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东晋小军将

作者:秋霜红蜜 | 分类:历史 | 字数:214.4万

第一百二十五章 得互助啊

书名:东晋小军将 作者:秋霜红蜜 字数:2063 更新时间:2024-11-25 23:34:29

竺瑶气呼呼地看着刘牢之,刘牢之却也凛然不惧。

“大司马手握晋国军权,要取豫州兵权,却还藏头露尾,给袁贵诚安插一个‘作战不力’的罪名。妄想以此‘指鹿为马’的手段来立威,殊不知这已经落了下乘。在威望受损严重的情况下,却仍然妄想攫取皇权,简直就是作死!”

竺瑶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刘牢之会这么看低大司马。他知道,这小子现在握着不小的能量,连刘建也支持他。刘牢之的看法,恐怕代表了刘家的看法,所以竺瑶倒也不敢小看他。

“阿全,你为什么不看好大司马代晋?”竺瑶两眼盯着刘牢之问。

刘牢之道:“没法看好他呀!他主导了三次北伐,却没有一次能达成目的,还有两次使国家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此次北伐败得如此之惨,大司马不向朝廷请罪,却推过揽功,非要把罪责推到袁贵诚身上。当初殷浩、谢万北伐溃败,大司马上书弹劾,逼迫朝廷废黜他们。现在轮到自己了,却这般作态,实在是令人不齿!若这样的人得了天下,这天下要建怎样的伦常?”

竺瑶默然。

有时候力量不能代表一切。没有足够的威望,强自夺取,必然会为将来埋下祸患。现在桓温手握晋国的军权,就要夺取晋国的皇位。那将来新朝再出现一个手握全国军权的,自然也可以篡夺皇位。这个道理,竺瑶又怎么会不懂。只是大司马已经筹备了大半辈子,这个时候,他是万万不肯放手的。

“如果大司马一定要代晋,刘家会怎么选?”竺瑶问道。

刘牢之笑道:“将军,我刘家的意图,还不够明显吗?我们不关心桓氏和司马氏谁来执掌朝政,我们只关心如何收复汉家的故土。保我炎黄种族存续,续我中华文明!”

竺瑶松了口气。

刘牢之先前的安排,虽然有趁机扩大刘家势力的图谋,却也在削弱刘家对建康朝政的影响。豫州、兖州和司州,虽然地域广大,但处在抗胡前线,人口又少,并不会对江南政局造成很大的威胁。即便大司马在朝中有什么举动,刘家也无法及时反应。听刘牢之的意思,只要不触及刘家的利益,刘家就不会起兵反对桓氏。至于刘牢之所说的“保炎黄,存中华”的话,竺瑶并没有当一会儿事。

只要刘家这一系的势力不明确反对,大司马那里就能安心地剿除袁贵诚。至于刘建所说的襄助自己攻取寿春的事,看来也没有诓骗自己。

“若老夫领兵攻寿春,你刘家会出兵协助吗?”竺瑶还是想确认一下。

刘牢之笑了:“只要大司马答应我们的条件,让刘家为晋国司牧兖、豫二州,拿下寿春不过是举手之劳!”

“好,好,好!”竺瑶抚须笑道,这一趟出使,没有辜负大司马的信任,总算能有个交代了,“如此老夫就放心了!”

“将军别忙高兴,小婿还有一事相求!”看竺瑶这么高兴,刘牢之连忙加码道。

“又有什么事?”竺瑶不高兴地问道。看来这小子不脱商贾习气,总想着赚别人的便宜。

刘牢之笑道:“自谢家离开豫州之后,我们这些谢氏旧将无处安身,便在淮南各地修建了一些农庄,招募些流民种地。军将可以离开淮南,但是这些庄园却不能搬走,而且将士们的家眷都在其中,不能出现什么闪失。将军若能拿下寿春,立功受爵自然是逃不掉的了。小婿是想,若将军能执掌豫州军权,我们这些人家也能放心不是?”

“执掌豫州军权?”竺瑶有些纳闷,“豫州刺史早已经确定,你让我如何执掌豫州军权?”

刘牢之笑道:“现在这个当口,即便大司马信任将军,恐怕也不会把豫州交到将军的手上。小婿的意思,若将军能就任豫州长史一职,既可扶保世子在豫州站稳脚跟,又可以让豫州旧将们不必担心后院失火,岂非一举两得?”

“豫州军府长史?”这确实是一个执掌豫州军权的官职。桓熙并没有什么从军从政的经验,豫州刺史府确实需要一名像竺瑶一样的武官坐镇。竺瑶现在是荆州督护,虽然是高级武官,却没有主政一方过,来豫州做一任长史也没什么。

“做豫州长史倒也没什么。不过你们的这些庄园,若都是合法拥有的,也不必惧怕官府会动手脚。”竺瑶道,“军方的事,大家都知道忌讳,不会有谁会去碰的。”

江淮之间,是流民帅的天下,豫州刺史也好,兖州刺史也罢,想要在江淮行驶权力,就只能通过这些流民帅。这些流民帅被朝廷任命为各级武官,盘踞在江淮的各郡之间,每每招揽流民设置产业,不管是谁执政地方,都不会去触碰这些人的产业。

“别人吧,还真不敢去碰,桓家的人可就不敢说了。”刘牢之阴阳怪气地说道,“听说大司马筑广陵城,发徐、兖移民在大冬天里服役,死者十之四五,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桓温本来是驻姑孰的,大概是为了就近控制北府,却又怕北府军将对自己不利,就强征百姓修筑广陵城。为了筹备北伐,徐兖的这些侨民本就徭役繁重,这时候桓温强征百姓修城,使得很多百姓过度劳累而死。要知道徐兖侨民,是北府兵的重要兵源,朝廷为了拉拢他们,对他们一向是免役的。桓温改了这些规矩,这些侨民安能不恨桓氏。

这些日子,江北的刘柱来信,说是因大司马筑广陵城,有不少百姓逃亡到海陵陂泽,投靠了刘家。刘柱怕大司马追究,来信向刘牢之汇报。这是徐兖百姓对桓温无声的反抗,也是刘家播种仁义的结果,刘牢之怎么会把这些百姓拒之门外?

竺瑶听了,叹了口气。作为徐兖移民的一分子,知道桓温的所作所为之后,心里也是不大痛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