,便是山海经也没有如此详尽?!”

“此图乃一神人于梦中传授于我,许是神人有通天的道法,可以于极远处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

“地球吗?那我们的脚下又是何处?”

王安石面对地球的反应与王可儿如出一辙。

沈方见到王安石旁边的桌子之上,有一个果盘,果盘之中摆放着几个桃子,便拿起一只说道,“象这个桃子,如果它上面爬着几只蚂蚁,蚂蚁便是绕着桃子爬一圈,也找不到尽头,地球可比人大多了,所以,在我们看来是平面的地方,实际上已经到了地球的另外一端,我们脚下,便是地球的另一半大陆,名字叫做太东洲。”

王安石将信将疑道,“蚂蚁靠脚上的绒毛粘着桃子,人又是如何站在脚下的大陆之上而掉不下来?”

沈方用怀里的一根丝带,将一个桃子紧紧地固定住,然后甩开了圆圈。桃子在空中划着圆形,却落不下来。

“桃子落不下来乃是由于有丝带牵引,有一个向内的力,人在地球上不会掉下来,也是因为有一个朝向地球的引力。”

王安石似懂非懂,点了点头。

沈方指着地图上太东洲的位置,“此太东洲离大周上万里,其地物产丰富,其中有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玉米、马铃薯产量远胜于水稻、小麦,而且在大周各地均可种植,若移植此作物,则大周可养活的人口将数以亿计。粮食产量增加之后,将会有足够的劳力、土地,可以用来转向工业、商业、服务业。”

王安石沉吟了许久,才缓缓说道,“方儿所说之事,实令人匪夷所思,那太东洲若真可以到达,并取回玉米、马铃薯,那对大周国运之影响,可谓深远之至。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皆以农为本,若按方儿所议,牵涉之广,实非今日我等数人所能决定。只是此地离大周上万里,远航东洋、南洋已是凶险无比,又如何能到此天涯海角之地。”

“世伯明见,有了六分仪及海图,虽然仍有极大风险,但若能达成所愿,取回种子,纵使有所牺牲也值得。”

王安石点了点头,“方儿有几成把握?”

“总有五成以上。”

“可需要朝廷做些什么?”

“请世伯将苏学士、黄学士等人调到昌国,远洋大业需要有学问精深之人主持,以苏学士、黄学士之才必可担此重任。”

“方儿是指苏子瞻、黄鲁直吗?”

“正是!”

苏、黄二人是保守派的中坚力量,王安石早有将此二人调离京城的打算,但二人之才干,天下闻名,若在远航之时遭遇不幸,实在是士林的损失,“太东洲之地,凶险荒蛮,将苏黄等人调离京城已属贬谪,如强令他们远渡重洋,只怕他们必会辞官而去。”

“世伯放心,到了昌国之后,是否参与远洋航行,全凭苏学士、黄学士等人自决,小子必不会强逼。”

“此乃牵涉国运之大事,想来他们会理解其中的利害。”王安石沉思道,“只是苏黄等人乃是朝廷栋梁,将他们调离京城还需要官家首肯,不如明日面圣时,将玉米、马铃薯之事向官家阐明,请官家定夺,如官家同意,朝廷自然全力支持。”

沈方要的就是王安石这句话,他早已做好私下说服苏轼、黄庭坚等人的打算,但是这么多人被他忽悠到昌国,柴勐、王安石不可能置之不理,若是在疑心之下,横加干涉,不知道会产生多少变数。如果抛出太东洲的部分利益,能让柴勐、王安石让出这些人,那便省了许多麻烦。至于刚才所说的远渡重洋的危险,只是为了增加谈判的筹码,若将此事说成万无一失、手到擒来,只怕官家和朝廷便会主导此事,派出大周的舰队。虽然到了海上,一切都是靠实力说话,但平白无故让金樾把这些大周的舰队阴掉,总有些不妥,毕竟太东洲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而且大周的将士应该出现在西夏、北辽的前线,而不是被沉入大海或流放到陌生的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