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作者:共赏清歌 | 分类: | 字数:111.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65章 过犹不及
八月初九日,经过了第一天的考试,学子们已经淡定多了,排着队有条不紊的进入,一丝喧哗也无。
辰时正,御前侍卫校尉樊超护送考题准时到达,果然是策论,并没有部分人期待的诗词。
随着悠扬的钟声响起,庄严的大考继续开始了。
然而,很快就出现了问题,刚开始是一两个考生闹肚子,按规定举手示意,然后由士兵监视着去如厕。
几千人的大考场,有几个闹肚子的也很正常。
但很快几位副主考就发现了异常现象,拉肚子的人越来越多,多到茅厕前都排起了长队。
甚至有人等不及拉湿了裤子,弄得院子里到处都臭气熏天。
考场中本来就有医官待命,再加上太学原本就校医,立刻就开始进行诊治。
在场官阶最高的是秘书省大学士尹颂,当机立断让人从太医院多调一批御医过来抢救。
这情况太过于特殊,甚至不能排除有人故意下毒,破坏朝廷科举制度。
毕竟举孝廉制度的消亡,对于部分世家大族来说,绝对不是件好事情,背地里心怀怨怼的人不少。
只是这两年刘志手段强硬,掌握了军权,又有无孔不入的龙麟卫,再加上这件事情在世家阶层也两极分化,部分世家举双手赞成。
因为达不成统一意见,所以在科举这件事情上,反对的声浪表面上并不明显。
暗地里却一直波涛汹涌。
刘志对这次科举十分看重,全国上下忙碌了这么久,怎么可能功亏一篑。
之前一切的困难都已经走过来了,开考第一天万事顺利,这也让许多人都放松了警惕。
可万万没没想到,最后一天还是出了问题,而且这问题还不小。
尹颂面沉如水,立刻让人快马加鞭回报皇帝,这事儿瞒不住,越快通知陛下越好。
若是事态失控,到时候谁也没法交代,都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
很快太医院的医师,除了几个在宫中当班的,基本上全部涌过来支援了。
又紧急从附近征调了一些名医帮忙,经过会诊,发现这些人并没有中毒,只是食物有问题,吃坏了。
而且闹肚子的人,基本上都住在太学周围的十几个大客栈中,那些住得稍微远一点,或者是住在自己家中的人,都没有事情。
吃了药之后,大部分人都稳住了病情,刘志立刻下令,考试延时两个时辰,给他们一点恢复的时间。
实在是病势沉重,无法坚持的考生,皇帝承诺,将择日进行统一补考,不会让他们今年白跑一趟,愿望落空。
早在事态开始恶化的时候,龙麟卫就已经介入调查。
并且用最快的速度,执金吾将所有涉事的客栈都控制了起来,顺着食物的来源开始追索真相。
站在太学门口等着接送自家郎君的仆役们,最先发现了不对劲,紧接着周围的市民都知道出事了。
一队队全副武装,杀气腾腾的执金吾缇骑,闯进了客栈之中,并很快向附近的的菜市场冲去。
人们议论纷纷,虽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却知道情况很严重。
“快看胡屠夫被抓起来了,还有卖鸡鸭的张二哥,好像卖菜的捉了七八个呢。”
“是啊,太奇怪了,这附近卖菜的几乎全都抓起来了。”
……
考试仍然在继续,即使已经没有人再继续往茅厕跑,医师们也全都紧张的原地待命,不敢稍有松懈。
负责守卫的士卒们更是个个都打起精神,生怕再出点什么问题,他们这些虾兵蟹将哪里担得起这么大的责任。
好在接下来的时间都很顺利,中午,刘志还特意下令,给那些病号们熬了一些比较稠的小米粥,养养胃。
这场考试一直延续到天黑以后,直到戌时过后,考生们才开始排队走出考场。
除了家在京师,或者有家人接走的之外,其余的人朝廷重新安排了住所,统一管理,还派了士卒保护他们的安全。
也因为这场意外,刘志下令,今年的考卷字迹工整程度,将不再算在分数之内。
这次阅卷,事先所有的阅卷官都进行了培训,今年的规则比去年要复杂的多了。
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上中下三品,而是实行了详细的打分制,满分为一百,总共四科,前三个基础学科总共五十分。
最后的策论也占了五十分,基础学科都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所以阅卷十分的轻松,只要对照着上面发下来的答案打分就可以了。
轻松明白,也不存在任何错漏之处。
难的是后面的策论,同一件事物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到底哪种看法和做法才是最优秀的呢?
这根本难以说清楚,而且有些不同的说法,很难分个高下出来。
所以只能像去年一样进行交叉阅卷,一般的文章都有两位不同风格的老师阅卷。
遇到有争议的,将再加上一名阅卷老师,然后取三人的平均值,这便是策论最后的分数。
当然抽查制度依然存在,有三位副主考,按照一定的比例,无规律随机抽查复阅。
第265章 过犹不及
遇到有重大错误的,将会追究其责任,严重者不但要丢官,而且还会坐牢。
关于补考,刘志也很快就决定下来,为了不耽误八月十五放榜,日期就定在八月十一。
来参加补考的人并不多,因为害怕后续补考的题目会更难,所以大部分人都带病坚持考试了。
三千多人,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的摸约有一千一二,不过其中有部分人本身症状就很轻,跑个一两趟厕所就已经没问题了。
还有一部分人,吃了药之后,也很快得到了恢复,所以最终因为病情太重,无法参加考试的人,总共只有五六十个。
集中在太学同一个考场内进行补考,为了以示公平,题目的难度与正式考试时不相上下。
至于正巧偏颇其中一类问题,那就只能属于运气的范畴了。
对于考试来说,除了扎实的基础和敏锐的头脑,有时候运气也很重要。
譬如说你辛辛苦苦学了几年,等到考试的时候打开卷子一看,就那么巧,偏偏都是你知识的盲点。
同样,也有人突然发现,这些题目他恰好都熟悉,简直就是运气好过了头。
为了尽快阅卷,将太学和几大官学,以及育才学校的大部分老师,都调了过来帮忙。
终于赶在八月十五之前,全部完成,卷子并没有拆封,连夜送进皇宫,由陛下亲自主持翰林院学士,除掉蜡封,统计名次。
九十五分以上为甲等,八十分至九十五分为乙等,六十五分以上为丙等,以下为等外,属于落选之人。
中德殿中,整夜都灯火通明,天明之前,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终于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张让托着三张金色的绢榜,立刻送到书房,让刘志检验。
即使出了意外,甲等的人数依然还不错,共有六十四人,乙等五百七十三人,丙等九百八十一人。
录取人数共计一千六百一十八人,刚刚过半,其余的都落榜了。
这一千六百多新鲜的血液,注入大汉朝廷,能够有效的缓解人才空缺。
就在许多人怅然若失之时,陛下突然下了一道诏书,凡是已经落榜,但自认为诗才过人者。
可参加八月十五下午的特别考试,分别以看图作诗,按题作诗,以及即兴赋诗一首的方式参加。
从中挑选出三十名成绩优异者,可特别补录为进士,另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家庭,可推荐一名落选的直系亲属考生。
由陛下赐同进士出身,名额为十名。
这相当于对各世家大族的一种补偿,与之前的举孝廉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名额要少得多,也算是平息他们的怒火,让他们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赐同进士出身,这在后世是比较通行的做法,毕竟是封建社会,你把士大夫阶层逼得太紧了,也没什么好处。
过犹不及的道理,刘志还是懂的。
尤其是这次食物中毒事件之后,他更是深刻的领悟到,部分世家对于科举制度的怨怼之情,比他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无论是过渡也好,安抚也罢,他都不能做的太绝对。
本身他改革科举制度,除了为朝廷招揽人才之外,另一个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平衡朝堂势力。
现在的这些妥协之举,也同样是围绕着这个目的,所以双方并不矛盾,并非改革成效的倒退。
何况法律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很多问题,光是闭门造车永远预料不到。
必须在执行过程中,才能渐渐发现问题所在,及时查漏补缺,这才是法律完善最完美的过程。
这两个补充方式一下,立刻得到了各界的热烈响应,之前皇帝放风出来,有可能会在科举中加入诗词考试。
也因此在整个大汉文坛,掀起了一股狂热的诗歌风潮,有的人天生诗才出众,却偏偏不会做文章,天赋如此,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结果努力了几年,突然发现考试时毫无用武之地,那份沮丧简直是无以言表。
甚至对朝廷都有了一些怨恨之情,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
如今可以补充考试,一个个大为意外,转忧为喜,当天下午的诗会,竞争十分激烈。
落选的学子,谁不想再搏一把?
否则又要三年寒窗之后才能等到下一次机会,关键是如果不擅长做文章,三年后恐怕结果也不会有多少意外。
所以个个都卯足了劲,安心要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佳句,取得入榜资格。
也有些人本来没什么诗才,只是为了凑热闹或者是想碰碰运气,也一样跑来报名参加。
等报上来的名单一看,好家伙,足有七八百,看来不自觉的人很多呀。
原本打算在西园酒肆举行的诗会,临时改成了酒肆外的草坪中。
随便搞了一圈彩绸围起来,就算是考场了。
京师百姓闻风而动,纷纷跑来看热闹,考场外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水泄不通。
酒肆里也被人挤满了,个个都站在栏杆和窗户前,伸长脖子看热闹。
报名的人太多,为了剔除那些来打混的,在门口出了个上联,凡是对上来的才能进考场。
上面很简单,是刘志听笔书写的,“松叶竹叶叶叶翠”。
说简单也不简单,这是个叠字联,随便对自然人人都会,但要对得妙,对的有意境却不容易。
所以这一关难倒了许多人,一堆的考生站在园门口抓耳挠腮,头皮都差点抠下来一层。
轻松过关的人也不在少数,一炷香之后,没能对上的人,便直接被关在了外面。
仅仅是第一关,就被刷下了大几百人,最后正式进入考试的只有一百八十多位。
考题为一幅山水画,一首题名为中秋的命题诗,然后即兴不限题材再做一首。
诗的形式,在刘志这几年的带动下,已经出现了五绝和七绝,五律和七律,当然乐府诗也不禁止。
时间为一个时辰,到期无法完成者,视为自动弃权。
而三首诗都完成了的人,依据完成的顺序现场阅卷,由京师十几位着名的诗人共同作考官。
打分很简单,直接分为上中下品,被认定为下品的诗,便被扔到了一边,弃之不顾。
被定为中品和上品的诗,都直接贴在相应的区域内,等所有的诗都完成以后,再重新排名次。
考场气氛十分热闹,有些人天生诗才敏捷,很快就一挥而就,把卷子交了上去。
当然也有人喜欢雕章琢字,慢慢打磨,所以场中呈现了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已经悠闲的坐到一边玩去了。
另一部分人还在那里挖空心思,苦苦求索。
实际上需要动脑筋的只有前两首,那首即兴诗,本身就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完全可以不用临时思考,只需要把你平时自认为最得意的诗作,写出来就行。
不一会儿场中就贴满了诗作,许多人都在那里摇头晃脑的吟诵,指指点点的评论。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对于诗词,更是难评高下,你认为意境不错的,我说不定却嗤之以鼻。
所以才会采取公开阅卷,若是多数人都认为好的,那自然就没有问题。
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