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作者:共赏清歌 | 分类:历史 | 字数:111.2万
本书由笔趣阁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92章 矛盾
自从刘志挥军北上,将辽东、辽西和乌桓部落收入囊中,北匈奴便枕戈待旦,时刻防止他攻击。
但此后大汉却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反而开始努力经营这些地方,后来又出兵攻打乌孙国和大宛。
当时北匈奴便严阵以待,以为大汉会一鼓作气打过来。
这几年来,大汉就像悬在他们头顶上的一块巨石,一天不落下来,就每天都提心吊胆,饱受折磨。
不过,强大的外来威胁,也让北匈奴空前的团结起来,呼衍单于趁机统一了各个部落。
天天操练兵马,整个汗国的士气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
当他得到消息,中原地带出现了大瘟疫,刘志此时自顾不暇,不由得喜出望外。
经过长老会的决议,一致认为不应该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大汉的武器再厉害,也不可能左右兼顾,到时候他粮草不济,自然就撑不下去了。
至于火器,北匈奴经过几年的演练,认为不适合近距离攻击,所以要破解这一点,就只有偷袭。
只要两军混淆在一起,火药的超强威力便不攻自破,发挥不了三成的作用。
于是,月黑风高之夜,北匈奴大军兵分两路,从辽西和乌孙两个方向,同时发起了偷袭。
由于没有准备,北匈奴首战告捷,在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之后,将汉军的前沿阵地占领了。
乌孙那边的守将是奋威将军段颎,而辽西的主将则是伏波将军皇甫规,两人都不约而同地下达了暂时撤退的命令。
刘志曾经给过他们指示,遇到突然情况,一切以保存实力为主,战略性的撤退他绝不会怪罪。
所以,他们下达命令十分及时,也毫无心理负担,有个心胸开阔的帝王做后盾,打起仗来简直就是随心所欲,完全能够发挥出他们的天然优势。
一边将消息用最快的速度送回京城,一边组织人马准备反攻。
段颎及时通知了守在大宛的羽林军中郎将全旭,让他看紧了边境,防止康居国与北匈奴联合起来,趁机叩关。
除此之外,对于贵霜帝国和身毒,也要严加防范。
在未接到刘志的命令之前,全旭便暂时封锁了边境,并发出了通告,让商人们最好是走南线入境,北线的封锁解除遥遥无期。
凉州的守军也迅速向边境集结,北匈奴与大汉的边境线十分漫长,要想全面守住,难度非常的高。
辽西都护府如今的守将是镇东将军张奂,一得到消息就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他并没有派军去支援皇甫规,毕竟辽东、辽西和乌桓等地收复了没几年,虽然也迁入了一部分移民,但相对来说,数量非常的少。
所以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看紧了鲜卑人,不让他们趁机作乱,与北匈奴里应外合。
由于刘志平日里就很重视边境军事,与军机府就开战问题演练过无数次。所以,根据种种突发情况,早就布置过宏观策略。
毕竟北方和西方的边境线太过漫长,这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又太慢,如果不能够及时应对,将会十分危险。
因此各位将军在指挥军队上,都有着高度的自主权,并不会畏首缩脚的。
等消息传到京师,战争都打响了有一段时间了,正如段颎的估计,康居国也悍然发兵,偷袭乌孙和大宛,看来两国私底下早已达成了同盟。
一时间京师震动,也因此许多人都对刘志全力救灾的行为,颇有微词,认为正是皇帝的高调行为,使得北匈奴的探子知道了消息,从而钻了空子。
还有人认为他把粮食都用于救灾,致使现在无力筹措军粮,给后期的战争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总之大部分人都对这场战争的结果持悲观态度,哪怕他们认为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大汉,可付出的代价肯定会非常高昂。
这也加深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军机府的武将一派,力主全面反攻,并认为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可以把北匈奴的问题彻底的解决掉。
可文臣们却不这样认为,但如今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刚刚开通的丝绸之路,也遭到了毁灭性的重创。
在中原疫情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开展一场大型的战争,实在是不明智的行为。
因此他们认为应该与北匈奴议和,等度过了眼前的难关,再与他们算账。
两方的观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朝廷内外已经吵翻了天。
但刘志却并不着急,任凭他们争执不休,边境的局势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早已今非昔比。
几位将军也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并且关于战略战术方面,也早已经进行了种种布局。
所以朝廷的争议丝毫也不会影响战事的发展,至于军粮,短时间内也不用担心。
去年刘志便未雨绸缪,秘密向天竺和身毒购进了大批的粮食,屯在了凉州和辽西。
根据保守的估计,至少能够撑上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个月,他认为无论是解决国内的疫情,还是解决边境的争端,时间都足够了。
第292章 矛盾
对于战争的胜负,他更加不担心,这几年来大汉的火药研发十分迅猛,已经能够制造出更加精巧的火药弹,而且数量十分庞大。
冷兵器和热兵器的对碰,其结果不言而喻。
对于他来说,现在最大的困难在于朝廷本身,尽管登基已经八年,表面上看起来,经过了重重改革。
整个朝廷架构似乎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实际上在某些方面依然换汤不换药,根本就没有撼动世家阶层在大汉的地位。
譬如土地政策,根本就不敢进行重新分配,只能说是投机取巧,世家的土地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
他唯一能起到缓和作用的,就是开辟了辽东的大片新土地,用来调剂国内土地矛盾。
在朝廷制度方面,尽管从三公九卿制改成了九品十八制,但人还是原来的那批人,并没有多少改变。
甚至他引以为傲的科举制度改革,也只能说是个半成品,为了不激化世家与皇家的矛盾,不但保留了征辟制度。
还在科举中留下了可以举荐的名额,还为世家在军队留下大量的空缺,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出仕。
唯一改变的就是这些名额的审查比以前更严格了些,杜绝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混进朝廷。
没办法,由于长期以来中下层人员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中的人才十分稀少。
即便是开了科举,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出人头地,少量进入朝廷的寒门学子,由于年龄和经验以及资历方面的限制。
要想成为大汉的中流砥柱,只怕还是任重而道远。
到目前为止,刘志能够倚重的大臣之中,绝大多数都是士大夫阶层的有识之士。
他们的利益与皇权有着很大的冲突,与百姓阶层更是有着不可调和的天然鸿沟。
所以这次抗疫,刘志才深感无力,因为全力救援百姓的行动,已经触动了世家阶层的根本利益。
他投机取巧,甚至是以帝王之尊耍赖皮,与他们百般斗智斗勇,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如果一切顺利,按照他原来制定的温水煮青蛙的政策,只要再给他十年的时间。
他相信自己可以在不动声色之间慢慢的改变朝廷格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些年来天灾人祸不断,给他设置了重重难关,也不断的挑衅着皇权与世家之间的关系。
让两边本就脆弱不堪的维系,越来越薄弱,眼看就要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种时候,如果刘志不做出让步,恐怕后果会不堪设想。
但关键是这个让步要做到什么程度,刘志绝不可能让自己辛苦数年的布局,倒退回从前的状况。
而世家阶层对于皇帝的怨气也是空前高涨,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边缘。
年轻的皇帝不断的挑衅他们的利益,但由于他巧妙的利用了世家之间自身的矛盾,所以数年来一直走钢丝般,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但疫情和战争的同时爆发,却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一切的矛盾都血淋淋的撕开,呈现在眼前,无可回避。
这几年来,刘志所做的桩桩件件,也早已让世家阶层明白,要想让皇帝做出大的让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前他们以为刘志只是过于年少,喜欢任性胡闹而已,但现在没有人再秉承着侥幸的想法了。
就在前朝风云变幻莫测的时候,后宫之中,一场阴谋也在无声无息的展开。
这日,耿妃的娘家突然送了消息进来,直接求到了郾太后的永安宫,说是她母亲病重,希望能见女儿最后一面。
郾太后向来比较喜欢耿妃,平日里又最注重孝道,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做主,让耿妃带着小王子刘维即刻出宫。
耿显见来的人是她娘家的嫂嫂,又听见母亲突然病重,一时间心急如焚,根本就没有多想。
带着刘维走到宫门口的时候,想想觉得不妥,就打发了一个宦官去禀报刘志,自己随着来人一起回去了。
匆匆忙忙回到府中,耿显心中焦急,也来不及跟其他人打招呼,便径直往后院而去。
谁知却被自己的父兄给拦住了去路。
“阿显且莫慌,你母亲并未病重,为父找你回来是有事相商。”
耿显大吃一惊,脸上的神色顿时就变了,惊疑不定地打量着父亲和兄长,见他们的神色也不似作伪,顿时便心知不妙。
强颜笑道,“父亲这是做什么?有什么话不能让母亲进宫来与我说,非要如此行险呢。”
她聪慧过人,虽然还不清楚父亲到底所为何事,但已经预感到绝不是什么好事情,所以话里话外都在委婉的劝解对方放弃。
耿闻冷冷一笑,他对这个女儿平日里并不是很关注,当年强行将她送进宫,也没有指望一定会得宠。
“为什么?就是因为你生了个皇子。”
这些年来耿氏家族早已没落,耿闻尽管志大才疏,可野心却从未停止过。总想着有一天能有机会重新登上辉煌的巅峰。
自从女儿生下了皇子刘维,他的心就开始活泛起来,东汉百年来一直是外戚掌权,直到当今陛下刘志废弃了外戚的特权为止。
要想凭借外甥上位,成为权倾天下的权臣,最大的障碍就是刘志。
只要他一天在位,哪怕将来刘维真的被定为了皇太子,耿家也不可能飞黄腾达。
除非,刘维能够以非常规的手段登基。
当然最开始他也不敢有这么大逆不道的想法,最近刘志与世家阶层的矛盾激化之后,有一批野心家便将目光投在了两位皇子身上。
他们开始与两位皇子的娘家势力频繁接触,想从中选择出一位合适的傀儡人选。
在这种情况下,耿闻的野心空前的膨胀起来,若是刘维能够登基,自己的女儿就成了太后,按照传统他就能成为大将军。
到时候耿家就能重铸辉煌,甚至还更甚从前。
本来他也无需如此心急,但听说另一位皇子的娘家,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不由得心急火燎。
这事若别人抢了先,他可就鸡飞蛋打一场空了,什么好处都捞不着不说,还有可能被对方当成威胁给直接抹除掉。
毕竟刘维可是占着皇长子的名分,而且耿显的位分也比另一位美人高。
因此,一番思索之后,他才下定决心,将女儿和外甥从宫里骗了出来,无论如何,没有耿显的配合,此事断然难以成功。
“如今陛下一意孤行,将朝中搅得乌烟瘴气,已经引起了天下公愤,既然他不在意汉家江山,自然会有人会群起而攻之。”
耿闻侃侃而谈,“如今他们有意让维儿提前上位,由你来垂帘听政,于国于家这都是件天大的好事情。”
在耿闻的认知中,这些道理不用说耿显也应该明白,东汉朝廷很看重嫡庶正统。
如果按部就班,就算将来刘维能够顺利登基,太后之位也只可能是邓猛的。
耿显最多也就是个皇太妃,亲儿子当了皇帝,耿家也不可能因此而显赫起来。
而且他听说女儿在宫中并不受宠,无论是与刘志相敬如宾的皇后,还是宠冠后宫的淑妃,都比她强多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便是个傻子也知道如何选择才对自己更有利吧。