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错过即一生
作者:拾荒糖果 | 分类:青春 | 字数:48.8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一百三十八章 谈书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觉得自己很累?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但就是感觉沮丧,开心不起来。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突然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也没有任何成就,感觉未来一片灰暗,也不知要往哪里去。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被负面情绪击中,感觉失去了活力,找不到生活的希望。
每当此刻,人们会有不同的方式来疗愈自己。比如听音乐、购物、吃东西、看电影……但你知道,那些都是暂时的安慰剂。如果你不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许永远搞不清楚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就不可能真正疗愈自己。
而下面这本小书,会解救疲惫、迷茫、不快乐的你,帮你踏出自我探索的第一步。
它的名字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借用可爱的动物角色,非常认真地讲述了心理咨询和疗愈的那些事儿,也让每个成年人都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
孤独的讨好者
蛤蟆原本爱笑爱闹,喜欢豪车华服,可是在高调浮夸的外表下,他其实是一个孤独虚弱的讨好者。他虽努力想要得到别人的喜欢,但悲伤却从记忆深处不停地涌出来。就像一个挣扎的溺水者,他渐渐失去了力气,生命也黯然失色。
渐渐地,他变得无心打扮自己,也没有力气走出家门半步。当朋友来探望他,他只能瘫坐在沙发上喃喃道:“我整个人都不太好!”
?
所谓痛苦,在一生中会呈现很多面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抑郁,底下也许还藏着愤怒。痛苦从何而来?该怎么理解?要赋予它们怎样的意义?如何才能重获饱满的心理能量?
这一回,当蛤蟆坐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诊室里,他必须追随这些问题,勇敢地潜入意识的海洋,去探究海面下的冰山,去经历一场艰辛的心灵探险。但他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陪伴他的还有温暖而智慧的苍鹭先生。
在第一次见面时,苍鹭就对蛤蟆说:“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镜中人
苍鹭与蛤蟆认识的所有人都不同,他不像朋友们忧心忡忡的,也不像父亲动辄责备、不准蛤蟆哭。
在苍鹭的咨询室里,所有情绪、对话、倾听、沉默,甚至蛤蟆对他表达攻击,都有意义。它们推动着探索心理世界的每一步,帮助蛤蟆逐渐看清人生全貌,照见自己真实的样子。
这面照见自我的镜子,正是心理咨询师。
在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问同一个问题——“怎么办?”他们都希望尽快改善心境或人生境遇。
而随着咨询的推进,提问变成了“为什么?”,来访者开始好奇外部遭遇从何而来。
等咨询真正深入,提问发生实质性的转变,直指咨询的核心,也是人类最硬核的灵魂追问——“我是谁?”“我何以成为今天的我?”
荣格说,向外看,在梦中;向内看,就醒来。从自我觉醒的一刻起,我们才真正叩开认识自己的心门。
这一刻,蛤蟆先生不得不问自己:我到底是谁?
蛤蟆的不快乐,源于他不了解自己,常常自我否定。他渴望被接纳,却不知如何尊重与接纳自己,所以总是心口不一,又因此惴惴不安。
存在主义治疗师欧文·亚隆曾说,当我们压抑或否认自我,哪怕只是一部分,代价也是高昂的。因为身心会受到无形的束缚,终日惶恐。只有找回完整的自我,才能让心灵获得自由。
?
找自己
帮助来访者找回自己,正是咨询师的工作。苍鹭帮助蛤蟆了解到,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儿童、父母和成人。
蛤蟆明白了,他常常依赖旁人,是因为“适应型儿童”经常出现,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变回那个脆弱无力、渴望关爱的孩子。
与此同时,他的心里还住着“挑剔型父母”,父亲严厉的声音总是不自觉地在他脑海中响起,总在审判他、惩罚他,变成精神上的无期徒刑。
而他要做的,是找到那个不受童年经历影响,只聚焦于当下的“成人自我状态”:只有在这个状态下,才能理性行事,也只有在这个状态下,才能获得新的认知。
蛤蟆要遇见他的“成年人”,需要作很大一番努力,要去理解自我状态的情绪和行为,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
?
在咨询师的面前,蛤蟆第一次讲出他的童年故事:他的童年很孤独,从没感受到家人的认同,连拥抱都少得可怜。追根溯源,其实每个人都活在关系里,其中对我们影响最深的关系就存在于原生家庭,因而童年的创伤往往难以自愈。
父母既是子女最亲密的照料者,也拥有巨大的权力,足以塑造子女人格的雏形。没有人能选择原生家庭,也没人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赋予它新的认知,在重构过往经验中与自己和解,获得勇气和力量。
第一百三十八章 谈书
正如苍鹭对蛤蟆先生所说:比起责怪父母,试着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如何?
以言治愈
书中大篇幅的对话,向读者展示了心理咨询“以言治愈”的过程。这里的“言”并不仅仅指语言。咨询师说什么固然重要,但疗愈并不在所谓“金玉良言”里,要不然就不会有“道理我都懂,却仍过不好这一生”的感慨。
真正助人疗愈的是通过对话构建的关系,它是流动的、包容的,需要“倾听”、“共情”、“尊重”与“积极关注”的滋养。
蛤蟆先生从决定咨询的一刻起,改变已悄然发生。他会在咨询中体验人际的理想关系,与咨询师建立一种特殊的合作联盟,他们将一同潜入心灵隐秘的角落,投去光亮。
蛤蟆会发现,咨询的过程并不能让他的痛苦立即终止,甚至还常常戳中痛处,但他始终感受到安全和温暖,因为苍鹭给予他全部的关注与接纳。
苍鹭就是这样支持着蛤蟆,一步一步迈向新生。新生也意味着告别,咨询结束之际,蛤蟆递上亲手制作的纪念品,他们彼此真诚道谢,再也没有会面。
咨询师用陪伴守护生命的微光,等待微光成为炬火,陪伴也终将变成目送。来访者最好的礼物,是带着希望和勇气重返生活的背影。
真正的爱
苍鹭曾对蛤蟆说:“如果我不相信人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在故事的最后,蛤蟆重拾了信心与活力,苍鹭也实践了他对蛤蟆最初的诺言。
相信人的创造力,相信人心蕴藏自我实现的潜能,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内在资源的专家,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苍鹭与蛤蟆的十次面谈,他们之间真诚与信任的联结,也正是有着二十多年咨询经验的作者传递给读者的人本关怀。书的原标题是“CounselingforToads”(给蛤蟆们的咨询),可见作者是要把这本书写给每一个曾感到无助的“蛤蟆先生”。
本书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先生已于今年二月离开人世,但他用温暖的文字给予人的信念和抱持,相信一定能疗愈很多人,也会让更多人对心理咨询产生兴趣。本书也将给成长中的咨询师们带去启迪,是很好的沟通分析理论(TA)入门读物。
?
本书作者罗伯特·戴博德
在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话是:苍鹭告诉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自己去探索,而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什么是真正的爱?相信你在读完本书后,一定会有答案。
也希望这本书能在需要的时候帮助你,照顾好自己,好好爱自己。
认识季羡林,很多人是从季式名言开始的。
-不完满才是人生。
-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坏人,是不会变好的。
-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
寥寥几笔,把人生讲得通通透透,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大智慧。
后来,读得越多,越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季羡林。
6岁的季羡林,遵从家庭安排离开故乡,一个家境清寒的鲁西北“野小子”,从此走出官庄,走出临清,走到了济南,走到了北京,走到了德国。后来又走遍了几个大洲,几十个国家。
?
生活的磨练,使得季羡林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正如他说: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
晚年名声日隆时,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标签接踵而至。
面对灿烂辉煌的光环,他浑身不自在,“三辞桂冠”昭告天下后,才觉得“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尽管赞美和颂扬纷至沓来,热热闹闹的氛围时时萦绕,但季羡林对人生的认识却十分清醒,在84岁的元旦,他写下:“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
而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他认为“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实甜”。
季羡林人生境界的魅力历久弥新,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此产生共鸣。“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道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宽容谅解。”
季羡林一生风风雨雨,却写出了被今人忽略的世间妙趣和温情。
他爱荷,种的荷被专门取名作“季荷”,很多人都知道。以致杨澜在评价季羡林的人生时也是以荷取喻:“他相信实实在在的耕耘和收获,一如他播下的一把莲子,已开出一池壮硕的荷花。”
?
图片来自网络
他会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着,对着荷塘好久好久。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其实,季羡林对很多草木和动物都充满感情。在他的笔下,马缨花、枸杞树、石榴花、二月兰……个个熠熠生辉,多姿多彩。校园中,一棵普普通通古藤萝的灭亡,在他心灵中也引起无量的痛苦。
“我的感情总是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他在《生活是可爱的》中如是写道。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季羡林可是个资深猫奴。半夜醒来,小猫扑到他的腿上睡得正香。即使这时双腿又酸又疼,他也强忍着,决不动一动腿,免得惊了小猫的轻梦。
所以,晚年的季羡林虽孤家寡人一个,但他并不觉得孤独,四只极为活泼可爱的波斯猫是他的家庭“成员”,有这些活泼可爱的小家伙,我们又怎么能说他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呢?
?
在《生活是可爱的》中,除了写“草木缘”和“自在思”,有一辑叫“人间情”,是季羡林对人世间的深情告白:思故乡、念母亲、忆房东、看老师。这一往情深,就像即使仰望过再多美妙绝伦的月亮,忘不掉的仍是故乡苇坑上面的那一个。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时光流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其中的微妙,非切身体会并深情似季羡林者,实在不易道出。
89岁那一年,季羡林第二次做完了眼部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